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6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十一五规划设想

2006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十一五规划设想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水利部信息化规划、松辽委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大纲要求和辽宁省水利信息化规划,辽宁省“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规划的重点,一是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防汛抗旱指挥等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三是保障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以省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环境及备份中心建设、数据中心安全体系建设、标准建设、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2006年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十一五规划设想

按照水利部信息化规划、松辽委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大纲要求和辽宁省水利信息化规划,辽宁省“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规划的重点,一是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防汛抗旱指挥等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三是保障环境建设。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辽宁中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系统等工程建设为契机,以规划重点项目带动水利信息的全面建设,初步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引导水利信息化建设进入整体协同、全面发展的健康轨道

1.全省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规划期内,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围绕十大重点业务应用,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1)水利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通过对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提高时效、增强能力、丰富内容、提高系统整体利用率,形成综合信息采集系统。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水质、水保监测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采集。在积极建设、完善常规信息采集设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采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吸收,大力应用遥感、遥测、全球定位和其他实时自动采集传输先进技术,逐步形成从微观到宏观多层次协同作业、结构相对完备的综合信息采集体系。充分利用各种适用技术满足信息采集点到信息分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需求。

(2)全省水利信息网。全省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作为全国水利信息网络系统的二级网络,联系着水利部、松辽委等领导机关,为分布式网络系统。信息流既有向国家防办的纵向传递,又有各部门之间横向交换,和向下至所辖机构的信息交换。辽宁省水利信息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国家水利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全省水利信息网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交换、视频信息传输和语音通信等服务。

(3)水利数据中心。水利数据中心由辽宁省水利数据中心和市(含省管大型水库)水利数据中心两级数据管理节点构成,在全省水利信息汇集、存储、处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是构成完整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功能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满足业务应用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

“十一五”期间以省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环境及备份中心建设、数据中心安全体系建设、标准建设、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适时开展二级水利数据中心的试点建设,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增加数据类型,提高数据精度,基本满足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多层次的业务应用需求,为水利业务应用和决策提供全面支撑。

2.应用系统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是水利信息系统的基础,水利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系统的服务界面,不同的业务需求使得水利业务应用系统需要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以满足其业务需求。

“十一五”期间继续以省防汛抗旱指挥和中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等系统建设为重点,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同时开始全省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全省水利行政资源信息系统、全省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全省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等重点业务的建设。

在“十一五”后期适时开展地方水电及农村电气化管理、全省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全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和全省水利数字图书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2020年前基本建成十大水利业务应用;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

(1)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防汛抗旱业务应用建设的总目标是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通过系统建设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做出降水、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全省防汛指挥系统由信息采集、防汛通信、计算机网络及决策支持4个分系统组成。信息采集、防汛通信、计算机网络3个分系统已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中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含专家系统)应能为省市两级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省市两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和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系统两个主要部分。

综合数据库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支撑,存储和管理各子系统所需的公共数据。综合数据库共涉及13个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气象库、实时工情库、历史洪水库、历史热带气旋库、动态影像库、图形库、防洪应急工程库、文档库、分析计算工具库、工程信息库、社会经济库、水利空间库、水文水资源基本数据库,后4个数据库在公用类数据库系统调用。

应用软件根据现行防汛决策流程、工作体制及其对决策支持的要求,划分为10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在综合数据库的支持下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功能齐全的应用软件。10个子系统包括信息接收处理子系统、气象产品应用子系统、洪水预报子系统、防洪调度子系统、灾情评估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汛情监视子系统、会商子系统、防汛抗旱管理子系统、抗旱信息处理子系统。

(2)全省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辽宁省中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系统建设开始,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策略,通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网络、GIS、RS等高新技术,提供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动态评价、合理调度、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和辅助决策;同时充分重视与基础设施和保障环境的融合。

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和业务应用两部分。其中信息资源需通过水资源专用数据库进行存储与服务;业务应用则由7个子系统组成,包括水资源评价子系统、预测预报子系统、优化配置决策子系统、调度子系统、评估子系统、中长期规划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其功能通过开发水资源动态评价模型、流域水文模型、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灌区灌溉模型、水质控制模型、供水模型来实现。

