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人生轨迹与思想精髓详解-《孔子人生系年》

孔子人生轨迹与思想精髓详解-《孔子人生系年》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梳理孔子的人生轨迹,并确切系年,能帮助后学之士把握圣人的思想精髓。笔者秉持孔子“多闻阙疑”的文献精神,参照《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资料,做出了这份《孔子人生系年》,凡是存疑的部分,皆交代了各家异说。因年代久远、文献有限,不能具体到孔子人生每一年,只是把文献有记载的部分展现到读者面前。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

孔子人生轨迹与思想精髓详解-《孔子人生系年》

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中,孔子是非常特别的一位。他的理论从不故作玄远与高深,更不会艰涩得只有少数几个精神知己。他的理论是那么平易近人,连普通的老幼妇孺都能随口道出。他在最平常的生活中躬行君子之道,他认为普通人踏实地生活、认真地奉行孝悌忠信,就能成为贤圣。更重要的是,他明确地表达了对现世的热爱,这种客观务实的精神对中华大文化的塑造、对中国人人格心理的形成都大有裨益。梳理孔子的人生轨迹,并确切系年,能帮助后学之士把握圣人的思想精髓。笔者秉持孔子“多闻阙疑”的文献精神,参照《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资料,做出了这份《孔子人生系年》,凡是存疑的部分,皆交代了各家异说。因年代久远、文献有限,不能具体到孔子人生每一年,只是把文献有记载的部分展现到读者面前。

一岁: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名丘,字仲尼。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三岁(一说为孔子出生不久):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山(今曲阜东二十五里处)。叔梁纥死后,孔母颜徵在失去庇佑,于是带孔子回到娘家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十五岁: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有志于学(《论语·为政》),并好学不厌,乡人都称赞他博学。

十七岁: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母颜徵在卒,孔子将父母合葬。这一年,鲁国执政的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同样是这一年,孔子已在鲁国获得盛名。这一年,鲁国的一位大夫去世,交代他的两个儿子一定要拜孔子为师。

十九岁: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二十岁: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这一年孔子开始做委吏,他管理仓库出纳钱粮等工作都算得很公平。

二十一岁: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放牧牛羊),牛羊繁殖得很快。这两个小差使,孔子都勤勤恳恳做得很好。孔子曾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鄙事”应当包括“委吏”“乘田”。

二十七岁: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朝鲁,在宴会上,郯子回答叔孙昭子之问,谈起其祖先少皞氏的官制。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如饥似渴地向郯子学习了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学,大约在此前后。

三十岁: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自称“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奠定了治学、做人、为政的学问和德业基础。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会见了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他善于用人。孔子的回答令齐景公十分满意。

三十一岁: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鲁国贵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兄弟俩遵从亡父之命,学礼于孔子。这一年,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到周王朝都城洛邑,观周朝文物制度,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洛邑问礼一事,有说是三十岁,有说是二十出头,有说是五十一岁。)

三十五岁: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鲁国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路经泰山,遇一妇人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开此地时,不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见《礼记·檀弓下》)。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得以进见齐景公,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三十六岁: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事,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孔子由此得到齐景公的重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从此对孔子疏远起来。正是在此期间,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齐国人都称赞他。

三十七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有齐国大夫见孔子被齐景公赏识,就要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论语·微子》)孔子见在齐国已经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还有性命之忧,就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据说返鲁时迫于形势险恶,仓促中把正在淘的、没来得及做饭的米提起来一面走路一面滤干。(《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这一年之后,一直到五十五岁,孔子都在鲁国。

三十八岁: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国魏献子执政,灭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选派贤能之士(包括其子在内)为县宰。孔子十分赞赏,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三十九岁: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这一年冬天,晋国铸刑鼎,赵鞅、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代言着礼乐文明和等级秩序的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让老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这无疑是进步的法制理念,当然也打击了贵族特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引起了当时晋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以孔子的责难最尖锐激烈。孔子认为,这样做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四十岁: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炼,孔子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

四十八岁: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于是馈孔子豚,欲待孔子拜谢时见孔子。孔子不想见,打听得阳虎不在时前往拜谢。(《论语·阳货》)后二人不巧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

五十岁: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这一年冬天,阳虎欲去“三桓”,谋杀季氏未遂,兵败逃亡齐国。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阳虎出逃齐国之后,与他一起叛乱的季氏家臣公山不狃仍以费宰的身份盘踞费邑。公山不狃大概想有所作为,便派人请孔子前往辅助。孔子打算前往,被子路阻拦。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便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他让我去,难道是白白让我去吗?假如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在东方复兴啊!”事见于《论语·阳货》。

