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斯的逐客令:即日启程,不许延误!

李斯的逐客令:即日启程,不许延误!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逐客令一下,即日启程,不许延误。李斯虽贵为客卿,却也成了逐客令的牺牲品。事实上,要顺利地执行逐客令,李斯也必须被牺牲,毕竟到目前为止,所有外客中以他的官职爵位最高。

李斯的逐客令:即日启程,不许延误!

1.导火索郑国

水利工程师郑国带着他的天才构想,从韩国来到秦国。他向当时执政的相国吕不韦建议修建一条水渠,凿泾水,傍北山,经过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向东通往洛水,总长三百余里,用以灌溉农田,从而一举解决几百年来一直制约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缺水问题。郑国提议的这项工程,比当年李冰在蜀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更大上数倍,难上数倍,不仅耗资巨大,需征用数十万民夫,而且工期长达十多年,建成之后的实际效果也有待进一步考证。郑国的提案刚一公布,在秦国内部便引来了众多反对的声音。吕不韦用他的远见和魄力,顶住压力,批准了这项工程,并交由郑国全权主持。

而就在不久前,郑国的间谍身份曝光。原来,修建水渠的计划是韩国的阴谋。韩国因为饱受秦国的侵略之苦,于是派遣郑国到秦国,希望通过修建水渠,疲惫秦国国力,使其暂时无力东伐韩国。

作为一名间谍,郑国必死无疑。那时候不比今日,郑国虽然是韩国的水工兼特工,却并没有外交豁免权可以享用。

2.驱逐之路

郑国事件成了一个导火索,在宗室重臣的极力请求之下,嬴政颁下逐客令,凡六国来秦国之人,一切驱逐不论。令下如利剑之刃,无人能抗。

关于这次逐客行动的规模和进展,《史记》上仅给了两个字的描述:大索。我们不难想象,在这两个字的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悲惨命运,是无数外客的心酸愤懑。想当年,他们作着秦国梦,背井离乡,满怀希望来到秦国,他们为这个国家拼搏奋斗,为这个国家交赋服役,临到末了,却遭到强行驱逐,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逐客令一下,即日启程,不许延误。而且,就象今日坐飞机或火车一样,每位外客都规定了行李限量,不许多带。是的,他们不仅被侮辱了,而且被抢劫了,他们在秦国多年积攒的财富细软,就这样被残酷剥夺。如果抢劫他们的是劫匪,他们还可以奋而反抗,再不济也可以报官申冤、寻求正义。然而,当抢劫他们的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而且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之时,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忍气吞声,保持沉默。

李斯虽贵为客卿,却也成了逐客令的牺牲品。事实上,要顺利地执行逐客令,李斯也必须被牺牲,毕竟到目前为止,所有外客中以他的官职爵位最高。

十年咸阳一梦中,他体会到了吕不韦离去时的苦涩。但和吕不韦不同的是,李斯更多的还是感到不公平。他并没有作过任何有负秦国之事,只不过因为他外客的身份,就被认为和郑国一样,里通故国,图谋不轨。这分明是有罪推定,不合法理,焉能服人?

我们可以想象,外客们在军队的押解之下,队伍长达数里,都是拖家带口,携儿带女。军吏们对他们也并不体恤,不时棍棒相加。景况之悲惨,和逃难已无二致。路衢惟见哭,百里不闻歌。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而在外客内部,也互相拥挤着,推搡着,叫骂着,更有人乘机夺人钱财。李斯想起了他师兄韩非对人性本恶的感叹:“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此时想到这句话,李斯不禁深有感悟。在大恐慌的灾难面前,无论仁义道德还是名士风度,终究是敌不过求生本能的。

面对着压力,李斯并未绝望。用他手中的笔,改写了外客们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命运。写就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3.《谏逐客书》

李斯的谏书顺利地到了嬴政手上。嬴政览卷,但见其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名篇《谏逐客书》,历代文选皆恭敬收录,不敢遗漏。今日读此文,虽然已经有诸多隔膜,还是能够为其所打动。嬴政作为当局者,体会最为深切,读罢此文,击节赞叹,唏嘘再三道:“哎呀,倘若没有看这篇文章,寡人的这个过失,将葬送大秦的万世基业!”

