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仑山水源与黄河相关

昆仑山水源与黄河相关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关链接昆仑山及其特产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是中国第一神山。五害之中以水为最大。《孝经援神契》中说:黄河在诸水中高居首位,与天上的银河相对应。根据《新论》记载:四渎的水源以黄河水为最长,它从高处流下,水势凶猛,所以水流湍急。

昆仑山水源与黄河相关

【原典】

昆仑墟在西北。

三成为昆仑丘[1]。《昆仑说》[2]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làng)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3]之居。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chán)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4],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5],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注释】

[1]三成为昆仑丘:三级的土丘称为昆仑丘。

[2]《昆仑说》:书名,不详。

[3]太帝:天帝。

[4]墟:土丘。

[5]褫(chǐ):阻隔。

【译文】

昆仑墟在西北方。

三重叠嶂组成了昆仑丘。《昆仑说》中记载:昆仑山分为三级,下面一级叫作樊桐,又称为板桐;中间一级叫作玄圃,又称为阆风;上面一级叫作层城,又称天庭,是天帝居住之所。

离嵩高有五万里的距离,位置在大地的中央。

这和《禹本纪》的说法是相同的。高诱说:河水发源于昆仑山,在地下流了一万三千里,经禹疏导畅通后才从积石山流出来。根据《山海经》记载,从昆仑山到积石山计一千七百四十里。从积石山经过陇西郡到洛,依据各地理典籍推算,大概有五千多里。按《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从昆仑山到周朝都城,是按照西方的里程计算的,从周朝都城瀘水以西到河宗之邦、阳纡山有三千四百里;从阳纡以西到河首有四千里,一共有七千四百里程。《外国图》一书记载:从大晋国向正西方七万里,就到了昆仑嘘,许多仙人居住在那里。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路途十分遥远,道路险阻难行,因年代久远,古代的经籍记载很难考辨其真假,水路陆路又互不相同,往返时间也不相同。我见闻很浅,又未做过详细深人的考察,只是不能不讲讲自己所闻所见,以把其间差异之处记下来。

相关链接

昆仑山及其特产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是中国第一神山。它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拥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其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然而,现如今的昆仑山并非许多神话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仑山”,而是昆仑山脉。

昆仑山的特产最出名的就是昆仑雪菊,对人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除了昆仑雪菊,当地还有一种非常优良的产品,那就是和田玉枣。和田玉枣口感香甜纯正,营养丰富,尤其针对女性而言特别好,能补血养气。当地特产的昆仑玉也极其珍贵,用这种玉做成的饰品、纪念品等是非常名贵的。

【原典】

其高万一千里。

《山海经》[1]称方八百里,高万仞[2]。郭景纯[3]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4]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河水。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bāo)》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còu)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新论》曰: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惊波沛厉[5],浮沫扬奔。《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

【注释】

[1]《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成书于战国西汉初,内容包括山川、道里、鸟兽、祭祀、医巫、风俗等。作者已不可考。

[2]仞:古时计量单位,以八尺或七尺叫作一仞。

[3]郭景纯:郭璞,字景纯,两晋时期河东闻喜人,精通五行、天文、历算卜筮之术。是著名的文学家,训沽学家和风水大师。

[4]《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杂家书,也称《淮南鸿烈》。

[5]沛(pèi)厉:狂暴而凶猛。

【译文】

昆仑山高一万一千里。

《山海经》记载: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郭景纯认为从上到下有两千五百多里。《淮南子》书中称昆仑山高一万一千里零一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黄河

