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村落中的空间行为与庙体

传统村落中的空间行为与庙体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庙的位置和影响范围往往也体现了一个村落的社会关系和领域。图6.2庙的形态和使用情况朱洼村五虎庙平时的香客主要是周边村庄的妇女,也有路过的行人,因为有守庙的人管理,所以烧香拜佛比较方便,一年香火不断,使用率较高。而现代形式的建筑多属必要性活动的建筑,大部分仍正常使用。

传统村落中的空间行为与庙体

与其他传统公共建筑消亡不同的是,作为宗教社会活动场所的庙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前庙宇在村落生活中仍然充当重要角色。黄忠怀(2003)在其博士论文中探讨了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村落的空间分布过程以及个体村落的发展过程,发现每个村落在规模上都经历了从零星聚落到饱和型村落、从依附大村到独立成村的过程,独立成村的标志是土地庙的建立。从村落形态上看,不同发展时期的村落形态有很大的区别,不但体现在村落的规模上,也体现在村落的庙宇系统上。认为村落的形态与土地庙状况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庙宇的类型、数量可以判断村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形态类型。

庙里的神灵各司其职,就类型而言,当地庙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方神庙(土地庙),一种是战神庙(关帝庙)。地方神庙以土地神最为普遍,对一个村落而言,由于最早形成的庙宇往往就是土地庙,故土地庙的建立往往是村落形成的标志。当地村落的战神庙多数为关帝庙、五虎庙之类,朱洼村既有关帝庙又有五虎庙。这些神庙从另一方面暗示了朱洼村防御意识较强,后文将分析这与其空间形式相印证,体现了村落重要的领域特征。有时一个大的村庄可能有两个乃至多个同样的神庙共存,如张店村有数个龙王庙,这主要是由于当地南靠马鞍山常易发生火灾水灾

庙宇的分布也具有规律性,常位于村落的外边缘,这可能与其宗教性质需要与世俗世界分开有关。一个庙的位置和影响范围往往也体现了一个村落的社会关系和领域。可见,由于宗教社会活动具有的恒常性,庙这种超脱世俗的传统公共建筑由于其行为的社会基础没有改变,因而在经历了演化之后不断更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图6.1)。

图6.1 庙的分布规律通常在原有村落的外缘

庙的位置多分布在村外或村落交界之处,正如俗语所说“村两头的土地爷,互不相干”。临沣寨的五虎庙(东庙)分布在寨门之外五虎庙村和临沣寨交界的公路边,关帝庙群分布在寨内南大街的西端靠寨墙。庙宇的空间位置在历史上似乎有相对固定的倾向:一个时代庙宇毁掉之后另一个时代往往会在原址或者附近重修。如张店村的火龙庙、朱洼村的五虎庙都是这种情况。庙的分布有时候与宗祠在村落的中心地位相反,庙作为村落的守护者常常位于村落的边缘,又因为一个村落中常常有多个庙宇,故村庙常分散于村落的四周。张店村的庙宇分布符合这一规律,如重建的火龙庙和原有的黑龙庙都处于村落东部边缘的道路上,除了庙宇的性质应超脱于世俗之外,调查发现其现实原因还在于这些庙宇的祭祀范围可以覆盖周边的多个村落,香火钱来源更广。

朱洼村的关帝庙本来位于寨西,随着宗祠的改变这一区域变得不再是村落的重要中心,但是却成为庙宇发展的理想之地,在此先后建起三座小庙,发展成为一个庙群。调查发现到这里祭拜的也包括南地宋庄和西地临沣村的村民,其原因在于随着后发展村落部分的人口增加,庙宇需求的数量和类型也增加了,由于这里通往南地和西地两个后发展部分更方便,因而发展成一个庙群。这个庙群也显示了朱洼分出去的三个东、西、南地与村落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分出去的后发展新村部分没有建立新的土地庙之前,这些新村仍然从属于老的朱洼村而没有独立的身份。

这里有一个疑问需要说明,为什么南地宋庄在沟里有一个很小的集各庙?宋庄所在地原为宋坑,宋坑原有少量人居住在沟西边并建有自己的小庙。1970年代,朱洼村的居民开始搬来在宋坑沟东居住,后来宋坑居民虽编入朱洼村,但沟东、沟西仍然分为两个生产组,两组人的来往极少,而且沟西的原朱洼人并不愿被称为宋庄人,他们自称朱洼人,而称相邻沟西的人为宋坑人,自然沟东的朱洼人不认可沟西的集各庙,因而集各庙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南地宋庄的独立性,反而表达了南地宋庄与朱洼难以割舍的密切内在关系,以及庙作为原宋沟人与临沣寨移民的领域区分。

