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改革大问题-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体育改革大问题-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终身受益为目的是高校体育的精髓所在。“全民健身”的口号致力于让每个人参与除竞技比赛外的健身活动,运动体系随着人们当代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它的受益对象是全体民众。

高校体育改革大问题-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终身受益为目的是高校体育的精髓所在。从20世纪后半叶起,体育运动已向全球纵深发展。“全民健身”的口号致力于让每个人参与除竞技比赛外的健身活动,运动体系随着人们当代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它的受益对象是全体民众。但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大部分内容是以跑、跳、投、足、篮、排等项目为主,而这些竞技体育项目是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极限能力,它们已丧失了游戏的性质,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体育中的一些养生健体的项目、余暇娱乐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因受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制约而难以推广,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仍然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教师学生围绕着考试、达标进行教学和学习,这使整个教学过程死板,教学目的过于急功近利。学生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兴趣性与个性化的发展难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使学生在极其被动与极不情愿的思想压力下,机械式地进行着身体的运动,这些传统的观念与陈旧的思想已严重影响到现代体育的发展,制约着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产生,阻碍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知识创新的今天,如何根据大学生自身条件和将来毕业后开展自我保健的需要,设计和构建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学科急于探讨和合理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内容,合理制订教学大纲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大致有两种流向:其一,担任普通高校或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事大众体育教育工作;其二,担任竞技体育教育工作,主要从事竞技体育比赛训练及研究工作。二者虽有联系,但任务有所不同。竞技体育是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研究和挑战人类的“极限”,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而大众体育主要是在大、中小学担任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意识、习惯和意志品质等,教学应以知识技术为主导,培养能力与兴趣为重点,终身体育为方向。而现行的师范、非师范类体育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大致相同(属竞技体育范畴),这使人们错误地理解为体育只是培养人跑得快、跳得高的一门学科,而忽略了体育最主要的功能:强身与健体。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大众体育的全面实施,而且也制约着竞技体育的向前发展,这是体育教育中的一个误区。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急切呼唤着我们对这一误区进行全面合理的改革,尤其是当前教育界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体育界由“应赛教育”向“健身教育”转化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首先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内容,合理测定竞技与大众体育教学大纲,特别是对大众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集思广益,进行深化改革。让民族的、传统的、休闲的,并能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一些养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身体状况、兴趣取向)施教。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挖掘体育学科中最能促进现代大学生身体发展,最适合人类生存和自救的运动实践内容。我们虽然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大众参与,但我们将会不断努力,并反复从每一代人做起,这样全民健身才有机会逐步得以实现。

(二)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提高和拓宽青年体育教师的知识面

据统计,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的主体人群将成为40多岁的中年人。社会居民年龄结构的变更将给经济社会关系文化带来重大影响,毫无疑问,这对体育教育的影响也很明显,因为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便是由这个年龄层的人组成的。但现行的体育院校是以竞技体育为主体课程,接受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在中小学或普通高校将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视为运动技术的接班人,组织、教法、手段、考试等如法炮制,教师只重视知识本身,却不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知识的更新,缺乏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及学生和高校的背景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添加知识内容,教学组织和方法已习惯于课堂常规,这完全不适合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上的需求,使学生始终在紧张与烦躁中被动地接受着“再教育”。这种现象只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这既达不到强身健体,更谈不上终身体育。要改变这一不良现象,除前面谈到的改革教材内容外,还应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更好地为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三)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以课外体育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模式

通过对全国八大城市十几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的确令人担忧,如北京市只有20%的学校能保证一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地组织领导以及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和缺少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等。通过对全国68所普通高校16768名大学生、108名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太少,特别是女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15.4%,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www.xing528.com)

(1)高校对学生收费过高,学生的经济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做家教、打工等占用了大量时间;

(2)扩招后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损伤了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重心大幅度转移也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主要课堂应在操场上,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外活动时间。所以,体育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活动当来,利用课外体育的时空优势,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并建立以课外体育为中心的新体系模式,即建立课外体育三条线模式:一是体育系部—体育教师指导、讲解辅导;二是体协—分会—单向协会,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三是学生所在系—班级—班主任—学生干部组织参与,通过讲座,开办艺术健美气功武术网球等培训班,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和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在这种浓厚的体育氛围中自娱自乐且不断提高。

(四)改革校园竞赛活动项目,使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在高校同步发展

高校体育是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这门学科的具体反映,即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以终生受益为目的的一种特殊教育性课程,它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培养竞技骨干。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情况看,虽然体育课程大纲的指导思想是“新”的,但在完善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却普遍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现实情况还是以竞技体育为主,不论是教学还是比赛,都是围绕竞技体育项目而制订的,人们喜闻乐见的现代养生健体的项目和活动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因受场地、器材、师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难以被选用推广。我们应该突破这些传统的观念,把校运动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体育节,充分发挥校系各年级体育组、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愉悦身心,并通过各种途径及宣传手段,普及体育知识,倡导全民健身,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健康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项目,并不是在高校要放弃竞技体育项目,竞技体育在高校同样有它的发展潜力,从大学生在奥运会上争第一、拿冠军到现在部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另外,从人才资源这个角度也可说明这个问题:一个领域人力资本和所拥有的人才资源越多,人口和劳动者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的质量就越高,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和教练员等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存量越大,国家对竞技体育所投的物质生产力就越有效,竞技体育就越可能持续发展。所以,在高校应合理开展竞赛活动,使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