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霞客游天台山第二篇日记:细致水系分析、优美语言

徐霞客游天台山第二篇日记:细致水系分析、优美语言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篇日记为徐霞客第二次游天台山时所记,该记对天台山水系分析得十分细致精确。该记语言十分优美,对山峰、山洞、溪流、林木、宫阙等景观所显示的不同特点皆点化成趣,而对水态溪流的分析介绍皆符合实际,可见其考察的细致与追求科学的精神,比起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来,更见功夫。智者塔院为智者肉身塔安放地,智者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开山祖师,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后迁往荆州华容。

徐霞客游天台山第二篇日记:细致水系分析、优美语言

【导读】

此篇日记为徐霞客第二次游天台山时所记,该记对天台山水系分析得十分细致精确。此篇游记重点记录了作者探石笋奇观、览螺蛳潭大水、登桐柏山、阅百丈龙潭等所见,其后急变游踪,忽趋桃源涧,最后对天台山水系做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与介绍。该记语言十分优美,对山峰、山洞、溪流、林木、宫阙等景观所显示的不同特点皆点化成趣,而对水态溪流的分析介绍皆符合实际,可见其考察的细致与追求科学的精神,比起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来,更见功夫。

壬申1三月十四日 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2,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

【注释】

1壬申:崇祯五年(1632)。

2桑洲驿:今作“桑洲”,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辖镇。

【译文】

壬申年三月十四日 从宁海骑马出发,走了四十五里,在岔路口住宿。岔路口东南十五里处为桑洲驿,是去台州府的路;西南十里处为松门岭,是前往天台山的路。

十五日 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王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1中,得村家,瀹2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却骑3,同僧无余上华顶寺,宿净因房,月色明莹。其地去顶尚三里,余乘月独上,误登东峰之望海尖,西转,始得路至华顶。归寺已更余矣。

【注释】

1杳冥(yǎo mínɡ):阴暗、幽深貌。

2瀹(yuè):煮。

3却骑:下马。

【译文】

十五日 渡过水母溪,攀登松门岭,越过王爱山,一共走了三十里,在筋竹岭的寺庵中吃饭,这里是宁海县和天台县的分界处。登山冈三十多里,一路上空无人烟,从前的弥陀庵也荒废了。下了一道岭,在幽深的丛山中找到一户农家,煮茶让我们坐在石上饮用。又走了十多里,翻越山岭进入天封寺。天封寺在华顶峰下,是天台山最幽静的地方。下了马,和僧人无余一同登上华顶寺,在净因和尚的僧房中住宿,这天晚上月光十分明亮晶莹。此地距离峰顶还有三里,我趁着月光独自登顶,误登上东边的望海尖,往西转,才找到路登上华顶峰。返回到华顶寺时已经一更天还多了。

十六日 五鼓1,乘月上华顶,观日出。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从寺右逾一岭,南下十里,至分水岭。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循溪北转,水石渐幽。又十里,过上方广寺,抵昙花亭,观石梁奇丽,若初识者。

【注释】

1五鼓:相当于现代的凌晨三时至五时。

【译文】

十六日 五更天时,趁着月光登上华顶峰,观看日出。衣服鞋子都湿透了,返回寺中烤干。顺着华顶寺右边翻越一座岭,往南下十里,来到分水岭。分水岭西边的水从石梁流出,东边的水从天封寺流出。沿着溪水往北转,水渐渐幽雅起来,岩石逐渐陡峭。又走了十里,经过上方广寺,抵达昙花亭,观赏奇异秀丽的石梁景观,仿佛第一次看到似的新奇。

十七日 仍出分水岭,南十里,登察岭。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西下至龙王堂,其地为诸道交会处。南十里,至寒风阙。又南下十里,至银地岭,有智者塔1已废。左转得大悲寺,寺旁有石,为智者拜经台。寺僧恒如为炊饭,乃分行囊,从国清下,至县,余与仲昭兄以轻装东下高明2。寺为无量讲师复建,右有幽溪。溪侧诸胜曰圆通洞、松风阁、灵响岩。

【注释】

1智者塔:即智者塔院,俗称塔头寺,位于浙江天台县城北金地岭、银地岭交界处。智者塔院为智者肉身塔安放地,智者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开山祖师,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河南许昌),后迁往荆州华容。

