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颐和园:政治色彩与杰作之结合

颐和园:政治色彩与杰作之结合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扬了颐和园的价值,称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这座清漪园便是颐和园的前身。作为“三山五园”之中最后修建的皇家园林,清漪园寄托了乾隆皇帝的政治理想,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儿子嘉庆皇帝正式执掌政权,而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危机四伏。

颐和园:政治色彩与杰作之结合

1998年11月,寒意初显的北京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里得到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被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扬了颐和园的价值,称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这座皇家园林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与尊重。

时光回到二百四十年前,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的中后期。盛世自然要有胜景,这一时期,北京的御苑园林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已经有了“三山四园”。

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以及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乾隆即位之前都已经修建了。这四座园林就像四颗明珠散落在海淀到香山之间,它们彼此自成体系,相互间却缺乏有机的联系。在四座园林之间的万寿山前有一个由许多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由于这一地区处于北京的西郊,因此该湖被当地的人称为“西湖”。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的孝心也同样非常有名。1751年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为了孝敬自己的母亲,乾隆皇帝在母后六十大寿庆典的前一年(1750)下旨修建清漪园,此园直至1764年才正式修建完成。清漪园面积约二百九十公顷,以万寿山为中心,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山水园林。这座清漪园便是颐和园的前身。

清漪园的修建,标志着北京“三山五园”的行宫苑囿体系基本形成。从此,北京西郊的几处皇家园林便不再彼此孤立,而是通过清漪园的串联组成了绵延二十余里的皇家园林带。

在万寿山前山,有一通大型石碑,石碑正面刻有“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有《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文,均为乾隆皇帝手笔。石碑立于乾隆十六年(1751),即清漪园修建的第二年,正值崇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碑文记述了扩展昆明湖以及修建清漪园的目的:一是治理多年不曾管理的水泊,二是为母亲崇庆皇太后祝寿。

其实,从清漪园的整体布局来看,也许这两个理由都不是最重要的。综观清漪园,从它的园林格局、建筑风格到景点的设置、楹联匾额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乾隆皇帝的统治思想。清漪园把万寿山和昆明湖包容在内,形成了大山大水的格局,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作为帝王宽广的胸怀,同时这也是他好大喜功的最好佐证。而霁清轩、绿畦亭、耕织图这些农桑之景则表现了他“重农抑商”的立国之本。园中的景明楼是仿照北宋时期的岳阳楼而建的,之所以仿建岳阳楼,也许可以从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里寻找到答案。《岳阳楼记》成为传世名作,不是因为文章对巴陵洞庭湖及岳阳楼风景的精彩描写,而是因为作者借《岳阳楼记》抒发了自己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每一个统治者所需要的。乾隆皇帝正是想通过仿岳阳楼的形式提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臣子之忧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之乐。自认为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是想用亲自规划、设计一座园林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炫耀自己的功德,用这座园林为自己树一座亘古永恒的丰碑。

作为“三山五园”之中最后修建的皇家园林,清漪园寄托了乾隆皇帝的政治理想,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注定了清漪园的与众不同——它不只是皇家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与皇族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让乾隆皇帝想不到的是,清漪园建成不到百年,他的这座“丰碑”便被侵略者的战火焚毁,这位自认为英明神武的皇帝利用清漪园歌功颂德的梦想也随着园林的被毁而彻底落空了。

1799年,乾隆皇帝去世,终年八十九岁。他的儿子嘉庆皇帝正式执掌政权,而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危机四伏。从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一直到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之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而奇怪的是,危机的起始时间正是乾隆皇帝退位的1796年,那一年川、楚、陕的大地上随处可见高举反抗大旗的白莲教教众,这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无论国内矛盾多么严重,清政府都还有能力应付,那时的“三山五园”之内应该仍旧不乏这些皇亲贵胄游园的身影,清漪园内想必更是热闹非凡。

大清帝国日渐衰落。咸丰六年(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狼狈逃往热河避难,把自己的都城和人民拱手让给了侵略者。皇帝可以逃走,而这些皇家园林以及园林里的珍宝是无法“逃走”的。进入北京城的侵略者很快便进入了清漪园,他们把园内珍宝抢掠一空,然后纵火焚烧清漪园。这座乾隆皇帝费尽心血修建了十几年的园林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便消失在烈火浓烟之中。怀着“盛世万年”的美梦安然逝去的乾隆皇帝永远也不会知道,建成不到百年的清漪园在一天之内便走向了消亡。一百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许是漫长的时光,而对于一座皇家园林来说,却显得太过短暂。

