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胚胎形式存在的东西,成为真实力量,改变社会与教育

以胚胎形式存在的东西,成为真实力量,改变社会与教育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和教育要用“容许、促进、鼓励、帮助”的方法,把以胚胎形式存在的东西,变成真实的实际的东西。爱是无穷的力量,爱是世界的希望。

以胚胎形式存在的东西,成为真实力量,改变社会与教育

人是生而有翼的,当不负此生,奋力翱翔。心灵是自由的,那里深藏着希望。希望是在于将来,希望永存于心中,希望是一轮鲜红的太阳,而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不放弃理想,就永远有希望;不放弃希望,就永远有未来。满怀希望,心存善念,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向着光明,勇敢前行!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想的力量,而不在于生存。”人的理想信念要从自己内心树立,千锤万凿而得,从此不论世事浮沉,都将矢志不移。信念就像黎明前的飞鸟,带领我们冲破黑暗,跨越高山,在枝头唱响希望的歌谣,在天亮之前给予我们坚持的动力。怀着坚定的信念,在破晓时启程,将信念化作隐形的翅膀,向往光明,飞跃黑暗,抵达光辉的理想。

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途。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Eric Bryniolfsson在《第二次机器革命》里写道:“一年是一年,那是200年前;一个月是一年,那是20年前;一天是一年,那就是现在。”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茫茫大地,风雪独行,即使路途艰辛,也奋勇向前。不是有了同行者才上路,而是因为在路上才会有同行者。

教育面对的是无数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都应该受到珍重和关爱,都应该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好的教育。教育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着人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是莘莘学子的成长沃土,寄托着无数家庭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要是正确的事情,只要有一个人开始,只要有一个学校去实践,这个影响力就会扩展到一群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是以“胚胎” 形式存在的,最初的胚胎中已经包含了将来会生长成熟的、有力的胳膊和腿;人的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能力,也是以胚胎形式存在的。社会和教育要用“容许、促进、鼓励、帮助”的方法,把以胚胎形式存在的东西,变成真实的实际的东西。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人的生长是自主成长,同时也需要教育的培养,就像自然中的生命一样,生命能量既是内因的生发,又是外因的促成。生命之爱来自阳光,来自泥土,来自雨水,来自浇灌、培养和哺育。这样的培育之爱,融在血液中,是刻骨铭心、根深蒂固的。只有珍爱生命的人,才懂得尊重生命,培养生命,成全生命。当我们用爱心营造出来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时,就会变成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那是一种独特的幸福,将会润泽我们的心灵,在成熟的智慧和青春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让我们心中有光,充满希望,永远铭记真善美

真正的高贵在于心灵。一个精神高贵的人,有一颗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灵魂,才会生出慈福善因的种子,才会长出美好人性的枝蔓,才会开出美德的花朵,才会结出智慧的果实,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爱的浇灌与人性的感召,智慧的启迪与灵魂的铸造,是灵魂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源,包含并统领一切。这是浩大宇宙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叫爱。爱是光,能启迪智慧,照亮心灵;爱是种子,能产生美好的生命;爱是地心引力,能让相爱的人心心相印。治愈心灵的能量由爱而获得。因为爱,我们才活着;因为爱,活着才有意义。爱是无穷的力量,爱是世界的希望。如果想要救赎灵魂,如果想要人类和平,如果想要拯救世界,如果想要化育生灵,爱是最好的答案。爱能温暖生命,和谐心灵;爱能摈弃仇恨,消释贪婪。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带着爱,细微的有待释放的强大的爱。给予和接受这种宇宙能量,我们就能体会——爱超越任何存在,爱能够降服一切,爱是生命的阳光,爱是能量的源泉,爱是宇宙的灵魂!

唯有心灵觉醒能使人光明,唯有灵魂教育能使人自由。浩大宇宙都与我们的灵魂相关,所有人类都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德是教育的根本,智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灵魂。一切智慧从爱中彰显,一切文明因爱而存在。用爱来拥抱世界和人生,用爱来拥抱此刻和永恒,用爱和心灵共鸣,用爱和时光相融。用爱来唤醒生命,用爱来唤醒灵魂,用爱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释】

[1]吴金根:《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先学、研学、拓学” 》,江苏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www.xing528.com)

[2]冯华:《STEAM教育视野下的综合课程建设》,《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5期。

[3]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4]K. Rubenson, “Assessing the Status of Lifelong Learning: Issues with Composite Indexes and Surveys on Particip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Lifelong Learning, 65(2), p. 295.

[5]陈乃林,孙孔懿:《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6]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Christopher K.Knapper),阿瑟·J.克罗普利(Arthur J.Cropley):《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徐辉,陈晓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汉)刘向:《说苑全译》,王瑛,王天海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徐莉:《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版。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刘慈欣:《三体 2 黑暗森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1]约翰·D.布兰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 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扩展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