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男人们的争强好斗,老子对之反感

父:男人们的争强好斗,老子对之反感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文中“父”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石斧,表示从事劳动的男人,后来指父亲。“名”意味着对名利、名誉、名声的追求,而争名夺利免不了争强好斗、打打杀杀,而争强好斗、打打杀杀是男人们的天性、强项。父当然是男人,因而也是争强好斗的。《老子》说“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可见老子对男人尤其是强悍、强暴的男人之反感。

父:男人们的争强好斗,老子对之反感

金文中“父”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石斧,表示从事劳动的男人,后来指父亲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中说:“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故孳乳为父母之父。”

古文中的“父”

《说文》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许慎虽然把石斧误解为权杖,但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还是符合父权时代实际情况的,由此“父”又引申出榜样、样板的意思。

“父”在《老子》中出现3次,即第21章、第42章中。第21章的“父”就是指“父亲”,第42章中的“父”是“榜样”“样板”的意思。第21章说:

道之物……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道”这个东西……自现在到古代,它的名字没有消失,而跟着众多的父亲姓。我怎么知道众多父亲的样子?就是根据这个。第42章说:

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所以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样的人当作学习的样板。

翻译是翻译了,但这究竟是在说什么呢?还是不理解。所以我一向认为,要理解像《老子》这样的经典著作,只是从字面上翻译一下,根本无济于事。

对于《老子》中这两句涉及“父”字的话,我也是翻看了很多参考书,但不是不理解,就是不满意,所以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

先看第21章。要理解这几句,得先明白其中的“其”指什么。联系上文看,“其”应该是指“道之物”,也就是作为宇宙本源的“有物”及“道”(参“道”字条)。

在“名”字条我们讲过,“道”本来是没有名的,也不应该有名。“道”尚且如此,其他事物更是如此。一旦有了“名”,就意味着产生了对名利、名誉、名声的追求,因此第21章说“其名不去”,已经是一种不满、不屑的口吻。

人类发展过程来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刚摆脱动物界不久,男女之间随意性交,一个女人可以与多个男人发生性关系,生下的孩子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孩子们都是姓母姓,所以《说文》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www.xing528.com)

“道”是天下万物之母,即便它有了“道”这个名,即便“其名不去”,第21章也应该说“其名不去,以顺道母”才对,为什么说“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呢?这意味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男人在社会生产中地位日益提高,已经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类已经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孩子们都开始跟着父亲姓了。

“众父之然”也就是“众多父亲的样子”。那么,“众多父亲的样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大家要活下去,得团结互助,和睦共处,只满足于填饱肚子,没有太多的想法。这个时代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礼记·礼运》)的时代。

但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多吃多占的想法产生了。尤其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人类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为争名夺利,开始了尔虞我诈、打打杀杀。这个时代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的时代,这也就是“众父之然”。

“以此”就是“根据这个”,“这个”又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名”。“名”意味着对名利、名誉、名声的追求,而争名夺利免不了争强好斗、打打杀杀,而争强好斗、打打杀杀是男人们的天性、强项。父当然是男人,因而也是争强好斗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男人们的争强好斗,才导致了“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的局面。有是因必有是果,因此《老子》据“名”这个因,推出发生在“父”身上的果,说“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第21章就讲这么多,再看第42章。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对女人、小孩,孔子是不太喜欢的。但老子恰恰相反,他喜欢女人、小孩而不喜欢男人,因此屡屡以女人、小孩喻“道”而鄙视“众父之然”,第42章所说的“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也证明了这一点。

“强梁”指强悍、强暴的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是强悍、强暴的。《老子》说“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可见老子对男人尤其是强悍、强暴的男人之反感。《山海经·海外北经》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逐日图

以前我们都说,这则神话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歌颂了夸父英勇无畏的精神,等等。但如果从《老子》的角度来解读这则神话,我们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日”是太阳,太阳是光明的,而光明代表欲望,夸父逐日实际上是对欲望的追逐,是逞强好斗的表现,是“强梁不得其死”的典型例子。

既然《老子》反感“强梁”,那为什么又说“吾将以为学父”呢?这是要我们把强悍、强暴的人作为反面教材,让我们学习和做到强悍、强暴的反面——柔弱。

这么来解释、理解,是不是更明白些了呢?是不是更符合《老子》的本义呢?请各位读者评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