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康村落起源故事:黄务来自福建莆田,后世称文隆公

永康村落起源故事:黄务来自福建莆田,后世称文隆公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务翁姓始祖来自福建莆田,其后世孙仁公居于临海县官桥赤城,有一子,字云波,后世称文隆公。再说那徐二与王猎户久不遇文隆,也寻到此处,两人远远地望见一个风姿秀逸的身影穿行于一片黄雾中,影影绰绰中那超绝的姿容几乎令人疑为仙人下凡。是日,文隆前来拜访。

永康村落起源故事:黄务来自福建莆田,后世称文隆公

黄务翁姓始祖来自福建莆田,其后世孙仁公居于临海县官桥赤城,有一子,字云波,后世称文隆公。翁文隆生于宋仁宗时期,为人豁达,善交四方朋友,却不慕功名,年纪轻轻就常借出外商贾之机游历四海

嘉祐年间,文隆携小家童前往东阳郡,路经永,偶听说此地有一处名为“金豚山”(即金胜山)的胜地,传闻因猎户大义释放金豚,金豚感恩而福泽永康得名,不禁心向往之,乃驻足盘桓,前往探访。文隆投宿在永康城南双锦一徐姓人家,东家徐二是个好客尚义之人,晚饭时邀客商饮酒,听文隆讲了许多商旅趣闻,竟生仰慕之心,闻文隆驻足本地的缘由,就自告奋勇,愿意为文隆充当一日向导,带他前往金豚山探访。当时,永康城不过华溪两畔千户人家,但溪水潺潺,闾阎扑地,倒也不觉冷落。

是日,恰逢阴云漠漠,暑气被晓风散尽,文隆随徐二缓步向金豚山而去,观山脚有山民结庐而居,想起当年猎户的往事,不免敲户入室,道是欲染得猎户的大义之风。此举更令徐二刮目相看,本以为不过是年轻人喜好游玩借故访胜,不想他却有此举,倒是难得。那猎户也是个磊落之人,有陌生人来也不拘谨,摆出时蔬、米酒请两人入座。一番攀谈得知猎户姓王,竟不知先祖如何沦落到此狩猎为生,而今从城内徐姓租赁几亩地耕种,只闲时方上山下几个套抓几只小兽给家中儿女打打牙祭,偶尔也给各大户送几只得几个小钱贴补家用。王猎户遂备好猎具与两人往金豚山去。

文隆见这金豚山,虽并不见得有多峭拔,但一山树木葱郁,肠道回环,一座座山峰紧密相连绵延起伏,横亘数里,大有为永康屏障之势,又不时从林间飞出清越的鸟声,倍添山的清幽。不禁感叹此地风景秀丽、地势独得,居此亦可身心轻松,福寿延年。文隆喜射,他背着弓箭边逛边赏景,不知不觉离了那两人往西南走过数里。忽然,他眼前一闪,一只野兔扑过,大喜之余忙飞步追逐几百米,待那兔缓气之际张弓搭箭,“嗖”的一声箭斜斜地插中兔身。那野兔吃痛穿林狂奔而去,文隆紧追不舍,不觉已穿林而出,却被眼前的美景震惊了:只见前方不到百米处,云雾氤氲间,一片片稻田碧浪翻摇,紫燕于田间低翔,两条银色的河流夹着那片稻田缓缓流淌,青蛙呱呱,一座低低的鸡形小山静卧着,绕着山的那团雾厚厚重重,在破云而出的霞光映照下呈金黄色,真乃桃源仙境也。文隆边感叹,边缓缓行走于这派怡人风光中,竟不忍离去。

再说那徐二与王猎户久不遇文隆,也寻到此处,两人远远地望见一个风姿秀逸的身影穿行于一片黄雾中,影影绰绰中那超绝的姿容几乎令人疑为仙人下凡。见文隆沉浸在这派美景中,徐二道:“相公可知此地为何人所有?”一言问中文隆心里,文隆忙拉着他追问:“兄可知?”徐二不免得意:“此乃祖上的产业,如今传到我同宗大哥手里,土地肥沃,四季溪流不断,真的是农人最爱的宝地啊!”“岂止农人最爱,小弟我恨不能居此终了一生啊!”文隆道。王猎户倒也不含糊,道:“兄弟若愿居于此,小弟我愿效劳。”徐二忙拊掌:“看来,我少不得为翁相公去当一回说客了。”文隆随他们半真半假地聊着,不知不觉来到那银色河流边,发现这原来是一个狭长的湖,波光潋滟,湖东北就是那座鸡形小山,山脚一片松林郁郁葱葱的,好不繁茂。