《春秋说题辞》认为:河就是载荷的意思,把天地的精气载在河里,把它散布到四方,怀藏着阴性的水,引导流通滋育大地。《释名》一书中说:河就是下,循着地势低洼处流走的意思。《考异邮》中说:河是水的气体,江、河、淮、济四渎的精华,就以水的流布来化育万物。《元命苞》中记载:五行始于水,万物因为有水才开始生长出来。它是元气凝成的血液。《管子》中记载:水是大地的血气,就像人的血液在筋脉里流通一样,所以说水具有财货性质。五害之中以水为最大。水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水从山间奔流出来进入大海的,叫经水;引导其它河流的水流进大水、流到海洋的,叫支水;从地沟淌出流进大水,流到海洋的叫川水。《庄子》中说:秋水随着季节而来,千百条川流汇入黄河,水的流量十分洪大。《孝经援神契》中说:黄河在诸水中高居首位,与天上的银河相对应。根据《新论》记载:四渎的水源以黄河水为最长,它从高处流下,水势凶猛,所以水流湍急。徐干在《齐都赋》中写道:川流有浩浩荡荡的大河,发源于昆仑;九条支河分道流逝,向北汇聚在沧海,惊涛骇浪狂暴而凶猛,激起浮沫浪花向前奔涌。《风俗通》中记载:江、河、淮、济,合称四渎。渎是通的意思,它们用奔腾激荡的水流把中原的垢秽涤荡。《白虎通》说:它的特性宏大而明显,所以叫作渎。《释名》一书说,渎就是单独。各条河从所在之处单独流出,最后流进大海。

【原典】

《山海经》曰[1]: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纡(yū)、陵门之山,而注于冯逸之山。《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2]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3]珪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4]、璇(xuán)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5]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迳自中州,《龙图》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祷(dǎo)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释氏《西域记》[6]曰:阿耨(nòu)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7]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

【注释】

[1]“《山海经》曰:南即”四句: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

[2]河伯冯夷:河伯和冯夷是同一个人,指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冯夷是人名,河伯是天帝赐予他的封号。

[3]沉:古代祭川泽的一种仪式,即向水中投下祭品,故名。

[4]玉果:形状像果实一样的美玉。

[5]八卦:《周易》中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相传是伏羲所作。

[6]《西域记》:书名,不详。杨守敬认为就是晋释道安的《西域志》。

[7]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即雷公。后多用作雷的代称。

【译文】

《山海经》中记载:南面就是从极渊,又称为中极之渊算起,渊深有三百多仞,水神冯夷居住在那里。《括地图》中记载:冯夷经常乘坐两条龙驾着的云车出行。黄河水从阳纡山、陵门山流出,流进冯逸山中。《穆天子传》中记载:穆天子西征来到阳纡山,这是河伯冯夷河宗氏居住的地方,于是天子把宝玉珪璧投进水里礼祭河神,河伯于是和天子打开秘藏的图册典籍,观看天子应有的宝器,包括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神物。这些都是《河图》中所记载的内容。河伯以礼节接待穆天子,等穆王看完图后,便引导他向西行进。曾经伏羲氏在黄河得到河伯所献的《龙马图》,《龙马图》就是八卦。所以《命历序》中说:《河图》是帝王的根基,记载着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后来尧在河边筑坛,接受《龙图》,写了《握河记》记录受图盛典。直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过《龙图》。李尤的《盟津铭》中记载:浩浩荡荡黄河水,汇入大海成巨浪;它流径中原之地,就是河伯献上《龙图》的地方。《淮南子》中记载:从前大禹治洪水,在阳纡祭祀祈祷,就是这个地方。高诱以为阳纡就是秦薮,这是错的。释氏的《西域记》中记载:阿耨达太山,山上有大渊水,宫殿楼台观阁非常壮观宏大。这座山就是昆仑山。《穆天子传》中记载:穆天子登上昆仑山,参观黄帝的宫殿,为雷神丰隆墓葬封土。丰隆就是雷公。黄帝宫就是阿耨达宫。

【原典】

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水甘,故曰甘水。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氏、天竺至伽那调御,皆仰[1]此盐。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蹑[2]悬絙[3]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余诊诸史传,即所谓罽(jì)宾之境,有盘石之隥,道狭尺余,行者骑步相持,絙桥相引,二十许里,方到悬度,阻险危害,不可胜言。