(3)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利用全省水利信息网络连接水利厅与各市水利(务)局以及厅直属各单位,建设一个具有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接口技术和统一服务界面的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水利行政资源的有效管理,达到充分挖掘历史信息,为水利服务的目的。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财务、人事人才和科技外事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相应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改变水利行政各部门之间办公信息交换的方式,逐步以电子信息传输方式取代现行的纸质方式。最终形成辽宁全省水利系统行政事务处理、部门业务管理和具有科学决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由综合办公系统、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科技外事管理信息系统组成。(www.xing528.com)

(4)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辽宁省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为辽东山区和辽西地区。为适应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建设以遥感技术为代表的多项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将提高全省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平,也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的迫切需要。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策略,充分重视与基础设施和保障环境的融合。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省级总站、分站为监测信息管理基本构架,以监测点地面观测为基础,以区域性抽样调查为补充,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改造和拓展辽宁全省水土保持信息采集方式,形成快速、便捷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系统,实现对全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监测现代化,促进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提高辽宁全省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规划、科研、示范、监督和管理水平。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由全省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业务应用组成。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网络建设以常规监测、水文监测为基础,结合“3S”技术,根据不同层次对数据精度、采集频率要求的不同,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完成各种水保监测信息的采集处理。根据业务需要,对水利信息网进行必要的扩充。通过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建立先进完备的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实现数据上传下达的自动化管理。

主要业务应用包括水土流失监测与信息收集、预报与评估、监督与治理、信息公众服务。

(5)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要从总体上有效地解决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必须将水质与水量问题提到同样的高度予以对待。

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策略,充分重视与基础设施和保障环境的融合。

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建设的总目标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信息畅通,严格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通过规范化的信息管理,实现全省水质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共享,科学、高效地完成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日常业务,并促进信息资源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有效利用。

在辽宁全省主要水系上,建设水质监测和评价系统。为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快速可靠的水质信息,提高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自动监测能力;对受污染的水系和河流,能及时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防污、水质水量调度方案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定时收集水质信息,并能快速、灵活地提供水质历史资料、预测趋势;并能对重大恶性水污染事故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评价污染程度,及时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各预案效果的评估;实时直观地发布水质信息和评价结果。

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主要由水质监测子系统、水质评价子系统、水质预测子系统、水功能区管理子系统、排污口监督管理子系统、水质信息发布子系统、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子系统和水质预警预报子系统组成。

(6)水利信息公众服务。门户网站是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的媒介,是为水利系统内部及水利系统外部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窗口。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实现“一站式”服务,变单向信息发布为双向信息交流,强化政务公开、实施网上申报、接受公众监督、完善水利管理,使新时期水利工作更加贴近社会与公众。

强化水利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提高办公效率,加强监管,增强公众服务能力,为水利现代化服务。

门户网站以信息库为基础,建立比较全面的信息发布与信息查询系统,逐步实现审批业务的网上申报,并提供过程与结果信息查询。系统包括网站服务器、灵活便捷的网站、数据维护系统以及应答系统。

3.保障环境建设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信息化要求资源的高度共享,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需要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需要共享资源的健全机制,需要科学有序的建设与运行管理,需要畅通的资金投入渠道,需要大批水利信息技术人才。

保障环境的建设任务包括标准体系建设和安全体系建设。

标准体系的建设任务包括信息表示、信息处理技术、媒体、软件、数据库、网络通信、数据交换、办公自动化、业务应用系统、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方面。

安全体系建设任务包括计算机网络实体安全、政务内、外网的物理隔离、网络安全、政务信任体系、内部审计、加固技术平台和病毒防范等方面。

虽然“十五”期间辽宁省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投资大、技术复杂、设计标准有待完善,加上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限,辽宁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距离其发展总体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指引下,在水利部信息化建设新思路的指导下,在“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以适应水利现代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