2高明寺:位于浙江天台县城东北十公里的幽溪之旁,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亲手创建。

【译文】

十七日 仍然从分水岭出去,往南走十里,登上察岭,察岭很高,和华顶峰分别形成南北面的分界线。往西下到龙王堂,这里是多条道路交会的地方。往南走十里,抵达寒风阙。又往南下十里,到银地岭,这里的智者塔已经废弃了。往左转,进入大悲寺,寺旁边有块岩石,传说是智者大师的拜经台。寺里的僧人恒如为我们做饭吃,于是把行李分开,让其他人从国清寺下到天台县城,我和族兄徐仲昭便得以轻装往东下高明寺。高明寺是无量法师重建的,寺右有条幽深的溪流,幽溪两岸有圆通洞、松风阁、灵响岩等风景名胜。

十八日 仲昭坐圆通洞,寺僧导余探石笋之奇。循溪东下,抵螺溪。溯溪北上,两崖峭石夹立,树巅飞瀑纷纷。践石蹑流,七里,山回溪坠,已到石笋峰底,仰面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从崖侧逾隙而下,反出石笋之上,始见一石矗立涧中,涧水下捣其根,悬而为瀑,亦水石奇胜处也。循溪北转,两崖愈峭,下汇为潭,是为螺蛳潭、上壁立而下渊深。攀崖侧悬藤,踞石遥睇其内。潭上石壁,中劈为四,岐若交衢1。然潭水下薄2,不能窥其涯涘3。最内两崖之上,一石横嵌,俨若飞梁。梁内飞瀑自上坠潭中,高与石梁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梁所能齐4也。闻其上有“仙人鞋”,在寒风阙之左,可逾岭而至。雨骤,不成行,还憩松风阁。

【注释】

1交衢(qú):指道路交错要冲之处。

2薄(bó):逼近,靠近。

3涯涘(sì):边际,界限。

4齐:并列。

【译文】

十八日 徐仲昭在圆通洞坐着,寺里的僧人带我去探寻奇异的石笋峰。沿幽溪往东下行,来到螺溪。溯流向北方走,两岸悬崖峭石耸立,树顶上飞流瀑布纷纷落下来。踩着岩石蹚着溪流前行,行七里,山峦曲折环绕,溪水顺山势往下泻,已经到了石笋峰底,抬头却看不清石笋峰,因为右边的崖壁挡住了视线。从崖壁边的缝隙中穿越而下,反而走出到石笋峰上面,才看到一块岩石矗立在山涧中,涧中的水往下冲捣岩石根部,悬空下去形成瀑布,也是一处水石奇异的胜境。沿着溪水往北转,两岸的崖壁越来越陡,崖壁下面的溪水汇积成潭,这就是螺蛳潭,上面崖石壁立,而下面潭水深邃。从崖石侧边攀援悬挂的藤条而上,盘坐在崖石上远远地斜视螺蛳潭内。深潭上的石壁从中间分成四块,分岔的地方像道路交错的要冲之处一样,而潭水逼近下方,不能窥见深潭的边际。最里边的两块崖石上,横嵌着一块岩石,俨然像飞空的石桥。石桥里面飞泻的瀑布从上面坠入深潭中,瀑布的高度和石桥相等。四周山崖层峦叠嶂盘绕映衬,可望而不可即,这景致却不是石梁飞瀑的景致能够相比的。听说瀑布上面有处叫“仙人鞋”的名胜,在寒风阙的左边,翻过山岭就可以抵达。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没去成,返回松风阁中休息。

二十日 抵天台县1。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乃尽天台以西之胜。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2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上一里,至中岩,岩中佛庐新整,不复似昔时凋敝。时急于琼台、双阙,不暇再蹑上岩,遂西越一岭,由小路七里,出落马桥。又十五里,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岭。五里,上桐柏山。越岭而北,得平畴3一围,群峰环绕,若另辟一天。桐柏宫正当其中,惟中殿仅存,夷、齐4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黄冠5久无住此者,群农见游客至,俱停耕来讯,遂挟一人为导。西三里,越二小岭,下层崖中,登琼台焉。