【注释】

[1]仰:依赖,依靠。

[2]蹑:踩着。

[3]悬絙(gēng):索桥。

【译文】

这座山发源出六条大河。山西有一条大河,名叫新头河。郭义恭在《广志》中记载:这条河就叫做甘水。西域以东有条河叫新陶水。山位于天竺国西面,因为水味甘冽爽口,所以叫甘水。那里生出一种石盐,洁白得像水晶一样;大块的就把它敲碎使用。康泰说:安息、月氏、天竺到伽那调御,都仰赖这里出产的石盐。高僧法显说:越过葱岭就进入北天竺国境内了。从这里沿着山岭向西南方向行走十五天,道路相当险阻,崖岸峻峭。那山上全是壘壘岩石,峭壁高达千仞。身临崖岸,令人头晕目眩,想再跨上一步,就连立足的地方也没有。崖下有条河叫新头河。从前有人在崖壁上凿石开路,架设了竖梯。总共要爬七百道梯子才能爬完,然后踩着索桥过河。河的两岸相距都有八十来步。当地多数语言翻译不通。汉朝的张骞、甘英都没有到过这里。我考证过相关历史,这就是所谓罽宾的国境。那里的绕山蹬道狭窄得只有一尺多宽。行人有骑马的步行的,都互相牵挽着,小心翼翼,靠着索桥过河,这样走二十来里才到悬度。一路上的险阻和艰危,难以言表。(www.xing528.com)

【原典】

郭义恭曰:乌秅[1]之西,有悬度之国,山溪不通,引绳而度,故国得其名也。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间,累石为室。民接手而饮,所谓猿饮也。有白草、小步马,有驴无牛,是其悬度乎。释法显又言:度河便到乌长国。乌长国即是北天竺,佛所到国也,佛遗足迹于此,其迹长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及晒衣石尚在。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径中天竺国,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又径蒲那般河。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此水径摩头罗国,而下合新头河。自河以西,天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人民殷富。中国者,服食[2]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

【注释】

[1]乌秅(ná):古西域国名。

[2]服食:饮食衣着。

【译文】

郭义恭说:在乌秅国西面,有一个悬度国,被山溪阻隔道路不通,要攀着绳索才能到达那里,所以这个国家被称为悬度。悬度国的人都居住在山上,在石壁间种庄稼作物,用石块壘成房子。他们用两手捧水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猿饮。这里有白草、小步马,有驴无牛,这大概就是因为悬度吗?高僧法显又说:渡河后就到了乌长国,乌长国就是北天竺,佛陀到过这个国家,还留有足印在这里,足印能随人的想法而长短变化,今天还是这样;佛陀当年的晒衣石也还在。新头河流向西南,又转而流向东南,从中天竺国中间流过,两岸都是平地,有个国家名叫毗荼,奉信佛法。接着经过蒲那般河,河两边岸上有二十座佛寺。这条河流过摩头罗国,在下游与新头河汇合。河的西面是天竺诸国,从这里以南,则都是“中国”的属地,这里的人民殷实富足。这个国家之所以称为“中国”,是因为饮食衣着与中天竺诸国相同,所以才有这个名字。

【原典】

泥洹已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国,迄[1]于南海,四万里也。释氏《西域记》曰:新头河经罽宾、犍越、摩诃剌诸国,而入南海是也。阿耨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南传》曰: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东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故释氏《西域记》有恒曲之目。恒北有四国,最西头恒曲中者是也。有拘夷那褐国,《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径拘夷那褐国南,城北双树间,有希连禅河,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般泥洹,分舍利处。支僧载《外国事》曰:佛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緤[2]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度一小水,水名醯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在宫北,以栴檀木为薪,天人各以火烧薪,薪了不燃,大迦叶从流沙还,不胜悲号,感动天地,从是之后,他薪不烧而自燃也。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3]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赍还本国,以造佛寺。