庙宇具有的持续生命力也与庙宇的使用与管理方式有关,调查发现,村落庙宇的使用有很强的世俗化倾向,而并非由专业化的僧侣管理。

朱洼村关帝庙群平时香客较少,每年大年初一上午村民有来庙焚香叩拜祈福的习俗,此外每月的初一、十五也有人来烧香。庙的南侧有两座烤烟房,在每年八、九月的烤烟季,会有村民通宵在此烤烟,较为热闹。作为村里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每年春节期间这里也是传统打铜器的地点之一。从使用上看,该庙周边人流量不大,卖的香火较贵(两元的香火在东边五虎庙只卖一元),因而平日香火甚少。该庙原由西地的一个农户管理,但由于距离较远管理不便,平时都锁着门,调查时已被委托给村民A2F管理(图6.2(a))。

图6.2 庙的形态和使用情况(www.xing528.com)

朱洼村五虎庙平时的香客主要是周边村庄的妇女,也有路过的行人,因为有守庙的人管理,所以烧香拜佛比较方便,一年香火不断,使用率较高。守庙老人(82岁)靠卖香火维持生计,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原本随儿子住在临沣寨内东南部,自庙建起便居住在庙内,仅冬天天冷的时候才回家。两个嫁至邻村的女儿有时回庙里照料其生活。老人平日在庙里居住,因而床放置在庙内西侧,东侧摆有水泵煤气灶、水缸,庙外有一口水井,室内用水泵抽水,但水质不好,需要在水缸中存放沉淀后再饮用,烧饭用柴火放置在前檐下西侧,前檐东侧有土灶一座。五虎庙由于庙较小,除了供奉的神位外,还混杂有住庙人的生活设施,但这并没有影响该庙的正常使用,反而使庙的管理更为方便(图6.2(b))。

从对朱洼村和张店村公共建筑的调查中可知,两村的公共建筑大致包含祠堂、庙宇、戏台牌楼、大队部、村委会、小学、幼儿园、卫生所、烤烟房等类型。从空间形态上两村的公共建筑主要可以分为传统形式和现代形式两种;从功能类别上分别属于祭祀、宗教、文化、行政、教育医疗、生产等类型;从行为性质上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性活动和必要性活动等。社会性活动指与村落社会组织或集体有关的各种群体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如生产、经营、上学等活动,这种活动由于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会发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大(表6.2)。

分析可知,传统形式的公共建筑中仅有庙宇还在正常使用,其他的如祠堂、戏台等多已消失。而现代形式的建筑多属必要性活动的建筑,大部分仍正常使用。这可能是因为社会性行为本身要求场所具有一定特殊意义,而社会性活动的变化容易使场所失去原有的意义,引起传统形式的公共建筑衰落,但是一些恒常性的宗教社会活动场所如庙宇却得以延续,而必要性活动增长的需要促进了村落新建公共建筑的兴起。

表6.2 朱洼村和张店村公共建筑的类型

不同村落公共空间的使用也具有一些差异,传统公共建筑的衰亡程度也不一样。朱洼村的祠堂还存在一些残破的旧房,而且在原祠堂上建起的小学基本延续了原祠堂的格局。从小学的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新建小学的底层中部特地留出一个开间作为通道,而这个通道实际上延续了原祠堂最重要的中轴线(图6.3)。而张店的祠堂完全被拆掉盖成了私人院落。此外,朱洼村的庙宇数量比张店要多一倍,去庙内进香的人也比张店村多。

图6.3 朱洼村的祠堂转变为村小学后保留了原祠堂的中轴线格局

新兴公共建筑的种类和数量不一样,张店村新增的村民广场、超市等比朱洼村多。新兴公共建筑的形式和行为也存在差别,朱洼村的新村委采用类四合院布局,更为传统,但在村委会里安排有晒烟的厂棚和机修房,有工人在这里劳作,但张店村的新村委会是现代形式的二层楼纯办公房,并且与卫生所和村民广场相邻。

总体而言,决定传统公共建筑命运的是其所属的社会活动,如宗祠戏台因宗法制度的消失而衰亡,庙宇则因宗教活动的恒常而更生,这也说明了对待传统公共建筑不能仅从建筑本身去分析,而应根据其背后的社会活动因素去区别对待。许多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公共空间类型产生,重要的新兴公共空间特别是村委会有向原有老村寨外发展的趋势,但是老村落原有的重要公共空间的位置(或者说遗址)作为村落重要公共空间的特征没有改变,如张店村祠堂和戏台的位置仍然是村落的活动中心。此外,公共建筑的演化也因村而异。相比较而言,朱洼村的传统公共建筑演化较慢,新建公共建筑形式也更为传统,人们对新兴公共建筑的使用形式也较为传统;而张店村传统形式的公共建筑消失得更为彻底,新兴公共建筑的形式更加现代,使用方式也更加专门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