一峰突瞰重坑,三而俱危崖回绕。崖右之溪,从西北万山中直捣峰下,是为百丈崖。崖根涧水至琼台脚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龙潭。峰前复起一峰,卓立如柱,高与四围之崖等,即琼台也。台后倚百丈崖,前即双阙对峙,层崖外绕,旁绝附丽6。登台者从北峰悬坠而下,度坳脊处咫尺,复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间。趾无所着也。从台端再攀历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7,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琼台之奇,在中悬绝壑,积翠四绕。双阙亦其外绕中对峙之崖,非由涧底再上,不能登也。忆余二十年前,同云峰自桃源来,溯其外涧入,未深穷其窟奥8。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饭桐柏宫,仍下山麓,南从小径渡溪,十里,出天台、关岭之官道。复南入小径,隙行十里,路左一峰,兀立若天柱,问知为青山茁。又溯南来之溪,十里,宿于坪头潭之旅舍。

【注释】

1天台县:明属台州府,今属浙江省台州市。

2浮屠:亦作“浮图”,佛教语,此处指佛塔。

3平畴:平坦的田野

4夷、齐:即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5黄冠:黄色的冠帽,多为道士所戴,此处借指道士。

6附丽:附着,依附。(www.xing528.com)

7龛(kān):供奉神佛或神主的石室或小阁子,泛指墙上小室。

8窟奥:比喻景观的奥秘精微之处。

【译文】

二十日 抵达天台县。直到四月十六日从雁宕山返回时,才遍游了天台山西部的胜景。往北走七里,来到赤城山麓,抬头仰望,横亘着一层层红霞般的山崖,一座佛塔像标杆一样矗立在山顶,高高耸立在山间的重重云雾和攒聚葱翠的树丛间。往上行一里,来到中岩,岩上的佛寺重新修过,不再像从前那样破旧衰败。此时我急于去琼台、双阙,来不及再攀登上岩,于是往西越过一座岭,沿着小路走了七里,出来到落马桥。又走十五里,往西北来到瀑布山,从左边登岭,走了五里,登上桐柏山。翻越山岭往北走,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平地四周群峰环绕,仿佛是另外开辟的一块天地。桐柏宫就位于这片平地正中,但只剩下中殿了,伯夷、叔齐的两尊石像还存放在右室之中,雕刻风格古朴,是唐朝以前的遗物。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道士在这里住了,一群农夫看见有游客来,都停止耕种前来问询,于是拉住其中一人当向导。往西走三里,越过两座小岭,下到层叠的山崖中,登上琼台。

一座山峰突立,俯瞰着重重深坑,三面都盘绕着陡峭的崖石。崖石右侧的溪水,从西北边万山之中直冲到山峰下,这就是百丈崖。崖底的涧水流到琼台脚下,一池清水深绿如黛,这就叫百丈龙潭。百丈崖前又耸起一座山峰,犹如柱子似的高高耸立,高度和四周的山崖相同,这就是琼台了。琼台背靠百丈崖,前面则和双阙对峙着,层叠的山崖环绕在外围,琼台四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附。登琼台的人要从北峰悬坠而下,越过看似近在咫尺的山坳山脊,再攀援树枝抬头往上攀登,完全是在陡峭的岩石和流沙之间攀登,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从琼台前端再攀爬着向南走,有一块突起的岩石,岩石上有块像佛龛的洞穴,如同专门雕琢劈削而成,取名仙人座。琼台的奇异之处,在于高悬于极深的壑谷中,积聚的青山四面环绕。双阙也是琼台外围之中和琼台对峙的山崖,不从涧底再上,不能登上去。回想起二十年前,我和云峰和尚一起从桃源过来,溯双阙的外涧而入,没能深入穷尽这里的奥秘精微之处。这一次才得以从崖顶上俯瞰,高处和深处藏着的美景都没有遗漏了。在桐柏宫吃饭后,仍然下到山麓,往南顺小路走,渡过溪流,走十里,出来到天台县、关岭的官修大路上。又往南走小路,在狭窄的山缝中走了十里,小路左侧有一座山峰像天柱般高高耸立,询问后才知道名青山茁。又溯南边流来的溪水走了十里,在坪头潭的旅舍住宿。