【注释】

[1]迄:到……为止。

[2]白緤(xiè):白布匹。

[3]斛: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

【译文】

自从佛陀涅槃以来,众圣徒所行的各种礼仪法则,都绵绵不绝一脉相承下来。从新头河到南天竺国,直到南海,有四万里路程。释氏《西域记》中记载:新头河流过罽宾、犍越、摩诃剌等几个国家,最终流入南海。阿耨达山西南方向有一条河叫遥奴;山的西南方向稍东有一条河叫萨罕;稍东还有一条河叫恒伽。这三条河都源自同一座山,最后都汇入恒水。康泰《扶南传》中记载:恒水的源泉出于西北尽头,发源于昆仑山。山间有五大源头,各条河的分流都由这五大源而来。枝扈黎这条大江出山后先流向西北,然后转向东南流进大诲。枝扈黎就是恒水,所以释氏《西域记》有恒曲的名目。恒水以北有四个国家,位于最西端的就是恒曲中间,有个拘夷那褐国。根据《法显传》的记载:恒水向东南流,从拘夷那褐国南边流过,王城北面双树间有希连禅河,河边是世尊面朝北涅槃的地方,也是在那里分舍利的。支僧载《外国事》记载:佛陀涅槃后,天界的神人用新的白色的木棉布把他裹起,用香花来供养。满七日后,把他殓入金棺运出王宫。渡过一条叫醯兰那的小河,在离王宫北面三里的地方,用栴檀木作柴火,天界的神各自用火来烧柴,柴火却怎么都点不着。大迦叶从流沙回来,他呼号痛哭,感天动地,此后,不用点火柴枝就自行燃烧起来。国王收拾佛陀的舍利,用金斗量了一下,一共八斛四斗。各国王、天龙神王各分得一些,他们带着舍利回本国,留着建造佛寺用。

【原典】

阿育王起浮屠于佛泥洹处,双树及塔,今无复有也。此树名婆罗树,其树花名婆罗佉(qū)也。此花色白如霜雪,香无比也。竺枝《扶南记》曰: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举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之数千束樵[1],故坐火中,乃更著石室中,从来六十余年,尸如故不朽,竺枝目见之。夫金刚常住,是明永存,舍利刹见,毕天不朽,所谓智空罔穷,大觉难测者矣。其水乱流注于恒。恒水又东径毗舍利城北,释氏《西域记》曰:毗舍利,维邪离国也。支僧载《外国事》曰: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周圆三由旬,维诘(jié)家在大城里宫之南,去宫七里许,屋宇坏尽,惟见处所尔。释法显云:城北有大林重阁,佛住于此,本奄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2],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见千小儿端正殊好,王取养之,遂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伐,无不摧服。次欲伐父王本国,王大愁忧。小夫人问:何故愁忧?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欲来伐吾国,是以愁尔。小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楼。贼来时,上我置楼上,则我能却之。王如是言。贼到,小夫人于楼上语贼云: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贼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张口仰向。小夫人即以两手捋乳,乳作五百道,俱坠千子口中。贼知是母,即放弓仗。父母作是思惟,皆得辟支佛。今其塔犹在,后世尊成道,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后人得知,于此处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即贤劫千佛也。

