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山地民族传统马术的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成果

贵州山地民族传统马术的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他们生活的特殊地理环境中,也和马也成为亲密伙伴,我国各地形式多样、精彩绝伦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马术也由此产生。蒙古族赛马项目包括速度赛马、走马和马术等。(二)藏族传统马术赛马,藏语称“达久”,是藏族人民最为喜爱、流传最为广的体育运动。

贵州山地民族传统马术的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成果

我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生活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他们生活的特殊地理环境中,也和马也成为亲密伙伴,我国各地形式多样、精彩绝伦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马术也由此产生。

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对马匹进行筛选。这种选马活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赛马习俗。《突厥文化史》序言提到,公元5、6世纪时,突厥的马就有比赛用马、坐骑、军马和驿马的区别。[9]唐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岁朔,斗羊马橐它七日,观胜负以卜岁盈耗云”[10],足以说明唐代赛马之盛行。《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尽为甲骑”,“以马上战斗立国”。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率众40万,以四色马队围攻汉高祖刘邦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足见当时马的威势[11]。后来蒙古族发展为以氏族为单位放牧狩猎,这就奠定了蒙古族传统骑射文化的基础。《蒙绥志略》记载:“蒙人五六岁儿童即能牧马,至十岁即能乘无鞍之马驰骋于旷野,故多精于骑术。”[12]传统马术活动古已有之,历史悠远。据内蒙古考古证实,在作于公元前3世纪的阴山岩画[13]中,就发现了不少赛马的内容。从这些岩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人骑术的精湛,也可以领略到先民们“走马为乐”的欢乐场景。到了元朝的时候,由于王公贵族的推崇,军中和上层社会赛马之风尤甚。赛马、摔跤、射箭成为蒙古族男子的三项必修功课。到了清朝,赛马活动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区“祭敖包”和“那达慕”的主要内容之一。《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载:“蒙人尝于每岁四月祀鄂博(即敖包),祀毕,年壮子弟相于贯跤、驰马……驰马者,群年少子,各选善走名马,集于预定之处。近则二三十里,远或百余里,待命斗胜负……闻角声起,争叱马鞭其后,疾驰趋鄂博,先至者,谓之夺彩。其赏亦列五等,各得银布有差。”[14]这段描绘十分精彩,形象地展现出当时蒙古族赛马的场景。

(一)蒙古族传统马术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在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传统马术是广受蒙古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元史》记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15]这足以说明蒙古族英勇剽悍的性格和善于骑射的传统。赛马是蒙古族传统马术的重要形式。那达慕大会举行时,远近百里甚至几百里的牧民都要驱车乘马赶来,参加赛马大会。据《清稗类抄·风俗类》记载,蒙古族人赛马前“整橛饰,齐月题,治鞍策。恐其蹶于蹄也,为之刻其甲;防其愊于力也,为之剔其毛;虑其笃于行也,为之饿其腹。缓之,骤之,控之,纵之。”[16]要想赢得赛马比赛,骑手需要和马朝夕相处,了解马的脾性,训练对马的控制能力。蒙古族赛马项目包括速度赛马、走马和马术等。

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常选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千米、30千米、40千米,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参加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17]参加的选手年龄不限,以少年为主,年龄在7~13岁间。一般选择在平坦的草原不分组进行。能够参加赛马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母亲要给孩子做新衣服,父亲要提前一两个月给孩子挑选和训练马匹。快马赛也是那达慕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

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走马与跑马不同,跑马是驭马疾驰,马的前后蹄同时前进,而走马时马的前后蹄交错前进,绝不能奔跑。《绥蒙辑要》描述:“其余蒙古地方,走马不多,数百头之马群,好走马不过一二匹,此训走马,终身无出卖之事。”[18]走马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参赛时步伐分左右两侧前后蹄同时迈出,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协调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19]比赛既要比马的耐力,更比骑手的驾驭水平。

马上技巧: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均离不开骑马,形成了善于骑马、热爱马上运动的优良传统。蒙古族在熟练掌握驾驭马匹的各种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今天的马术运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马上技巧动作,堪称世界一绝。马上技巧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主要有马上斩劈、马上技巧单人单马、马上拾花篮、马上技巧单人多马、马上技巧多人多马等。

乘马斩劈:分为单刀斩劈和双刀斩劈,起源于古老的骑兵战术。当骑兵向敌人发起进攻时,挥舞马刀劈向所有阻挡他们前进的目标。一般在200至250米的距离内竖立起十几个目标,骑手们手持马刀,策马疾驰,依次经过每个目标时举刀劈砍,刀起目标落。