4.千古奇文

且说嬴政读罢《谏逐客书》,幡然醒悟,尽管《谏逐客书》没有立即达到废除逐客令的效果,但毕竟为李斯争取到了和嬴政面谈的机会,仅从这个角度来说,《谏逐客书》便已经取得了成功,没有白写。

有人会问,《谏逐客书》为什么能够成功?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说李白的天才道:“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李斯作文,大盖与李白类似。他胸中郁积已久的幽怨和愤懑,喷射而出,泻于笔尖,奔流始终。有后人认为《谏逐客书》如何优美,如何雄辩,如何层层递进,如何有理有据,如何无愧于千古奇文,所以才能打动嬴政。笔者认为这至多算是说对了一半。

自古文章圣手代不乏人,以下三位,均堪称笔夺造化、文惊鬼神,然而当他们以文章或自荐或劝谏他人时,却无功而返。陈思王曹植先后上《求自试表》和《陈审举表》,行文凄厉郁苦,读来让人动容,结果却泥牛入海,终生不得重用。李白呈《与韩荆州朝宗书》,吞吐云电,气势超绝,结果对牛弹琴,不闻下文。韩愈上《论佛骨表》,激昂慷慨,文理斐然,结果唐宪宗龙颜大怒,险些要了他的脑袋。

上述三个人之所以未能得偿所愿,不是文章作得不好。陈思王曹植不能被重用,盖因文帝曹丕有遗言在前,明帝忌惮在后。李白不得志,只能怪韩朝宗乃庸碌之辈,空负荐士盛名,实则叶公好龙。韩愈遭贬,则在于唐宪宗对佛祖所持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当然,诸葛亮不在我们的谈论之列,他和以上三个人没有可比性。即便诸葛亮是个半文盲,把给刘禅看的《出师表》写成这样:“老臣每日三餐之后闲极无聊,所以要出兵攻打魏国舒活筋骨,陛下看如何?”后主刘禅也是只好点头同意。

可见,文章虽好,还要对方喜欢。譬如谈恋爱,倘若女先已动心,则一言挑之,足以交情通体,生死相随。倘若心无此念,纵使文赋锦绣,动辄万言,却也只能是使君有意,罗敷无情。

君不见,无业游民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仅凭弄琴传音,便惹得卓文君午夜亡奔,投怀送抱,羡煞他人!君不见,陆游休妻唐婉,多年后于沈园重逢,结果唐婉离开他之后,美貌更胜从前,生活越发如意,身边又有新的夫君——赵士程相伴。赵士程乃皇家后裔,自然是仕途落魄的陆游不能比拟的。红酥手,黄縢酒,眉梢眼角诉风流,可叹对面非陆游!沈园相见一年之后,唐婉香消玉殒,承认吧陆游,这个噩耗让你感觉好些了吧?

5.成功要诀

这篇《谏逐客书》成功的要诀首先在于他摸准了嬴政的想法,站在嬴政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他的处境,判断他的立场,然后对症下药,务求不说则已,说了就必中要害。《谏逐客书》不出则已,一出便正中嬴政的下怀。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李斯要确立自己的写作姿态,给自己定位。在他面前有两个失败的先例,足以令他汲取教训。说起来,这两个失败先例的主人公,还都和李斯有些渊源:一是同为楚国人的屈原,二是他的师兄韩非。

