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6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

2006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设施、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内容。截至2006年底,已有23个省级以上水利部

2006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

根据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设施、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内容。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城市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和灌区信息化等全国性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对业务应用的支撑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1.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

至2006年底,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的信息自动采集成套系统166个,数据采集分中心485个,采集点数达12877个,其中,流域机构建设的采集系统42个,采集站点502个,分中心68个。省(直辖市)级建设的采集系统124个,采集站点12375个,分中心417个。各大型水利枢纽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息自动采集体系,采集要素覆盖实时雨水情、工情、旱情等基础水利信息,其要素类型、时效性等初步满足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和大型灌区管理等水利业务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要,特别在防洪抗旱等减灾决策支持中作用明显,取得很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根据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工程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得到加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至2006年底,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监控系统120套,视频监控点数达到1428个,控制点数达到4510个。在120个监控系统中,具备远程视频监控能力的系统62个,占51%,由本地控制的系统37个,占31%,由远程控制但尚不具备视频功能的系统9个,占7%。见图1.1。

工程监控系统的快速发展,不但顺应了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实现科学决策和快速响应,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采集与监控体系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1 监控系统的控制方式示意图

从流域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来看,长委118个水文报汛站全部实现遥测并正式用于报汛,以及黄委全黄河主要取水闸门远程监控系统的成功运用,标志着流域机构信息采集与监控体系建设上了新的台阶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以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与监控体系建设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建设抓住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机遇,在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充分共享市政府统一建设的信息资源和相关行业采集的信息资源,在基于3S技术的信息集成平台的支撑下,基本形成了技术先进、类型丰富、集成充分和操作有效的信息采集与监控体系,显著提高了信息采集与监控体系对水务业务的支撑能力。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则充分利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国家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机遇,以建设雨水情自动采集和重要工程监控自动化系统为重点,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目标,通过争取专项投入、工程带信息化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不但信息采集和工程监控系统的规模达到了业务应用的基本要求,而且在信息汇集能力、信息类型多样性和时效性、工程控制有效性,以及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化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在近年的防汛(防台)抗旱、水环境突发事件处理、水资源调度等方面都发挥优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工程成为现代水利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发挥效益的基础,也是“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经过2006年的努力,全国水位遥测站的比例从2005年的66.6%提高到79.3%,雨量遥测站则从14.9%提高到15.0%。其他水利基础信息的自动采集率(如水质自动采集)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完善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基本任务之一。

2.水利信息通信与网络

在信息化重点项目的推动下,围绕防汛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水利重点业务的需要,水利信息通信与网络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体系不断优化与完善。不但面向公众服务的因特网接入与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务外网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政务内网的建设已顺利起步,网络安全体系与管理体系正向科学有效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94%的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局域网,覆盖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广域网已经建成,其中,2个流域机构网络覆盖到所有二级单位,16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网络覆盖到所有地(市)。

在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中,利用网络工作的人员达75%以上,除个别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未能得到充分应用外,水利信息通信与网络体系在大多数地区已经成为水利业务工作离不开的常规支撑基础设施,已经成为现代水利的重要标志之一。据统计,到2006年底,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共建有局域网453个,各种型号的路由器464台,各种型号的交换机5146台,联网计算机达到56177台,人均拥有PC机0.7台,因特网接入总带宽超过7619MB。

3.信息存储与服务

水利信息存储与服务体系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建设,关系到信息资源的形成与有效利用,一直被水利信息化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得益于各项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水利信息存储与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信息存储设施的容量和服务能力初步满足水利业务的基本需要。到2006年底,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配备各类存储设备,形成了约500TB的存储能力。配备各类网络服务器设备2373套。正常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库达242个,内容覆盖了实时雨水情、历史水文数据、水利工程基本信息、社会经济数据、水利空间数据、水资源数据、水利技术标准数据、水利行政管理基本信息、水利文献数据等多个业务。初步形成了体系比较完整,内容相对丰富,实用性较强的水利基本信息存储与服务体系。但由于作为核心的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尚未启动,技术标准还不完善,信息存储、处理的规范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提高信息综合开发服务能力已成为下一阶段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视频会议作为特殊的信息可视化应用基础设施,由于其在防汛指挥等领域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效益,得到较快地扩充与发展。截至2006年底,已有23个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建立了实现区域覆盖的视频会议系统,较2005年新增了8家单位,增长了53%,系统已连接的单位达466个(见表1.1,带*号的为2006年新增单位)。

表1.1 视频会议系统情况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