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打造教育发展创新与投资

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打造教育发展创新与投资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利用先进技术,将互联网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融为一体,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除了新技术的支撑与实现外,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和安排不同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场景。

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打造教育发展创新与投资

要真正将新技术支撑的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应聚焦新时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通过整合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各类资源,建立基于数字化智能的高端教育共享发展大平台。该智能平台的建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方向。

(1)基于大数据的全面教学活动调控。学生缺乏学习动因和持续力,缺乏体验、感悟和探究的机会,疑难深度知识理解困难,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教学过程监测和评价困难等,是新时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学生迫切需要自主选择适合的方式,得到最适合的教师帮助,并找到最佳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实时安排和调控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学习活动,并提供有效工具和支撑资源。基于大数据的全面教学活动调控能助力这样的教与学,即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能力、认知与系统思维,提升学科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以及多元智慧等。此外,还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动态确定教师的研培方向,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依据不同学科的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大数据的框架设计,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为学生和教师建立完整的教学大数据。基于教学大数据,实现全面的教学活动过程监测与调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大数据,为学生建立每一个知识点、章节单元和整个学科的学习调控体系,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和方式,并及时调整,以顺利完成相应问题及任务的学习,并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发展。二是依据班级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大数据,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为班级整体个性化学习提供学习路径建议和合适的学习深度。三是依据所有教师实际教学情况大数据,教研部门将有共性问题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教学管理部门也可全面评估教学质量。由此,真正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教学和学习的精准调控与全面管理。

(2)线上线下无缝连接+微课模式。在传统高校教学中,教师一般根据书本知识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由于教师个体经验积累的局限性,以及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地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一旦教师自身的持续更新学习出现了滞后性,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潜能的激发。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更是严重而广泛。在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应对措施后,在外部环境保障全体师生安全的情况下,在内部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推动下,教育行业做出了整体的策略调整与创新。通过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建设,既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连续性,又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理念,并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和及时反馈交流的闭环教学过程,为整个教育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利用先进技术,将互联网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融为一体,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AR和VR的物联网终端、AI等多种新技术,在5G网络基础建设的支持下,完成信息、设备的高速通信,实现本地AI运算和反馈。由此,在线教学场景进化为虚拟教室,可具备AI分析、高清直播互动和个性推荐等多种功能,学生和教师可享受在线的便利,同时兼得面对面教学的质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名师和优秀学生在动态过程中有机结合、协调工作,通过深入、系统和持续的挖掘,使得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越来越适合更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除了新技术的支撑与实现外,基于数字化智能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和安排不同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场景。可将教学全程设计为“引入、目标、前测、交互、后测、小结”6个阶段,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在教学之前告知教学目标以实现目标导向,并对学生进行学前摸底测验,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情况,再根据测验结果设计互动的参与式教学活动。针对线上和线下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按照6个阶段脉络,合理分配和高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智能录播和微课形式可快速转化线下内容到线上,实现了真实教学环境与网络在线虚拟环境的混合,更直观、更生动地阐明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深度。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还可根据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微课,其类型主要有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类等,能满足各类教学场景的不同需求。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师生间课堂交流与网络交流的混合,也是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的混合。线下线上优劣互补,信息无缝无损对接,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下的学习心得拿到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在兴趣和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

(3)新时期的高校创新教学。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知识传授型的,其结果常常并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在于这种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违反了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因为人都是在具有了相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才能进入理性认知的层次,当所传授的知识是高度抽象的、封闭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就无法体验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难以激发其求学兴趣。因此,将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能够对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有所触动,能够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建立起联系,这是高校创新教学的核心理念。

大学创新教学观念的重心就是把“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探究”,把“知识接受”转变为“能力培养”,因而这种教学是在“以问题为中心”方式下实现的。此时,知识不再强调系统性和前沿性,而是更强调其适用性,即它是学生自己能够应用的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一种知识探究者的身份出现,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通过探究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得以实现。这样培养的人才不再是过去所谓的理论型或应用型人才,而是一种新时期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同时,教师也不是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问题背景的设计者、研究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疑难的咨询者和研究结果的评价者。而且,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合作关系。只有建立这种新型的教学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投身于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中。