屈原被驱逐,作《离骚》。韩非不被重用,写《孤愤》。虽说屈原是因怨而哀,韩非是因怨生愤,但终究都是在怨。李斯也是有资格生怨的,他无辜却遭到驱逐,的确是受了委屈,而且委屈还不小。屈原是贵族,可以怨而哀;韩非是公子,可以怨而愤;李斯身份虽不比这两人,但至少也可以因怨而悲嘛。而如果照这个定位写下去,我们不难想见,《谏逐客书》就将是另外一副面目:我李斯是怎样的劳苦功高,和大王共度过多少君臣和睦的甜蜜时光,如今受到宗室的陷害,命运如何的不公,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放逐的路上多少辛酸,同行的外客多么凄惨,再加入几个老人和小孩的行状特写……诸如此类,这般等等。

没有人说这样写不行,但从屈原和韩非的遭遇可以看出,哀怨的姿态并不能解决问题。通常来说,怨妇甚至比泼妇更加可怕。泼妇是不会讲理,怨妇是不肯讲理。没有人愿意做出怨气的筒,更别说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了。再者,嬴政并非普通的君王,他能干出嗜杀两弟、囚禁母后这样的事来,显然绝不是可以动之以情的人。对付嬴政,必须晓之以理。于是我们看到,在《谏逐客书》里,李斯跳出了个人情绪的小格局,也跳出了外客们集体营造的悲伤气场,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站在旁观公允的角度书写谏议,只字不提个人的冤屈、外客的凄凉。在他的文章里,只有血,没有泪。

6.君臣重逢

李斯很快被秦王嬴政召回到咸阳,他顾不上旅途的疲劳,就直奔咸阳宫而去。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已经破产,他和十年前刚到咸阳时一样,手中唯一的筹码就是一根三寸不烂之舌。李斯站在熟悉的宫门前,抬头仰望,竟有恍如隔世之感。他终于重新回到了赌桌上,虽然筹码少得可怜,他也必须赌下去,如果不赌,便永无翻本的可能。

郎中令王绾远远见到李斯,忙迎上去,道:“客卿大人一路辛苦,大王已等候你多时了。”王绾乃是嬴政身边亲信之人,嗅觉最为灵敏,对嬴政的心思也吃得最准。王绾依然称呼他为客卿大人,应该不仅是出于私交,而是传达了一种信息——嬴政的立场已经出现松动的迹象。

李斯稍微定神,随王绾入宫,嬴政降阶相迎。李斯见到嬴政,心中一阵激动,跪拜道:“待罪之臣李斯,万没有想到能再见大王,现在臣感激与惭愧之情并存。”嬴政赶紧扶起,牵着李斯的手,引其就座,嬴政道:“先生身处放逐的境遇,还能不忘寡人,作书赐教,实乃寡人之大幸。先生应当知道,逐客之令,牵连甚广,即使寡人也不能独掌乾坤。”

李斯道:“臣也知道。驱逐外客,谁能得利?宗室和六国。六国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必然是宗室所请。”李斯轻飘飘一句话,便将矛盾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将逐客令体现的国家意志转变为宗室的公报私仇。

嬴政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展开李斯的谏逐客书,道:“先生所做之《谏逐客书》,寡人研读数遍。其末有云,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又云,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再云,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先生似乎有言下未尽之意,似乎别有所指,不知寡人说的对不对?现在这个大殿之中只有你我君臣二人而已,寡人想听听先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希望先生畅所欲言。”

嬴政的语气,与其说是鼓励,不如说是在怂恿。李斯心想,事已至此,也只能撕破脸皮,正面攻击宗室了,毕竟是他们先把他逼上绝路的,他必须反击。(www.xing528.com)

李斯于是道:“古训有云,疏不间亲,贱不议贵。今蒙大王恩准,臣才敢冒死直言,希望大王能采纳。大王应当不难想象,臣所要说的事情,并非臣一个人的意见,而是无数无辜遭驱逐的外客之共同的心声。他们曾经为秦国效忠,并愿继续为秦国效忠。”

嬴政道:“说下去。”