十七日 由坪头潭西南八里,至江司陈氏。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岭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东即明岩也。令僮先驰,炊于明岩寺,余辈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悬崖盘列,中有一洞岈然1。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备。路右即大溪萦回,中一石突出如擎盖2,心颇异之。既入寺,向僧索龙须洞、灵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后,宏敞有余,玲珑未足。由洞右一穴上,视鹊桥而出。由旧路一里,右入龙须洞。路为莽棘所翳3,上跻里许,如历九霄。其洞圆耸明豁,洞口斜倚一石,颇似雁宕之石梁,而梁顶有泉中洒,与宝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旧路口,东溯小溪,南转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面环之,止东面八寸关通路一线。寺后洞窈窕非一4,洞右有石笋突起,虽不及灵芝之雄伟,亦具体而微矣。饭后,由故道骑而驰三十里,返坪头潭。又北二十五里,过大溪,即西从关岭来者,是为三茅。又北五里,越小涧二重,直抵北山下,入护国寺宿焉。

【注释】

1岈(xiā)然:山势隆起的样子。

2擎盖:伞盖。

3翳(yì):意为遮蔽,隐藏。

4窈窕非一:谓深远或奥秘各有不同。

【译文】

十七日 从坪头潭往西南行八里,来到江司陈家。渡过溪水往左走,又八里,往南转进山。一连登上两座小岭,又走六里,在盘绕回环的条条溪水之间,忽见岩石高高耸立,南边的就是寒岩,东边的就是明岩。让仆人先朝前快走,到明岩寺做饭。我们一行人则往南去寒岩。道路左边全是陡崖盘绕排列,崖中有一个很高大的洞,高高隆起。洞前蹲伏着石兔,石兔的嘴和耳朵都是完整的。道路右边则是曲折环流的大溪,溪流中一块岩石突出水面,像高擎的伞盖,心里觉得甚是诧异。进入寒岩寺后,向僧人打听龙须洞和灵芝石,就是刚才所看到的洞和石了。寒岩在寺背后,岩上的洞宏伟宽敞有余,小巧玲珑之感不足。从洞右的一个洞穴上去,观览鹊桥后出来。顺原路走一里,往右进入龙须洞。道路被荒草荆棘所遮蔽,往上攀登一里左右,犹如走在九霄云外。龙须洞洞顶圆耸,明亮空阔,洞口斜靠着一块岩石,很像雁宕山的石梁,而且石梁顶上有泉水从正中飞洒下来,和宝冠寺的芭蕉洞好像如出一辙。下山后,仍然走到原路口,往东溯小溪而上,往南转进明岩寺。明岩寺在石岩中,四面石崖环绕,只有东面八寸关有一条线一样狭窄的通道。寺后山洞中景物的深远或奥秘各有不同,洞右有石笋突起,石笋虽然赶不上灵芝石那么雄伟,但形态也是很得体很精致的。饭后,顺原路骑马疾行三十里,返回坪头潭。又往北走二十五里,渡过大溪,就是从西边关岭过来的路,这里是三茅溪。又往北走五里,越过两道小涧,径直抵达北山下,在护国寺中住宿。

十八日 晨,急诣1桃源。桃源在护国东二里,西去桐柏仅八里。昨游桐柏时,留为还登万年之道,故选寒、明。及抵护国,知其西有秀溪,由此入万年,更可收九里坑之胜,于是又特趋桃源。初由涧口入里许,得金桥潭。由此而上,两山愈束,翠壁穹崖,层累曲折,一溪介其中。溯之,三折而溪穷,瀑布数丈,由左崖泻溪中。余昔来瀑下,路穷莫可上,仰视穹崖北峙,溪左右双鬟诸峰娟娟2攒立,岚翠交流,几不能去。今忽从右崖丛莽中,寻得石径层叠,遂不及呼仲昭,冒雨拨棘而上。磴级3既尽,复叠石横栈,度崖之左,已出瀑上。