【注释】

[1]樵:柴火。

[2]木函:木盒子。

【译文】

阿育王后来在佛陀涅槃处建造了一座佛塔,现在那两棵树和佛塔都没有了。那树名叫婆罗树,树上开的花叫婆罗佉。花白得象霜雪一样,芳香得无与伦比。竺枝《扶南记》中记载:林杨国距金陈国陆路二千里,因为没有水路,只能乘马来往。这里全国都信奉佛教,有个和尚死后要进行火葬,烧了几千束干柴,人还好好地端坐在火中,于是把他搬到石室中安置,经过六十多年了,尸身仍像原来一样一点没有腐朽。这是竺枝亲眼所见的事。金刚之身不坏,这表明佛的永存,舍利在刹那间显现,它将与天同在不朽。所谓大智的空间无边无际,大彻大悟者深不可测吧。这里多条水道流进恒水,恒水又向东方流经毗舍利城北。释氏《西域记》中记载:毗舍利是维邪离国的都城。支僧载《外国事》记载:维邪离国离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墙周围长三由旬。维诘家在大城的里宫以南,离王宫七里多,殿宇都已塌毁尽了,看到的只有遗址罢了。法显和尚说:城北有大林重阁,佛陀在这里住过。这里本来是奄婆罗女家施舍给佛陀造塔的。在城的西北三里那地方,有个塔,名叫放弓仗塔。传说恒水上流有个国家,国王的小夫人生了个肉胎,大夫人嫉妒她,就说:你生的这个东西,是不祥的征兆。于是用木盒子装了肉胎,投入恒水河中。有个国王在河的下游游玩,看见水上漂着个木盒,就捞起来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有一千个婴儿,个个相貌端正眉清目秀,就把他们带回去收养。这些孩子长大后,个个勇武非凡,派他们去征伐敌国,无不被他们征服。接着他们就要去攻打父王的本国了,国王十分忧虑。小夫人问道:大王为什么这样忧愁?国王说:那位国王有一千个儿子,勇武异常,要来进攻我们的国家,所以发愁。小夫人道:不用愁,您在城西造一座高楼,他们来时,让我到楼上去,我能让他们退兵。国王照她的话做了。敌人来到,小夫人在楼上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为什么要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敌兵说:你是什么人,胆敢自称是我们的母亲?小夫人说:你们如果不信,都把口张开,仰面朝着我。小夫人就用双手挤奶,每只乳房射出五百支乳汁,都落入那一千个儿子的嘴里。他们便相信这位小夫人真是自己的母亲,都把弓箭兵器放下了,在小夫人的行使下,这些人都成了辟支佛。今天那里的塔还在。后来世尊得道,告诉弟子们说:这是我从前放下弓箭的地方。后人知道这一事迹,就在那里造了一座塔,叫作放弓仗塔。那一千个孩子,就是贤劫千佛。

【原典】

释氏《西域记》曰:恒曲中次东,有僧迦扇柰(nài)揭城,佛下三道宝阶国也。《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径僧迦施国南,佛自忉(dāo)利天东下三道宝阶,为母说法处。宝阶既没,阿育王于宝阶处作塔,后作石柱,柱上作师子像,外道少信,师子为吼,怖效心诚[1]。恒水又东径罽宾饶夷城,城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佛为诸弟子说法处。恒水又东南径沙祗(zhī)国北,出沙祗城南门道东,佛嚼杨枝刺土中,生长七尺,不增不减,今犹尚在。恒水又东南,径迦维罗卫城北,故净王宫也。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有池水,夫人入池洗浴,出北岸二十步,东向举手,扳树生太子。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吐水浴太子,遂成井池。众僧所汲养也。太子与难陀等扑象角力,射箭入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资饮也。释氏《西域记》曰:城北三里恒水上,父王迎佛处,作浮图,作父抱佛像。《外国事》曰:迦维罗越国今无复王也。城池荒秽,惟有空处,有优婆塞姓释,可二十余家,是昔净王之苗裔,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彼日浮图坏尽,条王弥更修治一浮图[2],私诃条王送物助成,今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时,妙后所扳树,树名须诃。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扳生太子像。昔树无复有,后诸沙门取昔树栽种之,展转相承到今,树枝如昔,尚荫石像。又太子见行七步足迹,今日文理见存。阿育王以青石挟足迹两边,复以一长青石覆[3]上。国人今日恒以香花供养,尚见足七形,文理分明。今虽有石覆无异,或人复以数重吉贝,重覆贴著石上,逾更明也。

