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人生阶段、学习和成长对于成功的意义

孔子人生阶段、学习和成长对于成功的意义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是圣人,但绝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四十岁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可以视为走向成熟的分水岭。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人间一切事物已参详透彻。然而此言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皆适合,足使有为者效法。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享年八十四岁,在古代已经算得上是高寿了。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人生阶段、学习和成长对于成功的意义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三十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天命。(5)六十而耳顺。(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释文】(1)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

【品文】古人一般在十五时进入大学学习。孔子是圣人,但绝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人类既有知识,并且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和研究事理的能力。因此,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的一生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终极。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补充许多知识,明了许多事理,非立志于学而不能成一代宗师。即使是活到老,学到老,也不能穷尽一切事理,而况轻视学习、厌恶学习呢?

【释文】(2)“三十岁开始自立。”

【品文】男人三十,已娶妻生子,所历之事,足以为宝,而且体力臻于高峰,故应有自己的事业,以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释文】(3)“四十岁遇到事情已经不感到疑惑了。”

【品文】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淀,已知道许多事理及其来龙去脉,不会如以前那样遇事感到不知所措。然而,此时的不惑,只是对已经经历的事物不存在疑惑,但对人生的困惑时如迷雾,并不能完全释然。四十岁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可以视为走向成熟的分水岭。孔子主张学有所成的弟子“强仕”,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多甚至杰出的贡献。

【释文】(4)“五十岁已经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

【品文】上天赋予每个人的使命,无非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功业,那么这个人也就“不足畏”了。这是一般规律,但并非没有例外。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早慧”的有之,“大器晚成”的也不乏其人。

【释文】(5)“六十岁就能听进不同意见了。”

【品文】六十岁已经成为长辈,下一代已然成长、成熟,他们对世界、事理自有不同于自己的见解。作为长者,应该允许他们表述、反驳,不可轻易压制、训斥,当以宽容的心态虚心听取,接受下一代的再教育,也是德莫大焉的人生乐事。

【释文】(6)“七十岁按照自己的心愿行事,但不会超越规矩。”

【品文】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人间一切事物已参详透彻。孔子虽然说是“从心所欲”,但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欲望已经稀释,心态归于淡泊,虑人多,虑己少,即使有之,亦如“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在孔子自叙中,“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已是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然而此言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皆适合,足使有为者效法。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享年八十四岁,在古代已经算得上是高寿了。如今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的人也很普遍,可惜孔子未能亲身体会而为后人留下箴言。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释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了五十岁去学《易》,我一生就不会有大错了。”◎加:增加。

【品文】此章在《史记》中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朱熹引用他人的说法认为“五十”当为“卒”(古代书籍竖写由一个字误读成两个字),即“假我数年卒”。朱熹认为孔子说此话时年龄已经近七十了,如果这时再去学《易》,可以没有大错了。然而孔子若是年近七十(孔子享年七十三),一生功过已经基本成了定局,再说这番话,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相传《易》中《文言》、《系辞》为孔子所作,文风则不类“年已几七十”者所为。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其中“五十而知天命”应该说是与“加我数年”以学《易》有关,而且说“加我数年”之语在前,说“五十而知天命”之语在后;况且,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其言论,并非局限于“年已几七十”时的言论,当然也会包括四十余岁的言论。孔子认为学《易》能够使人“洁净精微”,也就是能够使人保持自身的清廉无欲,能够洞察事物的精微变化,从而使自己不为心迷,不为物蔽,故能没有“大过”。

(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释文】(1)孔子说:“后辈令人敬畏,怎么知道他将来不如前人呢?”◎后生:后辈。◎畏:畏惧,敬畏。

【品文】人类的知识总量因代代积累而增长,后人的知识总量是前人知识总量再加上后人的新知识。当然,后生可畏,是在总体上而言的,并不是人人都可畏。

【释文】(2)“到了四五十岁,如果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品文】自古英雄出少年,虽然也有大器晚成的现象,但绝大多数有建树的学者,是在青壮年时期取得成就的。国外有调查资料表明,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成名者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文学家年龄在四十岁左右,与孔子所言是不谋而合的。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释文】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憎恶,这个人大概一辈子就没有希望了。”◎见:被,表示被动。

【品文】四十岁,是有所作为的年龄,以前的努力,都是为四十岁而准备的。四十岁的人要具有美好的道德品质,要精通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知识和技艺,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朋友圈子,要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这样就会顺利进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此时还没有达到这些标准,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文】(1)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饭:吃,动词。◎疏食:粗疏的饭食。◎曲:弯曲。◎肱:胳膊。

【品文】吃饭、喝水、睡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人生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快乐,其他的快乐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先生有一句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只吃三顿。”人不会因为富有每天去吃百顿、千顿,高贵的权位和巨额的资产只是服务于民众和普济众生的工具,而自己不必异化成它们的奴隶。(www.xing528.com)