更溯之入,直抵北岩下,蹊4磴俱绝,两瀑自岩左右分道下。遥睇岩左犹有遗磴,从之,则向有累石为桥于左瀑上者,桥已中断,不能度。睇瀑之上流,从东北夹壁中来,止容一线,可践流而入。计其胜不若右岩之瀑,乃还,从大石间向西北上跻,抵峡窟下,得重潭甚厉,四面俱直薄5峡底,无可缘陟6。第从潭中西望,见石峡之内,复有石峡,瀑布之上,更悬瀑布,皆从西北杳冥7中来,至此缤纷乱坠于回崖削壁之上,岚光掩映,石色欲飞。久之,还出层瀑下。仲昭以觅路未得,方独坐观瀑,遂同返护国。

【注释】

1诣:到,去。

2娟娟:姿态柔美貌。

3磴(dènɡ)级:石台阶

4蹊(xī):小路。

5薄:逼近,迫近。

6陟:攀登,上升。

7杳冥:犹渺茫。

【译文】

十八日 早晨,急着赶到桃源。桃源在护国寺东边二里处,往西距离桐柏宫只有八里。昨天游览桐柏宫时,留下桃源作为返回去登万年寺时顺路游览的地方,所以先去寒岩和明岩。等到了护国寺,才知道护国寺西边有秀溪,沿着秀溪进万年寺,还可以观赏九里坑名胜,于是又专门奔赴桃源。刚从山涧口往里走了一里左右,便到金桥潭。从金桥潭往上走,两边的山挨得越来越近,苍翠的绝壁,弯隆高耸的悬崖,层层叠叠,曲折盘绕,一条溪水从中穿过。溯溪流而上,转了三次,走到溪水尽头,数丈高的瀑布从左边的悬崖上冲泻到溪中。我从前来到瀑布下面时,道路断绝,不能上去,抬头仰望,弯隆的悬崖峙立在北边,溪流左右两边,双鬟峰等众山峰姿态柔美地簇拥而立,山间的云气和葱翠的山色交相流动着,几乎让人不忍离去。这一次忽然从右边崖石间的荒草丛中,找到一条石块堆砌的小路,于是来不及招呼徐仲昭,冒雨拨开荒草荆棘而上。一级级石阶走完了,又堆砌石块横接栈道,穿到山崖的左侧,便出现到瀑布上方了。

又溯瀑布水流深入进去,径直抵达北岩下,小径石阶都断了,两股瀑布从岩石左右分流而下。远远斜着看过去,左边还残留有石阶,从石阶上走过去,则是左侧瀑布上方从前有用石块垒砌成桥的地方,桥已经断了,不能过去。遥望瀑布上游,从东北狭窄的崖壁中流来,壁缝窄得如同一线,可以踩着水流而入。估计里边的景物比不上岩石右边的瀑布,于是返回去,从大石块中往西北方攀登,到达峡窟下,看到一个深潭,水流非常湍急,四周的崖壁直逼峡底,无路可以攀援。只能从潭中向西眺望,见石峡里边还套着石峡,瀑布上面另外悬挂着瀑布,流水全都是从西北渺茫的山中流来,流到这里后乱纷纷地坠落在曲折盘旋的悬崖峭壁上,在雾气和阳光的掩映之下,呈现出岩石欲飞的景色。过了很久,返回去,出到层层瀑布下面。徐仲昭因为没找到路,正独自坐着观赏瀑布,于是一同返回护国寺。

闻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云、通元二寺,入万年,路较近;特以秀溪胜,故饭后仍取秀溪道。西行四里,北折入溪,溯流三里,渐转而东向,是为九里坑。坑既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峰森立,路无可上。由西岭攀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又东北上数里,逾岭,山坪1忽开,五峰围拱中得万年寺,去护国三十里矣。万年为天台西境,正与天封相对,石梁当其中。寺中古杉甚多。饭于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后高岭。又向西升陟岭角者十里,乃至腾空山。下牛牯岭,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岭三重,共十五里,出会墅2。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3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