俯视昆明湖与排云殿

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彻底屈服而结束,清帝国因向西方列强割地赔款而财政枯竭,再也无力修建被焚毁的园林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曾经风华无限的清漪园陷入荒芜之中。林木茂密的万寿山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那些象征着乾隆皇帝美好愿景的田园之景也只剩下了断壁残垣。直到慈禧太后掌权后,清漪园才有了重生的机会,重生之后的园林便是颐和园。

1861年8月,咸丰皇帝在内忧外患之中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他至死都没有再回到自己的都城。

咸丰皇帝去世之后,他唯一的儿子(即日后的同治皇帝)在他的灵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由于咸丰皇帝去世之时,同治皇帝还是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因此,咸丰皇帝临终之前下旨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辅佐年幼的皇帝处理政务。同治皇帝继位之后,便尊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女人从此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慈禧太后于咸丰二年(1852)被选入宫,由于她聪明伶俐,深得咸丰皇帝的喜爱,因此赐号兰贵人,后来又册封她为懿嫔。1856年3月,懿嫔为咸丰皇帝生下了他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因此被晋封为懿妃,不久又晋封为懿贵妃。咸丰皇帝自幼体弱多病,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交瘁,而慈禧太后不但工于书法,而且聪明伶俐,有一些政治头脑,于是,日渐懒惰的咸丰皇帝经常只是坐在自己的龙椅上口授,而让慈禧太后代笔批阅奏章。因此,慈禧太后便有了接触政治的机会,她的权力欲望也在批阅奏章的过程中不断累积,并在咸丰皇帝死后达到了顶点。

1861年,刚刚坐上皇太后宝座的慈禧太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揽权。她借口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提出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就是要掌握国家大权。慈禧太后这一明目张胆的要权行为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反对,而工于心计的慈禧太后最终还是抓准时机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得了她梦寐以求的最高权力。从此,慈禧太后在中国开始了长达四十七年之久的统治。

同治皇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真正的实权一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75年,做了十多年傀儡皇帝的同治皇帝在北京因天花病逝,死时年仅十九岁。

虽然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是,利欲熏心的慈禧太后很快就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清醒”过来。经过仔细挑选,独掌大权的她最终选定了年仅四岁的载祐为皇位继承人,这便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侄子,也是她的外甥,因为他的父亲奕是咸丰皇帝的兄弟,而他的母亲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再加上光绪皇帝幼小的年纪,这一切都成为慈禧太后想继续独掌大权的有利条件。

四岁的光绪皇帝继位,慈禧太后顺理成章地继续“垂帘听政”。

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太后已五十二岁。自1861年发动政变夺权以来,她已经控制了这个帝国二十多年,此时的光绪皇帝十五岁,朝廷上下的正直之臣对慈禧太后“后宫专政”早已不满,纷纷请求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迫于祖宗家法和社会舆论压力,慈禧太后决定重修清漪园作为自己颐养天年之所,并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寓意“颐养冲和”,想以此告诉世人自己已做好了皇权归政、安享晚年的准备。而光绪皇帝更是希望早日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因而极力配合在清漪园遗址上修建颐和园。然而,事实上,这只是慈禧太后“以退为进”的政治手段,她借口修建颐和园“颐养冲和”而躲避社会压力,实际上仍然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大清皇室出于何种目的修复园林,颐和园都是幸运的。对于一个饱经风霜的皇家园林来说,如果没有慈禧太后,如果没有这种特定的背景,要想在那个内忧外患不断、朝不保夕的乱世之中重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因为颐和园的修建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因而注定了它与政治的关联。

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次年以建立海军的名义修葺清漪园。光绪十四年(1888),修葺工程对外公开,并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灭。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裁撤海军衙门。由于没有了经费来源,颐和园修建工程被迫停工。此时,颐和园只恢复了清漪园时期前山、前湖的建筑,而清漪园时期修建的后山和昆明湖以西的大量建筑则没有恢复。过去的清漪园的功能是“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而非政治中心,而颐和园因为取代了圆明园的地位,成为清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所以,前山的一些建筑物的形状和名称发生了变化。但不管怎样,在清漪园被焚毁三十五年之后,它又以“颐和园”之名获得了新生。从此之后,慈禧太后便从皇宫紫禁城搬入了颐和园之中,它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见证了清代末年历史的变迁。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名称取自《论语》中“知者乐,仁者寿”,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物。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整个殿宇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乾隆皇帝时期清漪园建有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赋予清漪园的政治功能。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时,勤政殿也被焚毁。修建颐和园时,便在原址上建起了仁寿殿,寓意施仁政者长寿,这个名字的寓意同样与政治相关联。