李斯道:“宗室之所以驱逐外客,原因有三。其一,贵贱之争。宗室,是贵族,外客,则多为庶民。轻贱布衣,是贵族们的一贯习气。宗室与外客同殿为臣,为外客所压制,内心未尝不引为耻,必愿驱逐他们而后快。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欲。宗室贵族是大王之臣,庶民也是大王之臣。大王志在天下,当以德怀天下,如阳光雨露,遍施万物,无所偏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公私之争。宗室,将国家社稷视为私产,外客,视国家社稷为公器。宗室把江山社稷当做私产,所以只想独自享用,厌恶与他人共享。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欲。大王志在天下,当知天下大同。私宠只加于一家一姓,非天子之道。五帝三王,皆认为天下为公,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实乃天下人共有之天下。所以地无论东南西北,民众不分这国那国,一年四季五谷丰登,鬼神赐予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所在。

其三,宾主之争。宗室,以主人自居,视外客为宾客,以为召之可来,挥之即去。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欲。臣窃以为大秦危机将至,再为大王感到危机将至。为什么这么说?现在驱逐外客,外客归于六国,一旦天下有变,这些外客必与大秦为敌,六国皆充满怨恨而合纵伐秦,大秦危矣!外客离去,宗室贵族的势力就越来越大,做什么事得都宗室去办,这样下去就是大王仰赖于宗室,而不是宗室仰赖于大王。届时势柄倒移,尾大不掉,大王的处境可就不妙了。对内自虚而对外树怨于诸侯,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嬴政何等聪明之人,一点就通。秦国的政局变化,再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成蟜谋反之后,宗室开始走上前台,掌握权力。那个时候,嬴政也确实需要借助宗室的力量,对抗嫪毒和吕不韦。如今,嫪毒伏诛,吕不韦遣归河南,宗室再无对手,在朝中一枝独大。宗室的强大,自然也让嬴政深为忧虑。逐客令原本就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迫于宗室的压力。

既然要攻击宗室,索性便恶人作到底。李斯又道:“宗室与外客,为臣之道迥然不同。恳请大王准许臣仔细为大王分析一下。”

嬴政道:“先生请讲。”

李斯道:“宗室能够与大王同根同祖,并非大王所赐,乃上天与祖宗赐之。即便换个秦王,他们还是宗室。故而宗室只忠于嬴氏,不忠于大王。大王奖赏他们,宗室以为理所应当,不能感恩。宗室血统,与生而来,夺之不去,大王惩罚他们,他们也觉得不足为惧。对大王有利的是凭借才能去任免官吏,宗室却可即使无能还有事情可做;对大王有利的是根据功劳而决定爵位、俸禄,宗室却可即使无功而安享富贵。宗室与大王,利害之处完全相反。而外客来我大秦,为大王而来,惟大王马首是瞻。大王对于外客,做出奖赏则众人喜,做出惩罚则众人惧,令行禁止,无人敢说一个不字。大王对于宗室,疏远他们就心生怨恨,待他们亲近了又多为不逊,毫无君臣之理。宗室与外客,为臣之道迥然不同,侍主之道迥然不同。大王不可不做到心中有数。”

李斯一番激烈尖刻的言论,让嬴政闭目沉思。嬴政忘不了宗室在他面前的桀骜无状。他们更多地是将他看做是嬴氏家族的一员,年轻而稚嫩的一员,应该教诲,而不是听从,应该训勉,而不是尊敬。在宗室面前,他体会不到王的尊严和体面。

李斯不安地望着嬴政,不知是祸是福。良久,嬴政睁开眼睛,道:“驱逐外客的命令,虽为宗室所提议,而定夺却在寡人。宗室大臣,素来有大功,寡人不忍责备。寡人将废除逐客令,使外客尽归于我秦国,全部回到旧有的岗位,一如从前。先生也请官复原职。”

7.新任廷尉

李斯知道,嬴政不是不忍削减宗室权力,而是风险太大,有所忌惮,时机也未成熟。宗室势力根深蒂固,不容小觑。废除逐客令对宗室已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果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难保他们不强力反弹。

嬴政允许李斯官复原职,标志着在这次赌博中,李斯已经成功翻本。李斯却并不叩拜谢恩,而是说道:“大王圣明。废除逐客令,是外客们的大幸,也是大秦社稷之福。臣斗胆,请求辞去客卿的职位。”

嬴政大感意外,道:“为什么?”

