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教祭祀乐舞:元代的自然主义信仰和歌舞文艺发展

宗教祭祀乐舞:元代的自然主义信仰和歌舞文艺发展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统治阶级原是来自草原北部的游牧民族,他们原有的信仰是自然主义的萨满宗教。蒙古民族最初崇拜高山和大树,在这种原始宗教中,保留着“森林文化”的痕迹,祭祀天神,欢庆胜利,都要歌舞于蓬松树下。公元8世纪,乌仗那密宗大师莲花生向西藏传播密宗教义,建立桑耶寺后,经常演出这种舞蹈并逐步完善,此后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按各自的教义发展。

宗教祭祀乐舞:元代的自然主义信仰和歌舞文艺发展

元代统治阶级原是来自草原北部的游牧民族,他们原有的信仰是自然主义萨满宗教。后来奉迎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后,开始转向佛教密宗的信仰。

1.萨满祭祀舞蹈

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各部落的信仰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早期的信仰都可以被看作原始的多神教——萨满教。“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族语,本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男巫蒙古语称为“博”,女巫称“伊都干”。蒙古民族最初崇拜高山和大树,在这种原始宗教中,保留着“森林文化”的痕迹,祭祀天神,欢庆胜利,都要歌舞于蓬松树下。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所崇拜的精灵称为“翁贡”——以木或毡制成的偶像。萨满教起源于民族部落的狩猎生活图腾崇拜,其巫师叫“曲律”,能沟通人神,每当精灵附体时,“曲律”的动作便酷似某个精灵的动作和神态。其实在北欧的原住民族中,也有类似的萨满宗教,他们沟通人神的巫师被称为“德鲁伊”,也做着类似的通灵巫术仪式,后来这些巫师被神化成可以变换为熊和狼的精灵。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了忽必烈时萨满的情况,蒙古皇帝每年居留开平上都之三月中,有时遭遇不好的气象,皇帝就会命令随从的巫师们,在暗地里使用巫术,来驱除行宫上的一切风云暴雨。而宗教性的舞蹈在民间也是很流行的,如《安代舞》就带有明显的萨满教巫舞的特点,在蒙古族地区流传很广,是群众喜尚的一种娱乐形式。

图55 乌拉萨满(www.xing528.com)

2.藏传佛教和舞蹈

或许与今人的认识有所不同,元代城市乐府,特别是元大都的宫廷乐舞,都带有浓厚的藏域风味。随着蒙古族对于西藏密宗佛教的接受,藏传佛教的经典舞蹈《羌姆》也被引入内地,甚至进入宫禁之内,在元代中原地区称《查玛》《参玛》,俗称“跳神”“打鬼”,亦称《跳布札》《布札克》(蒙语舞蹈)。《羌姆》是在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金刚舞》的基础上,与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拟兽面具舞和鼓舞结合而成的。公元8世纪,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密宗大师莲花生(白马穷乃)向西藏传播密宗教义,建立桑耶寺后,经常演出这种舞蹈并逐步完善,此后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按各自的教义发展。

图56 打鬼舞

忽必烈尊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为帝师后,八思巴建议在大明殿大做佛事,藏传佛教大有取代萨满教的趋势。做佛事要跳《羌姆》,《羌姆》原是西藏宗教舞蹈仪式,并有记录舞蹈跳法的舞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罕,统治漠南后,《查玛》更是广泛流行,草原各处鼓乐喧天。《查玛》吸收了印度原始佛教和西藏密宗的精华后,历代蒙古活佛又对其进行了不断改造,将原来和蒙古族传统文化相冲突的内容进行修正删改,特别是对面具的修正最大。这种原产于青藏高原的舞蹈,到了明末清初,人物的造型已经完全变成了蒙古人的形象,面具的数量也扩大到30多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