【注释】

[1]怖效心诚:吓得他诚心皈依。怖:吓唬。

[2]浮图:佛塔。

[3]覆:盖上。

【译文】

释氏在《西域记》中记载:恒曲中偏东的地方有个僧迦扇柰揭城,是佛陀走下三道宝阶的国都。《法显传》记载:恒水流向东南方,流过僧迦施国南边。佛陀从忉利天向东走下三道宝阶为他母亲说法,即是此处。宝阶湮没后,阿育王在宝阶所在的位置造了一座塔,后来又立了一根石柱,柱上雕了狮子像。遇到旁门邪教心不信佛,狮子就会吼叫,吓得他诚心皈依。恒水又流向东方,从罽宾饶夷城流过。城南濒临恒水,城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是佛陀给弟子们说法的地方。恒水又向东南方向流经沙祗国北边。出了沙祗城,在南门路东,佛陀曾在此咬断一根杨枝,将其插入土中,杨枝长到不多不少七尺高就不长了,今天还在。恒水又向东南方向,流过迦维罗卫城北,就是从前净饭王宫殿所在之处。城东五十里有座王族御花园,园中有个池水,夫人到池中洗浴。然后她从北岸出来走了二十步,面朝东举手扳着树枝,就生下了太子。太子落地后走了七步,有两条龙向太子吐水,给他沐浴,于是就变成井池。僧人都从这井里汲水养生。太子和难陀等扑象角力,射箭入地,今天那里还有泉水,行旅的人都靠这泉水饮用。释氏《西域记》记载:在城北三里的恒水岸上,在父王迎接佛陀处,造了一座佛塔,造了父王抱着佛陀的雕像。《外国事》中记载:迦维罗越国今天不再有国王了,城池荒废,只剩下一片荒地。不过,这里还住着二十余家姓释的优婆塞,他们是旧时净饭王的后裔,分为四个种姓住在这座荒城中。因为他们是优婆塞,所以依然重视修行,还保持着古代的传统。那时佛塔全都毁坏,条王弥重新修建了一座佛塔,是私诃条王赠送财物资助建成的,现在有十二个修道的人住在里面。太子刚出生时,王后手扳的树叫须诃树。阿育王用青石制作了王后扳树生太子的雕像。从前的树已不存在了,后来僧众拿这种树栽在这里,一直相传到今天,树枝像从前一样,依然荫蔽着石像。还有,太子走了七步的足印,今天还依稀可见。阿育王用青石在足印两边夹住,又在上面盖了一块长条青石。国人今天常用香花供奉,还可以见到七个足印的形状,纹理分明。今天虽然上面有石板盖着没什么异样,有的人还在石上贴了好几层吉贝叶,但足印还是很清楚的。

【原典】

太子生时,以龙王夹太子左右,吐水浴太子,见一龙吐水暖,一龙吐水冷,遂成二池,今尚一冷一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王田阎浮树下坐,树神以七宝奉太子,太子不受,于是思惟欲出家也。王田去宫一据,据者,晋言十里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王来迎,各捧马足。尔时[1]诸神天人侧塞,空中散天香花。此时以至河南摩强水,即于此水边作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罗阅祗瓶沙国,相去三十由旬。菩萨于是暂过,瓶沙王出见菩萨,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半达,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白山北去瓶沙国十里,明旦便去,暮宿昙兰山,去白山六由旬。于是径诣贝多树,贝多树在阅祗北,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此言与《经》异,故记所不同。竺法维曰:迦维卫国,佛所生天竺国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康泰《扶南传》曰:昔范旃(zhān)时,有嘾杨国人家翔梨,尝[2]从其本国到天竺,展转流贾至扶南,为旃说天竺土俗,道法流通,金宝委积,山川饶沃,恣所欲,左右大国,世尊重之。旃问云:今去何时可到,几年可回?梨言:天竺去此,可三万余里,往还可三年逾。及行,四年方返,以为天地之中也。