李斯道:“宗室如若知道大王因为臣的建议,撤销了逐客令,必然不快,乃至暗生愤懑之情。臣自请辞去客卿,一则示以臣所谏之事无关私利,只为秦国,或许能有安抚宗室的效果。二则逐客之事因臣而废止,臣离职,也是给宗室一个平衡。只要这样做能有利于大王,臣虽然离职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说着说着,李斯仿佛也被自己感动。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何等的境界,何等的飘逸。在这一刻,即便嬴政并不挽留,任他离去,李斯也自觉可以神圣地无悔。

李斯感动了自己,却未能感动嬴政。嬴政只是平静地问道:“先生辞去客卿之位,那什么人能够接替先生出任客卿?”

李斯答道:“客卿之位,无须再设,可以废除这个职位。一个客字,终有隔膜区分之意,等于昭示天下说宾主有分、内外有别。如今外客虽然可以回归大秦,但是心中难免存疑而产生不信任,担惊受怕。大王应该让他们安心,坚定他们的意志。自今日起,再也没有外客的说法,都一律被视为大秦的子民。”

嬴政叹道:“先生见识高远,顾虑周全。寡人受教了,就依先生之所言。”嬴政召入尚书令,吩咐拟诏。嬴政口述道:“李斯来我大秦,已经九年有余;辅佐寡人,尽智竭力;筹划奇策,信是良臣;刚烈敢言,可谓忠君。高义报国,力辞客卿。寡人感念其所做作为,准其辞职之所请。寡人自觉股臂折却,痛惜于心。”

嬴政金口一开,批准了李斯的辞职申请。君无戏言,李斯再想回到客卿之位已经不可能了。李斯匍匐在地,也不知他心中在想些什么,有没有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后悔莫及。

好一阵沉默,然后才又听嬴政继续说道:“但是如今六国虎视于关东,天下未定,这正是国家的用人之际。李斯智能匡君之失,才足定国安邦,寡人很早以前就想委以重任,现在时机到了。诏曰:以李斯为大秦廷尉。”

廷尉,掌刑辟,是秦国的最高司法长官。秦国历来以法治国,因此廷尉之职格外显赫,权势仅次于三公,位列九卿之首。李斯失之客卿,收之廷尉,这么算起来,不光是成功翻本,而且还大大赚了一笔。

8.为大秦立万世之功

荣升廷尉之后,李斯开始着手认真办理郑国的案子,毕竟这是导致秦国发生这次驱逐外客行为的导火索。他详细审问了郑国。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家,郑国的口才自然不能和李斯同日而语。其实郑国并不需要演讲技巧,他只是用数据来说话。他给李斯算了一笔帐:关中水渠建成之后,可以将四万多顷的不毛之地改造成肥沃良田,每亩田的产量能够达到一钟。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仅仅靠关中水渠,就可以解决秦国三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或者,解决一支六十万大军越境作战的军粮问题。李斯如实将这些禀告给了秦王嬴政。

作为政治家,秦王和他的大臣们比郑国本人更能明白这些数字对于秦国的战略意义。

嬴政还是不信,道:“真的是这样?郑国不会是虚报数字以求免于一死吧?”

李斯认为,“郑国乃待死之身,哪里还敢说假话呢?”于是将郑国向他供述的四万多顷良田分解到关中各郡,这个郡能得多少顷,那个郡能多少顷。又历数各郡人口、地形、气候、土质,条分缕析,言之凿凿,不由得人不信。要知道,这其中的许多数据和资料,是郑国用两条腿一步步跑出来的,在官方报表上根本了解不到。李斯认为即使郑国为韩国延长了数岁之命,但是却为大秦建立了万代不朽之功。