【注释】

1山坪:山间平地。

2会墅:即会墅岭,今名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

3天姥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山体由火成岩构成。

【译文】

听说桃源的溪口,也有路上到慈云寺、通元寺,进入万年寺,路程较近;只是因为秀溪风光独特,所以饭后仍然取道去秀溪。往西行四里,往北转进溪水流域,溯溪流前行三里,渐渐地转向东走,这里名九里坑。九里坑尽头处,有一股瀑布劈开东崖往下坠落,上面乱峰森林般的耸立着,没有路通上去。沿着西岭攀登,绕到瀑布北面,回头观看瀑布背面,两块石峰像门一样插立在那里,里面有龙潭。又往东北攀登数里,越过岭,山中忽然辟开一块山间平地,五座山峰围绕平地拱立着,中间是万年寺,这里距离护国寺有三十里。万年寺在天台山的西境,正好和天封寺相对,石梁位于两者之间。万年寺中古杉很多。在寺中吃饭。又往西北走三里,翻越寺后的高岭。又往西攀登岭角十里,才到腾空山。朝牛牯岭下去,三里后抵达山脚。又往西越过三道小岭,一共走了十五里,出到会墅。大路从南边伸来,远望天姥山在内的众多山峰,都已经翻越而过,以为会墅岭不过是平地罢了。又往西北下了三里,山水渐渐汇成溪流,沿着溪流前行五里,住宿在班竹的旅舍。

天台之溪,余所见者:正东为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之南,有分水岭,不甚高;西流为石梁,东流过天封,绕摘星岭而东,出松门岭,由宁海1而注于海。正南为寒风阙之溪,下至国清寺,会寺东佛陇之水,由城西而入大溪者也。国清之东为螺溪,发源于仙人鞋,下坠为螺蛳潭,出与幽溪会,由城东而入大溪者也。又东有楢溪2诸水,余屐未经3。国清之西,其大者为瀑布水,水从龙王堂西流,过桐柏为女梭溪,前经三潭,坠为瀑布,则清溪之源也;又西为琼台、双阙之水,其源当发于万年寺东南,东过罗汉岭,下深坑而汇为百丈崖之龙潭,绕琼台而出,会于清溪者也;又西为桃源之水,其上流有重瀑,东西交注,其源当出通元左右,未能穷也;又西为秀溪之水,其源出万年寺之岭,西下为龙潭瀑布,西流为九里坑,出秀溪东南而去。诸溪自青溪以西,俱东南流入大溪。又正西有关岭、王渡诸溪,余屐亦未经;从此再北有会墅岭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于新昌4;再北有福溪、罗木溪,皆出天台阴5,而西为新昌大溪,亦余屐未经者矣。

【注释】

1宁海:今宁海县,浙江省宁波市辖县,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南部沿海,天台山和四明山山脉交汇处。

2楢(yóu)溪:古水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又名欢溪。

3余屐未经:谓自己未曾游历。

4新昌:今新昌县,隶属浙江省绍兴市。

5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译文】

天台山的溪流,我所看见的:正东面的是水母溪;察岭的东北方,华顶峰的南边,有座分水岭,不太高;水母溪往西流形成石梁瀑布,往东流过天封寺,绕着摘星岭后往东流,流出松门岭,从宁海县注入大海。正南面是寒风阙的溪流,往下流到国清寺,和寺东佛陇的水流汇合,从天台县城西流入大溪。国清寺东边是螺溪,溪水发源于仙人鞋,往下流坠入螺蛳潭,再流出去与幽溪会合,从县城东流入大溪;东边还有楢溪等水流,自己未曾游历过。国清寺的西边,大一点的水流是瀑布水,溪水顺着龙王堂往西流,流过桐柏宫时被称为女梭溪,往前流经三个水潭,然后坠落下去形成瀑布,是清溪的上源,再往西边是琼台、双阙的溪水,应当是发源于万年寺东南,往东流过罗汉岭,坠入深坑而汇集成百丈崖的龙潭,潭水环绕琼台流出,和清溪汇合;再往西是桃源的溪水,溪水上游有双重瀑布,东西两条交汇而流,它的源头应当在通元寺左右,没能前去穷究;再往西边是秀溪水,秀溪水发源于万年寺所在的山岭,往西流下去成为龙潭瀑布,再往西流为九里坑,流到秀溪后往东南流去。各条溪水从清溪以西,都往东南注入大溪。正西面的关岭、王渡等溪流,我也未曾游历过;从这里再往北有会墅岭的各条溪流,也是正西面的河流,往西北流入新昌县境内;再往北有福溪、罗木溪,都发源于天台山北面,然后往西流汇成新昌大溪,也是我未曾游历过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