作为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仁寿殿有幸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的发生。

1898年,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从而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www.xing528.com)

清王朝从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就受尽外敌的侵略和欺侮。作为大清帝国的君主,无论是道光皇帝、咸丰皇帝还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无不对此忧心如焚,苦思对策。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在日本马关签订,消息传到北京之后,举国悲愤。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各省举人义愤填膺,在康有为的带动下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对慈禧太后触动不大,但是却让光绪皇帝很受感动。

光绪皇帝虽然年轻,却有振兴大清帝国的理想,作为这个帝国名义上的主人,他非常想有一番作为。半个多世纪的外辱让光绪皇帝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变法维新”以实现国家富强,改变清帝国日渐衰落的不利局面。

咸丰年间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宦世家的康有为,年轻时曾经游历香港,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后来又阅读了诸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有关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情况的书籍,进一步接触了西方文明。经过一番认真的学习,康有为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于中国封建制度的优越之处。那一时期,清朝政府腐败不堪,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曾经强盛的中华民族居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危机。这一切激发了血气方刚的青年康有为救国救民的热情,他立志要向强盛的西方学习,以挽救日益衰落的祖国。

仁寿殿

1888年,已到而立之年的康有为参加北京顺天乡试落榜。当年九月,满腔热血的康有为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苦闷,毅然上书光绪皇帝,痛陈祖国的危机,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同样年轻的光绪皇帝的认同。

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提倡民主思想,批判封建社会,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基础。在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之后,康有为又在1895年到1898年之间,积极地进行着变法实践。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痛砭时弊,提倡变法。

面对日益破败的大清帝国,怀有中兴梦想的光绪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变法改革。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维新”。五天之后,光绪皇帝在仁寿殿接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君臣二人在仁寿殿促膝长谈两个多小时,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思想使光绪皇帝深受鼓舞。这次会见,更加坚定了光绪皇帝变革的决心。他当即决定赏赐康有为六品官衔,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同时给他以“专折奏事”的权力。随后不久,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也都在朝廷中担任了职务。

在随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光绪皇帝经常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陈述变法事宜,希望得到她的支持。

然而,由于光绪皇帝变法之心过于急切,很多改革措施触及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导致顽固势力的激烈反抗。早已对光绪皇帝变法不满的慈禧太后也做好了发动政变的准备。

慈禧太后的政治嗅觉非常灵敏,她虽然长期居住在颐和园之内,但还是牢牢掌控着帝国的政权。锐意变革的光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没有一点实权。1898年6月16日,在变法诏书下达后,作为守旧派代表的慈禧太后便威逼光绪皇帝在一天之内连下了三道谕旨,以阻止刚刚开始的变法。首先,撤销光绪皇帝的亲信翁同龢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将他罢官归乡,以此削弱维新派的实力;其次,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文武大臣,都必须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谢恩,以此拉拢新任官员;最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控制京、津和华北地区的兵权。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还任命另一批亲信、顽固派大臣崇礼、刚毅等人分别担任步军统领、健锐营提督等要职,将京城与颐和园的警卫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在此基础上,她还加强了对紫禁城和光绪皇帝本人的监督,凡出入皇宫的人员,都须经检查后才能放行。政治经验丰富的慈禧太后虽身在颐和园,却轻易地控制了整个京城。

在颐和园仁寿殿外至今仍有一对铜制的龙凤,它们既可以用来在朝礼活动中燃香,又寓意龙凤呈祥。按照封建礼制,龙为天子,应该居于正中;而凤指后妃,必须在外侧。可是仁寿殿前的铜龙凤却是凤居中,而龙被分列两侧,这就是慈禧太后的得意之作。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四十余年,实际权力地位都在皇帝之上,她如此设置龙凤的位置,就是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可见,在那一时期,慈禧太后的权势是光绪皇帝无法比拟的。与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相比,光绪皇帝显得太过稚嫩。

面对险恶的形势,光绪皇帝和维新派人士焦急万分,经过反复商量,他们决心通过两个途径摆脱维新运动的危机:一是设法争取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二是做新建陆军统帅袁世凯的工作,把他拉过来作为对付荣禄的武装力量。