【注释】

[1]尔时:那时。

[2]尝:曾经。

【译文】

太子诞生的时候,龙王在太子两边,吐水给太子沐浴,一条龙喷暖水,另一条喷冷水,于是形成两口水池,直到今天两口水池还是一冷一暖。太子出家之前十天,出宫来到王田中,坐在阎浮树下,树神拿了七宝奉献给太子,太子没有接受,就在这里起了出家的念头。王田离王宫一据——晋朝人说一据就是十里。太子在三月十五夜出家,四天王来迎接他,每人捧着一只马脚。那时诸神和天人在两旁护卫,空中散下天香花。这时太子走到河南摩强水,就在这条河边做了修道的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北边,其间与迦维罗越城相距十由旬。这条河在罗阅祗瓶沙国,相距罗阅祗瓶沙国王城三十由旬。一次菩萨偶然经过瓶沙国,瓶沙王出来接见他。菩萨在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了一日,天晚了,就到半达钵愁去歇宿。半达,用晋朝的话说,是白的意思;钵愁就是山的意思。白山距离瓶沙国北边十里。天明后菩萨离开白山,晚上宿在昙兰山,这里离白山六由旬。他从这里一直向贝多树进发。贝多树在阅祗北面,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得道,这说法与《经》相异,所以把不同之点记下来。竺法维说:迦维卫国,就是佛陀出生的天竺国,位于三千日月、一万二千天地的中央。康泰《扶南传》记载:从前扶南王范旃在位的时候,有嘾杨国人家翔梨,曾经从他本国去到天竺,辗转做生意一路来到了扶南,他对范旃介绍天竺的风土习俗:那里佛教流行,金银财宝成堆,山川丰饶肥沃,要什么有什么,相邻的大国都很尊重它。范旃问道:现在就去什么时候能到达?几年可以回来?家翔梨说:天竺离这里约三万多里,来往大约要三年多。结果去了,四年才回来,他认为那里确是天地的中央。

【原典】

《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1],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2]。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余考[3]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4],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5]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6]。谓此矣。径积石而为中国河[7]。故成公子安[8]《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cuó)峨。释氏《西域记》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9]不比,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注释】

[1]渤海:即蒲昌海,今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汉、唐时称为蒲昌海,又名盐泽。

[2]积石山:就是今天的阿尼玛卿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黄河绕流东南侧。

[3]考:检考、考辨。

[4]重源潜发:此指黄河从蒲昌海潜流到积石山,又重新发源。

[5]《洛书》:据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

[6]重野:地名,不详。

[7]中国河:中原的河流。

[8]成公子安: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人,西晋文学家,以赋得名。

[9]似如:好比,好像。

【译文】

《山海经》记载:黄河流入渤海,接着流向海外,向西北流入大禹所疏导的积石山。积石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方,这里是羌族人居住的地区。我考证了许多古代典籍,都说黄河发源于昆仑,潜流入地后重新流出,即流到蒲昌消失,然后再从内海中流出。所以《洛书》中记载:黄河从昆仑山发源,再从重野流出。说的就是这个情况。河水流过积石山之后就成中原的河流了。所以成公子安的《大河赋》描写说:放眼眺望百川的宏伟壮丽,没有比黄河更美的河流;在昆仑山峻岭的脚下潜流,又从耸立的积石山下再发源。释氏在《西域记》中记载:河水从蒲昌海开始,在地下潜藏地流动,向南到积石山重新流出。然而《水经》文中在这里说积石山在葱岭、蒲昌海之上,这好像不符合常理,按理积石山应在蒲昌海的下面。

相关链接

古代江河的含义

“江”,最初专指长江,“河,指黄河,后来渐渐发生了演变。江河的区别,一般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地域上的区别,比如中国南方的河流多称为“江”,例如:长江、珠江、钱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漓江、丽江等,可见南方人一般习惯把河流称之为“江”;北方的河流人们多称为“河”,例如:黄河、淮河、渭河、经河、洛河、汾河等。二是规模上的区别,虽然有地域的大致划分,但凡事没有绝对。人们在对河流命名时也会根据河流的大小规模来区别称之为“江”或“河”,一般有着大“江”小“河”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