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唱表演:多元形式与风格多元

合唱表演:多元形式与风格多元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合唱表演在作曲家创作的陪伴下,自20世纪末起就开始进行后现代表演风格的探索。纵观近20年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当下的中国合唱表演与音乐风格更是显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当下中国的合唱团的组建,都表现出创立独特风格的倾向。总之,当下的中国合唱表演形式和风格都大量地把其他艺术元素组装、拼接进合唱之中,这是中国合唱前所未有的新形式。

合唱表演:多元形式与风格多元

西方后现代艺术主张“反形式”,即反对西方传统的标准化和典范化的形式。后现代艺术家认为,传统的艺术形式的标准、规范是束缚创作自由的绳索,他们的“反形式”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创作规范,以自由的、游戏的方式寻找新的创作途径。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不确定性”原则的指导下,后现代艺术家们认为,形式本身也是不确定的。后现代艺术家的“反艺术”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反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于传统艺术形式采取了无所顾忌、不受限制的态度;其二,艺术的自由创新在形式上没有界限。

众所周知,任何思想情感都必须拥有特定的表达方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而对这一实践性的难题,后现代艺术前身——先锋派艺术家采取了“玩弄形式”的游戏态度,即通过对旧有形式的“玩弄”来表达对传统形式不断的否定,以达到他们“反形式”的目的。由于先锋音乐过度地消解传统音乐的形式,过分地追求艺术的绝对的自由,从而也就把音乐变成了非音乐。极端的先锋音乐既缺乏可唱性,又缺乏可听性,从而导致了音乐本身的“解构”,甚至取消音乐本身的存在。后现代艺术家们不同意先锋艺术的极端的做法,他们在追求奇特的表达方式之时,增添了音乐表达的包容性,在主张随机的即兴的创作之际,补充了模糊的秩序性,在大量运用组装与拼贴的现代元素之中,回望了古老的传统音乐。

中国合唱表演在作曲家创作的陪伴下,自20世纪末起就开始进行后现代表演风格的探索。中国合唱更多是借用了后现代音乐的组装与拼贴手法,借鉴或融合其他的形式于合唱歌曲的创作和表演之中,实现合唱表演的多元化,开创了自己的合唱表演的未来之路。比如,南开大学合唱团演唱的《盛世梨园情》(李凤阁曲,陈乐昌编合唱)和《天地太极》(赵季平作曲)都是运用后现代的拼贴手法,在中国合唱表演形式上进行的大胆尝试。2002年在韩国釜山市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中,该团把京剧的唱、练、做、打等形式拼贴到合唱曲《盛世梨园情》表演中。2004年在德国不来梅市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上,该团又将中华武术表演和现场书写的书法艺术拼贴到合唱《天地太极》之中,典雅韵味的中国宫廷乐舞与古老的编钟乐器相互交融,优美的合唱歌声伴随现场太极表演,真是歌之舞之、武之乐之,最后舞台上笔墨伺候,指挥孟超美老师竟然现场挥毫写下“天地太极”四个大字,结束整个作品的表演,为中国多元化合唱探索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合唱团及各国音乐家的盛赞。再比如,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开幕式上演出的交响合唱《神州和乐》(唐建平作曲)也把大量不同的艺术元素拼接、组合在一起。首先是合唱演员的拼贴:该团专门请来多名身穿橘黄色袈裟佛教僧人站在合唱队前排正中间,当合唱演员演唱到某个段落时,便由这些身穿橘黄色袈裟的僧人们来演唱。佛僧们演唱的音色、音质与交响乐队的伴奏形成巨大的差异,但是,他们感情的表达却是非常真诚动人,这就是拼贴带来的奇特效果。歌唱中有念白,歌唱中有诵读。由一位佛僧大声朗诵佛经金刚经》来表达虔诚的信仰的激情,其他佛僧则用梵呗的旋律低唱“南无阿弥陀佛”作为陪衬的背景音乐。

纵观近20年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当下的中国合唱表演与音乐风格更是显现出多元化的特性。从合唱团队与其演唱上来看,一方面,每一个合唱团都尽力确立自己的、有个性化的声音特色和演唱风格。当下中国的合唱团的组建,都表现出创立独特风格的倾向。不论是混声合唱团、男声合唱团、女声合唱团、童声合唱团、少年合唱团和超小型的合唱(组合),它们都追求创立自己独特的声音特色和演唱风格,追求自身合唱表演特色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每一个合唱团的专场合唱音乐会上,都追求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尽可能演唱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正是因为追求演唱多元化风格的歌曲,所以当下的中国合唱团在挑选演唱作品时,打通了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的界线,力求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合唱音乐作品都能得到表现。有的合唱团在合唱中,把非乐音的祈祷声、说话声组装进合唱之中;有的用人声模拟风雨声或将人工发出的雷声融入合唱中;更多的合唱团则是把舞蹈或肢体动作拼贴进合唱中。总之,当下的中国合唱表演形式和风格都大量地把其他艺术元素组装、拼接进合唱之中,这是中国合唱前所未有的新形式。(www.xing528.com)

在中国合唱艺术诞生初期,合唱就是纯粹的人声歌唱,并没有合唱舞台表演之类的元素。《长征组歌》的首唱演员们用富有力量的和谐之声,加上丰富的形体表演,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绝大多数的合唱对形体表演关注很少。随着当前影视、网络等媒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合唱表演艺术的可视性需求日益提高,合唱表演逐渐演变成了一门视听综合艺术,也就是说受众除了从音响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和声的魅力,也能从视觉效果上得到同样的享受。视觉效果可以是欣赏者通过自己的艺术修养想象力,构建出来的虚幻的想象的视觉空间,也可以是一种真实的舞台视觉印象,真实的、美轮美奂的舞台表演呈现。前者属于欣赏的审美态度和能力的范畴,后者属于真实的舞台表演呈现。

合唱舞台表演包括静态的舞台色彩和动态的舞台效果。静态的舞台色彩主要指舞台的背景设计、合唱队员的服饰色彩搭配、道具等;动态的舞台效果则是指合唱队队形的变化,形体动作、情景表演的编排设计以及舞台灯光等。舞台的背景设计及合唱队员的服饰搭配通常是与合唱作品的表演风格相互协调的。在演唱具有特定历史场景或某种情景的合唱歌曲时,使用相应的舞台布景,重现歌曲内容所需要的意境;在演唱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的合唱曲目时,合唱队员身着当地服饰则能给人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可引发想象的空间。根据作品内容和风格的需要,一些细小的设计会大大增强曲目的表现力。

总之,新时期合唱艺术表演的舞台上“动静结合”,合唱有了由服装变化、音色变化和演唱风格的多样变化所带来的色彩,有了情景,也有了表演。合唱队员不再只是手捧合唱夹,纹丝不动地一唱到底,而是运用了情景剧处理手段,将歌剧式场面引入,形成了情景合唱。这些发展和变化立足于普及、定位为高雅,在合唱音乐会的演出形态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尝试,高雅的格调、健康的曲目、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景交融的视觉,给人以多维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审美享受,使合唱音乐会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