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解读:有无之辩

《老子》解读:有无之辩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与“无”相反相对。一是像一个牛头的形象,代表牛;一是像“又”字。认为“有”是月有月食的意思,而所谓的“不宜有”是指不应该有日食、月食。“有”“物”都是牛,而《老子》第25章说“有物……可以为天地母……字之曰道”,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这样母牛生小牛,小牛长大了再生小牛,越生越多,越来越有。但在《老子》看来,“有”并不是什么好事。

《老子》解读:有无之辩

“有”与“无”相反相对。“无”(“無”)是人手持牛尾跳舞的样子,与牛有关(参“无”字条),而“有”也与牛有关。

甲骨文中,“有”字有两种写法。一是像一个牛头的形象,代表牛;一是像“又”字。到了金文、小篆中,“又”字下面又加了“肉”字。

古文中的“有”

由于古文字“肉”和“月”的写法非常相似,所以《说文》把“肉”误认为“月”字,解释说:“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认为“有”是月有月食的意思,而所谓的“不宜有”是指不应该有日食、月食。

西周青铜器上的牛纹

在汉字的简化演变过程中,更是把“肉”简化为“月”字,成了现在的“有”字,所以大家千万别认为“有”的下面是“月”字。不仅“有”字如此,还有很多字中的“肉”字旁也都被简化为“月”,如与人体有关的“脸”“脚”“脾”等字,其中的“月”本来也都是“肉”字而非“月”字。

因为“有”在甲骨文中和“又”非常相似,所以二者在后来的文献通用,如《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中的“有”就是“又”的意思;又如《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又侮信者”,其中的“又”又是“有”的意思。

甲骨文中“有”“又”相似,而“又”就是古文“手”字,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有”就是“手中拿着肉”的意思,如林义光《文源》中说:“‘有’非‘不宜有’之义。有,持有也。古从又持肉,不从月。”

“有”的本义就是牛。那么,牛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母牛生出来的。是母牛哪里生出来的呢?牛屄中生出来的。(www.xing528.com)

老子》第41章说“有生于无”,“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第6章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其中“谷”“玄牝”互喻,都是比喻宇宙万物本源“无”的,而“玄牝”就是牛屄(参“谷”“牝”字条),则第41章云“有生于无”,正是牛从牛屄中生出来的意思。

“道”是“有物”所生(参“字”字条),“有”是牛,而“物”也是牛。如王国维《释物》中说“卜辞云:丁酉卜,即贞,后祖乙古十牛。四月。又云:贞,后祖乙古物。四月。……前云‘古十牛’,后云‘古物’,则‘物’亦牛名”,又如《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毛传注云“异毛色者三十也”,这是说有三十种毛色各异的牛,以供祭祀中作为牺牲来选用。

“有”“物”都是牛,而《老子》第25章说“有物……可以为天地母……字之曰道”,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这样母牛生小牛,小牛长大了再生小牛,越生越多,越来越有。

那么,都有了什么呢?“有物”(第25章),“有身”(第13章),“有欲”(第1章),“有志”(第33章),“有知”(第53章),“有名”(第1章),“有……利”(第11章),“有事”(第48章),“有大患”(第13章)……。

但在《老子》看来,“有”并不是什么好事。一旦“有”了,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打开了她的盒子,欲望、名利、祸患、灾难等都从盒子中飞出来了,一发而不可收,从此开始了恶性循环,从此宇宙不再安宁,从此人类陷入了烦恼、痛苦和罪恶的深渊之中。

所以《老子》才希望人们“生而弗有”(第10章),“复归于无物”(第14章),“恒使民无知无欲”(第3章),“以无事取天下”(第57章),强调“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1章),要人们想一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44章)

按照“有无之相生也”(第3章)的转化规律,“无”固然可以生“有”,而“有”终究也要复归于“无”。《说文》中以“月有月食”解释“有”虽然是错误的,但是“有,不宜有也”的说法与《老子》之旨不谋而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