【释文】(2)“用不义的手段谋取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品文】富贵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君子取之有道。如果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取它,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身陷囹圄铁窗之中,一种是心系精神缧绁之中。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使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会令人吃饭不香,喝汤不香,睡觉不香,那还有什么人生乐趣呢?由不义而获取的富贵,最终是风吹云散,不但不能给人带来快乐,还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无限悲哀。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2)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释文】(1)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没有回答。◎叶公:叶地长官,楚君称王,县长称公。叶公是位贤者,名沈诸梁,字子高。

【品文】叶公对孔子不了解或有误解,所以子路没有和他搭腔,回来后便将情况告诉了孔子。但从子路尚勇好义的性格来看,叶公如果对孔子有非议的话,必然会有所反驳,子路没有搭腔,也许叶公对孔子只是泛泛了解而已。

【释文】(2)孔子说:“你怎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呀,用起功来就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如此而已。”◎尔:通“耳”,罢了,而已。

【品文】孔子的回答极为平常,没有说什么远大的志向、高尚的品格,却尽在其中。发愤读书,废寝忘食,世人或许能一时做到,但要坚持一生,天下能有几人?学者一旦扬名,求功名者多,济天下者少;求富贵者众,忧天下者寡。若能一生潜心学问,自甘清贫,自甘寂寞,多文以为富,崇仁以为宝,守道以为贵,恐非圣贤,不能为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释文】孔子说:“志向在道,根据在德,依赖在仁,畅游在艺。”◎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品文】君子要有志向和根本,视之在于道德;学者要有仁心和才艺,揆之在于科学。内修道德,外务科学,君子也就有了看家本领,无论何种现状世道,都将有用于社会,有益于众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释文】孔子说:“《诗》可以使人振奋,《礼》可以使人立世,《乐》可以使人养性。”

【品文】《诗》、《礼》、《乐》,都是孔子整理过的经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以“思无邪”三个字高度概括《诗三百》,也是阐明诗的情性高尚纯洁,多读诗可以陶冶情操,持人情性,而其中多能使人激发良知,辨别是非,分清善恶,洞察真伪,予人一生的教益。诗曰“人不知礼,胡不遄死”,与人交往,无礼则不立,有礼则不犯,因而可以使人远离耻辱。诗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音乐也是养人情性之物,乐教之功,在于雅洁,使人纯粹,有益投契,因而予人无限情义。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释文】孔子很少谈及利益、命运和仁德。◎罕:罕见,少见。

【品文】于右任曰:“得利当得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孔子虽然很少谈及小利,但却时时刻刻都在谈大利、天下利。至于小利、私利,对于君子来说,足以生存,也就满足了。命微仁大,奢谈命运,则与算命先生何异;大言其仁,则与空想主义等同。因此,孔子罕言利,是不希望弟子们成为唯利是图之辈;罕言命,是不希望鬼神来主宰人们的命运;罕言仁,是不希望将仁庸俗化、空洞化。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释文】孔子绝对没有四个方面的毛病: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毋:通“无”、“勿”,不要,《史记》作“无”。◎意:通“臆”,主观臆测。

【品文】事物的发展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如果不是由现象到本质得出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是凭主观臆测,缺乏根据武断地下结论,则于事无补。毋意、毋必,是认识客观事物而不为假象所迷惑的重要守则;毋固、毋我,则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守则。如果在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过程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识泰山。苏轼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孔子的“四绝”,是在告诫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要将自己的私意混杂其中,也不可将自己的私利掺进其中。

(1)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2)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释文】(1)大宰问子贡道:“夫子是位圣人吗?为什么有这么多才能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要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具有很多才能的呀。”◎大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又说此处的大宰是指吴国的伯嚭。鲁哀公七年,子贡曾做鲁国使节出使吴国,或有此问答。

【品文】孔子博学多能,德艺双馨,声名远扬,并不是达巷党人所说的无名之辈。大宰问子贡,当是颇有景仰之意,而子贡的回答,流于唯心主义,孔子给予了纠正。

【释文】(2)孔子听到后,说:“大宰了解我呀!我幼时贫穷,所以学会了不少的平常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这么多的。”◎鄙事:平常的技艺。

【品文】孔子的多能,来自于幼年时的劳动生活,而不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子贡和其他人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神话孔子。但难能可贵的是,孔子从来不自己神化自己,也拒绝走向神坛。孔子的伟大,是平凡中的伟大;孔子的圣贤,是自明的圣贤;孔子的自豪,是劳动人民的自豪。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释文】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为国家重用,所以学到很多技艺’。”◎牢:据《孔子家语》说,牢是孔子的弟子琴张,名牢,字子开,亦字子张。因今传《孔子家语》是后人伪托的伪书,因此并不足信。◎试:任用。

【品文】国家选拔任用人才,有国家的标准;一个人被国家选用,自有他的机缘。但是,作为人才,不为权贵所用,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为国为民乃至为人类作出贡献甚至是杰出的贡献。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些人才慨叹生不逢时,其观点是狭隘的。自己之才,自己不用,谁复用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