嬴政最后拍板说道:“人犯了过错并不可怕,贵在改过自新,郑国初时作为韩国的间谍,但是入我大秦以来,却能不枉错任,为大秦谋利。大秦历代先王立法,并非是以刑罚为乐,而是为了安定百姓、取利于国家。现在如果说要杀郑国,不过举手之劳,一时之快,可是到底有什么益处呢?杀郑国事小,兴关中水渠之事业为大。昔日管仲差点一剪射死齐桓公,齐桓公还能宽恕而且重用他,这才成就了齐国的一番霸业。当今郑国虽然有大错在前,寡人念其治水有功,人才难得,特赦之,让他继续监修关中水渠,为子孙万代谋利。”

嬴政金口既开,一切无可更改。郑国于是重返关中,继续修渠。后来,那条水渠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郑国渠。对于郑国渠在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司马迁曾在《史记》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而通过一首当时传唱的民谣,更可以看出普通百姓对郑国的衷心感激。歌谣里唱道:“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其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郑国渠造福了亿万平民,帮助秦统一了天下,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远不仅如此。当今人缅怀汉唐盛世之时,也不应忘记,这两大王朝的都城长安,正位于因郑国渠而繁荣富庶的关中平原之上。如今,郑国渠早已荒废,难觅当年风姿,在今陕西泾阳县,尚保存有其渠首遗址。

在当时秦国官吏的眼里,郑国最终被嬴政赦免,是郑国的胜利,更是李斯的胜利。这标志着李斯地位的巩固,标志着外客在经过一场驱逐风波之后,重新成为秦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李斯的威望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秦王政十年这一年,实在是漫长的一年。在这一年,有太多太多的大事件发生。先是太后赵姬因嫪毒一案而被软禁,继而有二十七人为之死谏,复有茅焦为之再谏,赵姬终得重返咸阳,母子团圆。茅焦被拜为上卿,却旋即挂冠而去。吕不韦失势,被放归封国河南。然后是郑国间谍案发,嬴政颁布逐客令,很快又废除之。李斯晋升廷尉,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终于到了秦王政十年的岁末,李斯送走郑国,回首这一年来的沧桑巨变,也是感慨万千,恍如梦中。年关已近,李斯心想,这回总算可以歇一口气了。秦王政十年,跌宕漫长的一年,风云变幻的一年,福兮祸兮的一年。有关这一年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如是写到:“秦王以尉缭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司马迁,不仅是集大成的史学巨擘,同时也是不世出的文学大家。“用事”,寥寥二字而已,却已精准地描摹出李斯得志的形状。也就是说,在秦王政十年的岁末,李斯终于得偿所愿,成为秦国的重臣权臣,开始对秦国的内政外交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从李斯初到咸阳游仕算起,至今已过去十年。不容易啊,李斯,花却十年光阴,从一介平民蜕变成秦国炙手可热的重臣。十年咸阳,几多起伏,几多辛酸,几多蹉跎,都不必再多去回想。重要的是,他终于登上了秦国政坛的顶峰。曾经欺凌他的,如今仰望他;曾经忽略他的,现在攀附他。那以往悖逆的生灵,今日只需一挥手,便群起而响应。这时的李斯,年方四十,正当壮年,精力和思维都处在人生之巅峰。对他来说,命运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说起来,李斯也算是从基层做起,一路饱尝仕途之艰辛。但是苦难对于他来说,也未必不是一种财富。骤然暴富者,难免骄横,得来快,败的也快。反观李斯,一路爬摸滚打,从低到高,得了经验,长了教训。如今的李斯,对官场生态谙熟通透,对政坛食物链得心应手。李斯作为秦国的重臣,在未来的二十余年里,一直能够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这十年的辗转起伏。

与此同时,秦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已悄然倾斜:尉缭的加入,让外客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尉缭为国尉,李斯为廷尉,军队、司法、外交等要害部门,皆控制在外客之手。外客已经取代宗室,变成秦国最强大的政治集团。而李斯,则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一集团的领袖。

秦王政十年虽有波折无数,但对李斯来说,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