近400年来的现代高校教育形成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两种教学范式。传统的讲授法传授知识系统且高效,但本质上是被动学习;长期在教学改革中形成的讨论法,能够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效率欠佳。两种教学范式各有千秋,也各有致命缺陷,一直无法有效融合,形成了教育改革的又一瓶颈。对分课堂是新时期新型教学模式的代表之一,其形式上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留给教师讲授,另一部分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对分是讲授与讨论的有机整合,并不是简单的“讲授+讨论”,不同于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翻转课堂、自主课堂、高效课堂、案例教学等,它是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如何教到如何学,从作业布置到课堂管理和效果评价,与传统教学都有根本性区别。

对分课堂理念深刻、简明易用,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全面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对分课堂既非纯粹“以教师为中心”,也非纯粹“以学生为中心”,而是适合中国教育的现实和本土特色鲜明的“中庸”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法把教学刻画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其开展的流程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规划和设计,分别为讲授、独学和讨论(见图4.1)。对分课堂传承了传统教学智慧,基于三个模块灵活开展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使讲授法与讨论法两者互补短长。(www.xing528.com)

图4.1 对分课堂的基本流程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o56F8wux5bom4Sj8MzL3NA。

整个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没有任何变革的障碍,仅由事无巨细的讲解到提纲挈领的讲解,由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到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由教师批改作业到学生相互批改作业,由满堂灌到教师讲的活动和学生自学以及相互学习的活动对半安排。这些改变均无须教师专门学习新的复杂方法,也基本不用借助什么技术手段即可实现(当然通过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会提高教学的效率)。一些实验研究证明,开展对分课堂在没有增加教师教学负担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学生在合作、沟通、创造方面的表现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了对分课堂,新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教学法,也可帮助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与问责制相结合,包括开发焦点问题、精心设计性能评估、允许选用多种解决方案、争取社会资源和确定有意义的项目主题等。二是基于概念的教学。克服了基于事实的、死记硬背为主的标准化课程的缺点。三是技能与知识并重教学。创新与社会所需的技能是密切相关的。选择一些技能,如协作、批判性思维,将其融入课程,并使用详细的量表去评估和分级技能。四是组建团队教学法。使用特定方法组建团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成为优秀的合作思考者,同时评估团队及其职业道德,期望学生批判性反思正在进行的工作与工作最终的产出。五是使用思维工具。通过思考问题、分享感悟,寻找解决方案,并鼓励不同解决方案的存在。

(4)与时俱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国掀起质量革命建设的热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标准、质量文化和质量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新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建设”、“双万”计划、“金专、金课”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教学变革大势所趋,教学督导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对学校内部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指导和咨询作用。因此,建立建设与时俱进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是高校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石。在教学中,学是目的,教只是手段,高校应积极从“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学习效果而不是以教师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具体有以下内涵。

一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具有系统性和向生性。从教师角度看,评价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进程,既包含课堂的教学实施,又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后辅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促进者、辅助者作用。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对自身学习最有发言权,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亲身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从而指导其学习方向,激励其持续努力。据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落脚于学生学习和学生发展,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反映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多元、广泛,既关注教师教学整个过程,又关注学生学业收获,并兼顾学科特点。理顺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学生希望教师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等方面,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和学习成果。评价问题的设计应具体而全面,问题必须务实,具有可操作性。以能够观察到的教学事实、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各种感受、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作为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学业收获,将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兴趣、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均纳入评价体系,以期对学生总体学习情况有完整、立体的了解。

三是建立具体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更加多元,提高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综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各自的优势,加入自我评价与同行评价的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从而对评价对象有总体深入的认识。同时,合理安排定期评价和经常性评价以获得评价的动态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改进功能。

四是完善反馈机制与教学反思。在每一次教学评价之后,评估部门应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建议,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反馈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学生增强学习效果的服务支持作用,以发展性评价和教学反思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引导教师以教为业,促使大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提升高校整体教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