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6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十五建设成果回顾

2006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十五建设成果回顾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十五”期间,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太湖流域,以及辽宁省、江苏省开展的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果。

2006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十五建设成果回顾

“十五”期间,我国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水利发展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投资规模空前,改革不断深入,包括水利信息化建设在内的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至“十五”期末,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km,微波站500多个;初步建立了26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在公众电信网覆盖不足的地区,配备了大量的短波和超短波电台,部分地区配备了专用卫星通信设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实现了大部分重要防汛雨水情监测信息在网上的实时交换。全国雨量站全部实现自动记录,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水文站有一半以上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有75%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在重点防洪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多个自动测报系统。基于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报汛自动化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成了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水利部与在京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网络连接;连接流域机构及其直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和7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连接已完成测试工作;水利部直属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了计算机部门网(局域网)的建设。辽宁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了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甚至到县乡的宽带网络。北京市根据《北京市水利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总体规划》,建设完成了以北京市水务局为中心,上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防总)、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北京市政府,横连北京市交管局、北京市气象局,下连13个区县水务局和28个局属单位的宽带网络。

因地制宜建成的微波、短波、超短波、卫星通信网,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水利信息采集站网,以及水利信息网的基本建成,提高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效率,对扩大信息服务领域、满足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需要等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为水利信息化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

“十五”期间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积极成果,部分流域水利数据中心启动建设。已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全国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并提供服务。1954年建成的北京坐标系1∶250000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已发放至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研究项目中,建立了水利中外文图书库、中外文期刊库、特种文献库等4类13种试验型资源数据库。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水利资源分中心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此外,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正在开展。黄委、珠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珠委)和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的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开始实施。上海、浙江等地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不断深入

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等一大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水利信息化在提高工作效率、支持综合决策的巨大作用,可以说这些水利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相关工作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自2003年国家批准立项以来,一期工程中23个地市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以及永定河流域微波系统已经建设完成,5个流域机构、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3个水情分中心已开工建设。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应用,在抗御2003年淮河洪水、2005年永定河防汛演习、2005年抗御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为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

总投资约1.5亿元,采用“1+7”模式组织实施的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工程(一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了软硬件产品的采购和安装,公用平台的开发初步完成,综合办公基本开发完成,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规划计划业务管理三个单项应用已完成招标准备工作。到“十五”期末,水利系统大部分单位和部门内部都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多部门协同办公等。(www.xing528.com)

“十五”期间,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太湖流域,以及辽宁省、江苏省开展的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果。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黑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建设,大大改善了水量调度管理的技术手段,有力地提升了对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管理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调度和监督管理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化水平,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塔里木河调水的成功实施和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重大水事务管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十五”期间一期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委)、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初步建成了全国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部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数据库和试验观测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软件和GPS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应用系统、黄河流域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松辽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松辽委)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数据库和公务管理系统、湖北省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了全国29个大型灌区作为试点,共完成信息采集站点2339处,建设了灌区管理单位机关局域网,已建分中心76处,初步完成灌区业务应用软件137套。四川省都江堰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保障了工程安全运行,使这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新的、更大的作用。张掖市洪水河灌区实现了水位采集、闸门控制和输配水决策的自动化,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手段,同时,还打消了群众用水时担心水管员人工操作“乱记账”、“人情水”的疑虑,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和用水权益。

4.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日益提高

“十五”期间,全国水利系统在“宣传水利、促进发展、增加透明、提高效率、增进沟通、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下,积极开展了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十五”期末,全国水利系统共有综合性网站5家,部属事业单位网站32家,各类专业的水利网站近100家,除个别省外其他省级水利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多数地市级水利部门及部分县级水利部门也建立了网站。这些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了水利信息服务,加强了水利宣传,促进了信息沟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福建水利信息网为公众提供了及时了解洪水、台风、干旱等灾害信息的平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台风洪水期间日访问量最高达20多万人次。上海市水务局利用门户网站实现了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事务在线审批。

5.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取得重要突破

在水利信息化规划方面,2003年水利部正式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7个流域机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部门也先后完成了辖区的水利信息化规划。作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专项规划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也已编制完成。

在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方面,水利部、各流域机构以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流域机构和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组建了信息中心,并不断强化行业管理职能。经过“十五”期间的不断探索,基本建立了与水利信息化建设客观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运行、管理、协调和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和《水利部政务内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部门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如黄委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长委颁布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有效遏制了重建轻管、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保障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在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中,增加了单独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编制发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并逐步开展了35个标准的编制工作。到2005年底,已经正式颁布水利信息化行业标准12个,这些技术标准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十五”期间,以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化保障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也为做好“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