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纳学区就学需求与空间规划研究成果

全纳学区就学需求与空间规划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说,我国的学区发展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927年6月6日,蔡元培倡导变更教育行政制度。因此,全国部分地区以学区管理为突破口,开始探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自2004年开始,北京市东城区实行学区化管理。从而为学区内学校与街道社区的密切联系搭建了平台。宁波市的主要做法是制订学区教育发展规划,实行学区内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和捆绑式评价。

全纳学区就学需求与空间规划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在一批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我国进行了两年的学区管理尝试。在21世纪初,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传统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了全国的“择校热”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部分地区也进行了学区的划分。总的来说,我国的学区发展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学区萌生期

1922年3月,蔡元培在其发表的《教育独立议》一文中提出,教育必须获得独立,并且对于实行超然的教育拟定了具体的办法。他主张,“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大学里面,一区以内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1927年6月6日,蔡元培倡导变更教育行政制度。他阐述了当时教育的纷乱与种种弊端,并进一步提出“亦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单位”。

(2)学区探索期(www.xing528.com)

2006年有人大代表呼吁建立学区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扼杀“择校风”,他认为只有使各公办学校办学条件相对均衡,为群众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才能解决目前社会上的择校问题。因此,全国部分地区以学区管理为突破口,开始探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自2004年开始,北京市东城区实行学区化管理。按照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优质资源的地理分布,将东城区10 个街道划分为5 个学区,使每个学区内都配置各级各类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学校。在教育系统内部,实现设施、设备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和人力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头作用。在学区内实现资源融通,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功能,联合幼儿园、小学、职高、成人教育机构、校外、分院及市民文化学校和社区文化娱乐性机构等,共同承担社区教育功能;学区间也可相互融通。从而为学区内学校与街道社区的密切联系搭建了平台。

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现已并入鄞州区)实行学区管理,依照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发展水平等因素,把每4、5 所学校组成一个“共同发展学区”,一般包括一所初中和几所与之对应的小学。江东学区在以各所学校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以促进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目的,共享学校的特色资源,使教师由“学校人”逐渐变为“学区人”。宁波市的主要做法是制订学区教育发展规划,实行学区内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和捆绑式评价。在学区的统一规划下,定期联合开展一些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育设施、设备资源共享,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课程资源共享,使小学生可以去其他学校“留学”,初中生也能“回炉”小学。此外,河北省承德市、吉林省长春市、四川省都江堰市等地区的相关部门也都对学区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