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应急意识与行为的比较

青少年应急意识与行为的比较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急知识、素质、技能”是衡量一个人应急素养的基本指标,需要掌握和已经掌握是个人意识与行为的具体表现,而需要掌握和已经掌握两者之间吻合度越高,代表着意识与行为的统一,反之则说明应急意识与行为有差异。[10]说明青少年学生在意识上还没有意识到应急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存在重知识、轻应急素质与技能的现象。

青少年应急意识与行为的比较

问题四:面对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时,你认为需要哪些应急知识、素质、技能?你又具备了哪些应急知识、素质、技能?

“应急知识、素质、技能”是衡量一个人应急素养的基本指标,需要掌握和已经掌握是个人意识与行为的具体表现,而需要掌握和已经掌握两者之间吻合度越高,代表着意识与行为的统一,反之则说明应急意识与行为有差异。数据显示,在对需要掌握上,认为需要具备应急避险知识占95.18%、自救知识占95.65%、心理素质占94.71%、急救技能占94.71%,给予了较高的认可度,这个数据远高于对各项身体素质以及基础应急能力的认可。但在面临灾害时,人们自身的反应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尤其重要。[10]说明青少年学生在意识上还没有意识到应急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存在重知识、轻应急素质与技能的现象。因此,在对自己掌握的应急知识、素质、技能的评价上,也反映出对知识类的掌握好于素质类、技能类。将认为需要掌握的“应急知识、素质、技能”与已经掌握的“应急知识、素质、技能”数据做对比后,我们进一步发现,已经掌握的“应急知识、素质、技能”的比例数更是大大低于认为需要掌握的“应急知识、素质、技能”比例(见图2-4),“意识已知而行为不具备”,这是非常典型的知行不统一的表现。造成知行不统一的影响因素个人层面可能并不是主要的,我们当前的教育环境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未能有效地提供应急技能学习、训练的条件才是主要矛盾所在。刘阳等(2019)在《定向运动体验式教学与应急安全教育融合模式研究》中对86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7%的学生都很关注应急逃生知识,76%的学生对此类危机的严重性都很重视,认为很有必要接受应急安全教育,但只有14%的学生系统学习过有关应急安全教育,多数学校并未系统开展过应急安全教育。[11]到目前为止,学校教育中还没有一门能够完全实现应急技能训练的课程,在应试教育下,体育课被其他主科占用,中考体育考什么,体育课就教什么的情况依然存在。

图2-4 应急知识、素质、技能需要掌握与已经掌握比较

问题五:你认为大多数人在突发情况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哪些应急知识、素质、技能?(www.xing528.com)

图2-5 大多数人遇难的原因

“突发情况下遇难的原因”是一个比较极端的问题,对大多数人在突发情况下遇难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是青少年学生对自我应急意识做深层次剖析的过程,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学生意识与行为背离的依据。调查数据(图2-5)显示,大多数人在突发情况下遇难的主要原因最缺乏的是应急避险知识(81.49%),其次是自救知识(79.94%)、心理素质(74.34%)、急救技能(67.81%)、互救知识(66.87%)及生存技能(64.39%)。从这个排序来看,更进一步显示了青少年学生意识中对应急知识的重视。而“重知识、轻技能”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青少年学生掌握“应急知识、素质、技能”的现状。

“重知识、轻技能”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来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诸如此类思想的影响,“理论知识”在潜意识中往往具有较崇高的地位。在原因的归类上,地位高的首先得到重视,因而“突发情况下遇难的原因”受社会价值潜意识的支配,在对青少年学生的应急意识培养中要得到重视。应急知识是掌握应急能力的基础,重知识原本并没有错误,应急知识与应急技能也不是对立的,而在于学到的知识有没有被运用到实践中。技能的掌握是从学知识开始,再到用知识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在应急体育技能教学中尤其要把握应急知识与应急技能的关系,将应急知识迁移到技能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