1898年9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玉澜堂召见了袁世凯,破格提拔袁世凯为候补侍郎,命令他专门办理练兵事宜。第二天,光绪皇帝再次召见袁世凯,告诉袁世凯“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暗示其不必受荣禄节制。光绪皇帝自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夺除荣禄兵权的目的,将北洋陆军的指挥权转移到袁世凯之手。光绪皇帝把袁世凯当成了心腹,一心委重任于他,而袁世凯却是一个狡猾的两面派,谙熟政治的他知道光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的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他无意将自己的政治前途作为赌注押在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身上。

随着变法的深入,维新派明显感觉到了来自顽固派的压力,宫廷内外一直盛传慈禧太后将废黜光绪皇帝,准备另立新帝。为摆脱困境,维新派人物谭嗣同以光绪皇帝钦命游说袁世凯,以高官厚禄利诱袁世凯带重兵先发制人,诛杀荣禄,清除“后党”,围慈禧太后于颐和园中,为皇上救驾,以建立维新改革的不朽之功。袁世凯表面答应了维新派的要求,而后却迅速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人士。得到消息的荣禄非常震惊,急忙赶至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告发了维新派。

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在两天后的凌晨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发布诏书宣布再次临朝训政。政变后,慈禧太后命人逮捕了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9月28日,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变法举措也因为政变而夭折,只有响应开办新式学堂而于7月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得以保留,其余新政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在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历时一百零三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回到前台的慈禧太后虽然搬回了紫禁城,但她依然离不开颐和园。每次慈禧太后回颐和园,都要带着光绪皇帝一同前往,并把他囚禁在颐和园的玉澜堂。

玉澜堂坐北朝南,东侧有东配殿霞芬室,西侧有西配殿藕香榭。原本三个殿堂都设有后门,东殿可通往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通宜芸馆。光绪皇帝被囚禁于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人在玉澜堂东、西、北三面的通道周围修筑了不少砖墙,正南方向由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日夜监视。此时的玉澜堂完全就是关押“犯人”光绪皇帝的监狱,因此,玉澜堂也被后人戏称为“最豪华的监狱”。

慈禧太后不仅限制光绪皇帝的自由,还在精神上对他施加压力。玉澜堂的院门前至今仍保留有两块石头,人称“母子石”。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为了发泄对光绪皇帝的痛恨,特地命人将原本在香山的这两块石头搬到了囚禁光绪皇帝的颐和园玉澜堂前,示意顽石尚有母子之情,责骂光绪皇帝连石头都不如。

作为一个帝国的君主,生前被人囚禁,连行动的自由都没有,我们不得不感叹封建社会政治的残酷。在玉澜堂的殿堂里,悬挂着一块“复殿留景”的匾额。“复殿”是深宫的意思,“景”是指景星。据我国古代星象学的说法,景星的出现象征着帝王的英明。所以,这块匾额的意思就是深宫中住着一位圣明之君。历史上的光绪皇帝确实有着远大的理想,然而,他却生不逢时,内有慈禧太后的压制,外有西方列强的欺辱,空有一腔热血却只能作为傀儡皇帝在史上留名。

然而,光绪皇帝依然值得钦佩。如果他配合慈禧太后甘做傀儡,也许,他就不会受尽磨难。但他最终还是向命运发起了挑战,虽然这次挑战让他付出了自由和生命的代价。

如今,玉澜堂大体恢复了以前的面貌,砖墙已经基本拆除,只有东、西配殿内的砖墙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作为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

1900年,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占领了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腐败的清朝政府再次抛弃了首都,狼狈逃往西安。侵略者进入北京后大肆抢掠,8月19日,沙俄侵略军率先进入颐和园,不仅抢劫了大量珍宝,更肆意进行了破坏。不久,英国、意大利侵略军相继进入颐和园,并盘踞近一年之久。由于这里成了侵略军的驻地,颐和园因此未遭到焚毁,但一些建筑物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座与近代中国一样饱经战火的皇家园林,在重生之后又一次惨遭西方侵略者的野蛮破坏。

1901年,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八国联军带着难以计数的战利品退出了北京。一年后,被西方人的枪炮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返回了北京。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立即动用巨款修缮被八国联军毁坏的颐和园,也许在慈禧太后的心里,任何事情都无法与她一手复建的颐和园相提并论。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岁,十年前未能如愿在颐和园举办六十庆典的她,终于在这一年得偿所愿。四年之后,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这两个一生都与颐和园息息相关的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几乎同时离世,为后世留下了又一个历史疑案。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皇宫,颐和园被收归国有并开辟成公园对外开放。至此,颐和园正式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园林的政治使命。

今天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外游客来北京观光的必游之地,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