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归纳法:通往无限沟通的桥梁

数学归纳法:通往无限沟通的桥梁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学归纳法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沟通有限和无限的桥梁。这可以说是数学归纳法思想产生的早期,人们沟通有限和无限的一种初步的尝试。这才为数学归纳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有限把握无限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数学界把数学归纳法视为沟通有限和无限的桥梁,假如没有这个桥梁,很难想先死嗳绾认识无限集合问题,数学的发展也将会大打折扣。

数学归纳法:通往无限沟通的桥梁

我们经常会遇到涉及全体自然数的命题,对待这种问题,如果要否定它,你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如果要证明它,由于自然数有无限多个,若是一个接一个地验证下去,那永远也做不完。怎么办?数学家想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那就是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沟通有限和无限的桥梁

欧几里得的开端

实际上,人们很早就遇到了无限集合的问题,而当时具体的推导或计算都只是针对有限对象,实施有限次论证。怎样在具体的推导或计算中把握无限的难题,很早就摆在数学家面前了。

最先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采用了近似于数学归纳法的思想。该书第九卷第20命题是:“素数比任何给定的一批素数都多。”

欧几里得在证明这一命题时采用了独特的“几何”方式,他把数视为线段:设有素数a、b、c,另设d=a·b·c+1,则d或是素数或不是素数。如果d是素数,则d是与a、b、c三者都不同的素数。

如d不是素数,则它必有素因数e,并且e与a、b、c都不同,所以一定有比给定的素数更多的素数。这一证明里隐涵了:若有n个素数,就必然存在n+1个素数,因而自然推出素数有无限多个。这里一种试图用有限推导把握无限的作法。虽然它不是很完善,但由于它隐含着这个命题,人们还是普遍接受了它。这可以说是数学归纳法思想产生的早期,人们沟通有限和无限的一种初步的尝试。

帕斯卡的工作

欧几里得之后,似乎是由于数学的发展长期没有进一步提出涉及无限集合的问题,所以在漫长的18个世纪中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前进一步。直到16世纪,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毛罗利科在他的《算术》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递归推理”原则,并提出了一个例子:“证明1+3+5+…+(2k-1)=k2对任何自然数k都成立”。他用这一例子来说明这一原则的应用。不过他并没有对这一原则作出清晰的表述,所作的证明也仅限于对k=2、3、4时进行的计算。他仍像欧几里得那样,隐含地表示出原则的必要性。但由于他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一原则,并以例子说明,所以人们认为毛罗利科是第一个正式应用数学归纳法的人。

明确而清晰地阐述并使用了数学归纳法的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帕斯卡发现了一种被后来称作“帕斯卡三角形”的数表,即二项展开式系数表,中国称为“贾宪三角形”。它是宋代贾宪于公元11世纪最先发现的。而帕斯卡在研究证明这个“算术三角形”等三个命题时,他最先准确而清晰地指出了证明过程所必须且只需的两个步骤,他称之为第一条引理和第二条引理。

第一条引理:该命题对于第一个底(即n=1)成立,这是很显然的。

第二条引理:如果该命题对任一底(对任一n)成立,它必对其下一底(对n+1)也成立。

由此可见,该命题必定对所有n值都成立。(www.xing528.com)

接着,他用这两个引理证明了计算的公式。

帕斯卡的证明方法正是现在的数学归纳法,他所提出的两个引理就是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他在1654年写出的著作《论算术三角形》中做了详尽的论述。因此,在数学史上,人们认为帕斯卡是数学归纳法的创建人。

归纳法的完善

由于帕斯卡的时代,尚没有建立表示自然数的符号,所以帕斯卡证明的第二步仍然只能以例子来陈述。

1686年,瑞士数学家J·伯努利提出了表示任意自然数的符号,在他的《猜度术》一书中,给出并使用了现代形式的数学归纳法。

这样,数学归纳法开始得到世人的承认并得到数学界日益广泛的应用。后来,英国数学家德·摩根给定了数学归纳法(mathematical Induction)的名称。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建立自然数的公理体系时,把数学归纳法作为自然数的公理之一(称为递归公理或数学归纳法公理)确立起来。这才为数学归纳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那么数学归纳法与人们通常说的逻辑学中的“归纳法”有什么关系呢?对这一问题曾有过数学归纳法是归纳方法还是演绎方法的争论。这主要缘于“数学归纳法”的名称有误,实际上,它应称为“递归方法”或“递推方法”,是一种“从n过渡到n+1”的证明方法,与逻辑学中的归纳法没有什么关系。严格地说,它倒属于演绎方法:递归公理是它的一个大前提。

以有限把握无限

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比如家族的姓氏,我们知道通常按父系姓氏遗传,即下一代的姓氏随上一代父亲的姓确定,并且知道了有个家族第一代姓李,只要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姓李。再比如,把许多砖块按一定的间隔距离竖立起来,假定将其中任何一块推倒都可以波及下一块砖倒掉,这时你如果推倒了第一块砖,后面无论有多少块砖,肯定全部会倒掉。

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证明一个包含无限多个对象的问题时,不需要也不可能逐个验证下去,只要能明确肯定两点:一是问题所指的头一个对象成立,二是假定某一个对象成立时,则它的下一个也必然成立,这两条合起来就足以证明原问题。数学归纳法就是在这个简单道理的基础上抽象而成的,它的现代表述是:证明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P(n),只要:一证明P(l)为真;二假设P(k)为真,则P(k+l)为真。两项都得到证明,则P(n)为真。

依赖于自然数的命题在数学中普遍存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类命题,两步缺一不可。第一步叫奠基,是基础;第二步叫归纳,实际上是证明某种递推关系的存在。这是以有限来把握无限,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证明关于无限集合的某些命题。

数学界把数学归纳法视为沟通有限和无限的桥梁,假如没有这个桥梁,很难想先死嗳绾认识无限集合问题,数学的发展也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数学家非常重视并经常使用它,正是这座桥梁使人类通向了认识的彼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