五十一岁: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为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www.xing528.com)

五十二岁: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长),后升大司寇,摄相事。齐、鲁夹谷之会,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办会晤典礼事宜。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因为孔子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阴谋未能得逞,并因为孔子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齐国人为此事向鲁国道歉。(《谷梁传·定公十年》)

五十三岁: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孔子执政七日,就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曝尸三日,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国人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据《吕氏春秋·乐成》记载,国人开始尚疑其才,既而政化盛行,国人颂之。

五十四岁: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继续担任鲁国大司寇,子路为季氏宰,为提高国君的权威,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决定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他们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使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史记·孔子世家》)

五十五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在鲁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执政工作使得鲁国大治,邻国齐国非常害怕,怕鲁国强大起来兼并自己。齐国欲败鲁政,这一年春天,齐国送八十名衣饰华丽的美女、一百二十匹骏马给鲁君。鲁定公和季桓子接受了齐国的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却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名弟子离开了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生涯。

五十六岁: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六万斗,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孔子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五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路过匡城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因阳虎曾欺压匡人,而孔子的长相又极似阳虎),围困了孔子五天。误会消除后,孔子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其间,孔子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孔子还被召陪同卫灵公和南子出城游览春色,第一辆马车上坐的是卫灵公与夫人南子,第二辆马车上坐的是孔子(这在当时叫次乘),第三辆马车上坐的是太监雍渠,三辆马车招摇过市。这件事对卫灵公来说,相当于向全城人民证明,他尊敬贤能,是个明君;对南子来说,相当于向全城人民表示,她并非放荡的女人,而是亲近圣人,有道德、知礼仪的好女人;但对孔子来说,却觉得是奇耻大辱,他说了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五十九岁: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这年夏天,卫灵公病逝,卫国内乱。孔子认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于是决定离开卫国,奔向晋国,走到黄河边打听到晋国十分混乱,不由得临河而叹,返回卫国,然后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滥用民力,孔子毫不掩饰地批判了他。司马桓魋听闻此事,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在宋国期间曾与弟子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演习祭礼,司马桓魋派人把大树砍倒了。面对司马桓魋的野蛮,孔子仍然对自己充满自信,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孔子微服而行,逃往郑国

六十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意思是说这时他听到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辨明是非。在郑国都城,孔子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郑人嘲笑,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郑国没有接待孔子,他只好取道去陈,陈湣公十分欢迎孔子,以上宾之礼迎孔子入城。

六十一岁: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师徒在陈国参与朝政,领取俸禄,一住三年。孔子的见解学识令陈湣公非常佩服,时常召孔子进宫,问政、问礼、切磋学问,但孔子在陈国无所成事。因为小小的陈国毕竟处在吴、楚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活,常受两国欺凌,孔子难展宏图。这一年,孔子离开陈国到蔡国去,之后曾数次往返陈蔡之间。

六十三岁: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厄于陈蔡之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隐者桀溺劝子路跟他们一道做避世之人。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表示了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

六十四岁: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再次回到卫国。从此,孔子又在卫国住了五年。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论语·子路》)。返卫后,孔子虽很受礼遇,但仍不见用。

六十七岁: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孔子没有回鲁国料理丧事为夫人送行。

六十八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这一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听了冉有的劝说,以币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咨询。

六十九岁: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仍有心从政,却不被重用。他继续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他整理古代文献的原则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尽力保持古代文献原貌。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愈发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这一年孔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的儿子孔鲤先他去世。

七十岁: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年,孔子最看重的学生颜回去世了,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

七十一岁: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年春天,有人在鲁国西部狩猎捕获了一只怪兽,这只怪兽很快就死了。孔子听了描述,知道这只怪兽是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麒麟在乱世出现又不幸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孔子心灰意冷,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说:“吾道穷矣。”

七十二岁: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听闻卫国政变,担心一贯直率的子路有生命危险。之后,他果然听到了子路遇害被剁成肉酱的消息,孔子十分难过。

七十三岁: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患病,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拄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七天后(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去世,葬于鲁城北。鲁哀公为之做诔,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为他服丧三年,三年守丧完毕,大家道别离去时,相对而哭。子贡在夫子墓旁搭了一间小房住下,继续服丧了三年,前后为孔子守墓总共六年,然后才离去。孔子的弟子们思慕老师的风采,相率前往墓旁居住,很快就聚集了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并把孔子故居改为庙堂,藏孔子平生衣冠琴书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