晚上返回徐二的住处,文隆却早早歇下了。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头脑里竟全是白天所见那片黄雾中的美景,以及一位善卜乂之术的友人给自己占卜下的定断:“年少漂泊踪如萍,黄雾迷蒙定眼明。从此扎根姻缘系,族繁家盛万代兴。”友人还告诉他:“黄是赤色归本源,瑞兆先见,后世必有贤者出。”其实,文隆心里更惊诧的是一向心性淡泊的自己,在看到那片土地时竟然萌发了强烈的据为己有的念头。当徐二说是他族兄所有时,他欲舍却身家换得此地之言差点冲口而出,却又生生压了下去。他决定第二天就央徐二引荐登门拜访。

再说那徐二家族,始祖为赠刑部尚书徐泽,因人才辈出,皇上曾司旌表,称其里曰“双锦”。由此本村名由坡塘改为“双锦”。当时双锦徐氏的族长徐太公,自觉身系家族兴盛之责,掌管了徐氏家族的千百亩良田,也肩担家族百多号人的繁衍教育婚嫁的重担,虽不过四十出头的年纪,却华发早生,沧桑满面。此际,他正为私塾缺先生的事情烦恼。家族学龄子弟10多人,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六七八岁,有刚要启蒙的,有不久要参加乡试的,竟不能有一日离得了先生,然原先生因久病沉疴无奈辞职归家休养。家族中输送出不少优秀青年,却为功名所羁无法为家族子弟施教。(www.xing528.com)

徐太公正为此事纠结时,陡见徐二引了个俊秀高大的后生进门,观其仪表不俗,儒雅中英气扑面,不觉暗暗赞叹,请文隆落座,他便长身作揖道:“先生此来,恰似雪中送炭也。”文隆愣在当地,徐太公细叙缘由,文隆不禁赧然:“惜云深少来顽劣疏于学,于经史只通个大概,又几年来云海漂泊早已生疏,恐不能胜任也。”徐太公道:“翁相公的家世徐二已告知,鄙人也久仰台州翁氏书香门第,你也是一个难得的青年才俊。如今我徐氏几代也人才辈出,您何不先暂盘桓一阵再做打算呢?”文隆听此语,方觉徐太公乃真心邀请,想到购地一事,终忍不住提了出来。徐太公道:“徐家原建有私塾,但地方局促,先生若有意盘桓,可以另择僻静处建馆舍,足下意下如何?”文隆兴冲冲而来,原本就为定居于此做打算,如今见太公诚心相留,也就顺水推舟暂时留下,再做打算。

这双锦原为耕读世家,自然治家有方,入塾子弟从小受家训所熏,无论长幼一个个对文隆谨执弟子之礼,恭敬有加。且说,其中有一叫徐霜的学子特别聪颖秀气,性格和婉如女子,系外村同宗子弟寄住于亲戚家在此求学,尤其喜欢在课余拜访他,双手托腮旁听他天南地北地侃以往商旅趣闻,近一年相处下来竟成知交。文隆虽也曾告假归乡探亲,但心却渐渐地系于此。

这徐太公见文隆不仅才貌出众,气度非凡,且尚未成家,有意撮合与本族的一个适龄女子成家以安居于此,但又不敢造次。是日,文隆前来拜访。太公觉时机已成熟,就问文隆:“老夫有一门很好的亲事欲许与你,不知你可愿意在此久居?”文隆道:“当初我来找你正是为定居于此而来。”徐太公笑嘻嘻地问:“文隆,你觉得徐霜如何?”文隆叹气道:“此子颇有灵气,与晚辈亦师亦友,此番归去最舍不下他啊。”徐太公凑近他,悄悄地道:“我把她许与你如何?”文隆大惊。原来,此女做小子装束随读竟是徐太公有意安排,文隆呆若木鸡。

回过神来,文隆忽然整理衣冠,对徐太公长拜:“果能得妻如此,乃吾此生最快意之事也!晚生马上回家向家严禀告实情,终身大事全凭太公做主!”未及与徐霜告辞,他就收拾行囊匆匆踏上归途。

文隆回家后,向父母禀告了自己在永康一年客居中得到的礼遇,跟徐霜日久生情收获的爱情,以及意欲长居永康的打算。仁公耐不住文隆的再三恳请,就同意了这门亲事。自此,文隆在永康定居,他将自己定居之所命名为“黄雾”(即黄务),又向徐太公购得了附近数百亩土地以繁衍生息。夫妻琴瑟和谐教养儿孙,人丁逐渐昌盛,且能人辈出,黄务翁氏渐为永康望族。

(王 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