蒙古族传统马术除了赛马、马上技巧外,还有骑马越过障碍、骑射、马上角力、马球、马上功夫、挥杆套马等。

(二)藏族传统马术(www.xing528.com)

赛马,藏语称“达久”,是藏族人民最为喜爱、流传最为广的体育运动。藏族传统马术历史悠久,据《唐书·吐蕃传》记载,在吐蕃时期有一种信使,称“驿人”,他们经常携带七寸金箭,往返奔驰驿站之间,传达信令。这种驿人“日行数百里,使者上马如飞,号为马使”。可见他们的骑术是相当精湛的。[20]

目前学界认为,藏族马术表演项目是由内蒙古传来的,表演形式与内蒙古的马术表演相仿。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场,骑马、射箭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赛马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活动,时至今日,在所有传承的藏族节日中,赛马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前藏当雄的“当吉仁木”,后藏江孜的“达玛节”,青海盘坡草原盛会,四川阿坝草原赛马会等,都是世代流传的藏族赛马大会。藏族传统赛马节(会)的传统马术主要有跑马比赛、射箭比赛、郊宴活动和各种马术表演等传统项目。

(三)哈萨克族传统马术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是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谚语有:“马是哈萨克的翅膀”。早在西汉时期,天山北部的乌孙人畜养的马,就号称“天马”或“西极马”,闻名于世。马是哈萨克族亲密的朋友,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脚力、放牧、狩猎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有客人来家里,一般都要宰羊款待,对于十分尊敬的客人和多年未见的亲人,除宰羊之外还要宰马,这是极为珍贵的筵席。大部分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活动都与马有关,几乎都是在马背上进行的,如赛马、叼羊、“姑娘追”、马上摔跤等等。

叼羊是一项培养哈萨克族勇士的运动,当地有句谚语:“摔跤见力气,叼羊见勇气。”性格剽悍的哈萨克族群众最喜爱叼羊活动。他们以前常年在茫茫的草原上放牧,特别是在转场的时候,为了保护畜群,经常要同恶劣的天气、凶猛的禽兽顽强搏斗,在恶劣天气中为寻找走散的牲畜,他们能把百十斤重的羊只,俯身提上马来,驮回畜群,由此便产生了叼羊这一传统活动。叼羊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智慧的竞赛,既比勇敢,又赛骑术。叼羊的优胜者多是顶级骑手,优秀的叼羊选手极受人尊敬,且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意的一种特别的方式,是最受青年人喜爱的马上游戏之一。在夏秋时节,每逢喜庆的节日,草原上都会举行这种活动,吸引远近牧民骑马前往参观。一般赛程分作去程和回程两段路,由未婚男女青年相互邀请,一一对应地进行。去程,小伙子可以鼓动“如簧之舌”,向姑娘任意挑逗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却不能生气、不能吭声;可是一到终点,勒转马头返程时,小伙子急忙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就可任意鞭打,以示报复,直打得小伙子抱头鼠窜、狼狈不堪,有时还将帽子抽落在地,惹得观众一阵哄笑。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本来就中意,则会鞭下留情,让心上人免受皮肉之苦,只见鞭子在小伙子头上转圈虚晃,却不见鞭梢落身。哈萨克族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增进青年男女间的友谊,有的由此而结成终身伴侣。

马上摔跤也叫马上角力,是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一项比拼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很强的传统体育活动,常常在婚嫁、节日、割礼等吉庆日子举行。比赛时,双方互相协商自由组合成对上场,各选头脑机敏、力气大的人做选手。比赛选手头束红色或绿色头带,马的鞍具要牢固绑扎,还要将马尾束扎起来弯卷在鞍后。比赛开始前,两名选手距离一二百米相向而立,在监场人的号令下,双方同时策马飞奔,当两马相遇时监场人以手势示意,角力便可开始。一方选手凭靠手臂的力量将对手拉伏在鞍桥上并拽落下马即为获胜,可得到赛会的奖品。获胜者将其视为个人的最高荣誉和家族、部落的光荣。比赛要求只能抓握对方的手或臂部,不允许抓握对方手臂以外的其他部位或衣服、马鞍。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1991)记载,我国有23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马术,少数民族传统马术不仅仅是北方民族的传统项目,以苗族彝族白族水族哈尼族纳西族等民族为代表的近十个南方少数民族也有精彩的马术运动,它们多以赛马为主,但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形式,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马术运动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限于篇幅,故不详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