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的解读与研究:马叙伦《老子校诂》、任继愈《老子新译》等证据

《老子》的解读与研究:马叙伦《老子校诂》、任继愈《老子新译》等证据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着这种认识,我阅读了《老子》一书。持这种观点的有马叙伦著《老子校诂》、任继愈著《老子新译》等。认定老子是战国时期人,后于孔子,有较多的证据:一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引的老子世系。项羽仓皇出走,在向北的途中,筑墓将虞姬安葬,并将虞姬心爱之物《孝经》和《老子》葬入墓中。

《老子》的解读与研究:马叙伦《老子校诂》、任继愈《老子新译》等证据

老子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道家学派尊他为祖师,尊其著述为经典,称《道德经》。其哲学思想、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对我国历史社会有着深刻的长久的影响。许多人以其哲学思想作为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立身处世的思想方法,历代统治者有的人以其政治理论作为治国方略老百姓中有许多人以其思想观念作为修身、处世的指导原则。国外知识界,有许多人对老子及其著述也有较深刻的研究,作为一个中国的普通人,也应该对这位哲学家、政治家有一个粗浅的了解。本着这种认识,我阅读了《老子》一书。

一、老子其人

老子何时人也? 历来颇有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为罔,游者可为纶(钓丝),飞者可以为矰(系绳的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的这段话,把事情弄混杂了。一方面,把道家的传言,孔子适周的事写进去了。另一方面,又把后于孔子一百多年,周太史儋写进去了。两件事,他错误地凑在一起,弄得后人对老子生活的年代各执一词,互相抵牾。

一些人根据司马迁对孔子适周的记述,认为老子是春秋(前770—前476)末期的人,略早于孔子。持这种观点的有马叙伦(1885—1970)著《老子校诂》、任继愈(1916—2009)著《老子新译》等。

另一些人根据司马迁对周太史儋的记述,认为老子是战国(前475—前221)中期的人,老子就是周太史儋。他们认为,老聃的“聃”字,即“儋”,音同字通。“聃”为周守藏室之史,“儋”为周太史,二者职务类似。《史记》记载:老聃“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迎接他,要求他留下著述,乃述“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又记载说:“儋即老子”,曾出关见过秦献公。秦献公于前384—前362年在位,以此来推测,太史儋生活在战国中期,也大致合适的(参见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人,还有梁启超著《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等。

对于司马迁写的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的故事,不少人持否定的态度。最早的是唐代的韩愈。他在《原道》中说:道家兴于汉,佛家兴于魏晋。他们为了自己门派的声价,制造谎言。道家说:“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家也说:“孔子,吾师之弟子也。”儒家学派的人,对这种谎言听习惯了,便信以为真,亦曰:“‘吾师亦常师之’云耳。不唯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参见韩愈《原道》)。当代学者顾颉刚则认为:说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是道家学派有计划的宣传。道家学派兴起得较晚,敌不过儒家,为争得一点学术领导权,他们谎称孔子的道力不高,而且有些骄矜之气,被老子痛骂了一顿。还说孔子知道自己的根柢差得多,羞愧得说不出话来。回到家里,对老子仰慕赞叹不已。他们如此荒唐的记载,怎么能令人相信呢? (参见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认定老子是战国时期人,后于孔子,有较多的证据:一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引的老子世系。老子七世孙名假,仕于汉文帝。按二十至三十年一代人推算,则老子应是战国中期人,恰与周太史儋所处的时期相合。太史儋后孔子一百多年。二是老子的学说上承杨朱,下启庄子。杨朱见梁惠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年始登王位。此时,孔子去世已一百多年了,孔子如何向老子问礼呢? 三是《论语》《墨子》《孟子》中未提及老子,而孟子对杨朱和墨子却破口大骂:“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可见,老子略晚于孟子。四是《老子》中的常用语有“侯王”“王公”“万乘之君”等战国时期的词语,也成为老子是战国时期人的有力佐证。五是老子的籍贯为“楚国苦县”。“苦县”在陈国境内,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灭陈,陈地才属楚国。那么,苦县属楚,也是在前478年以后的事。从籍贯也可以看出老子所处的时代。

以上,说明老子是战国时期人,理由还是比较充足的。

二、《老子》其书

《老子》这本书,是一本古老的典籍。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从东周的都城洛阳西行,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守关的令尹名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即后世所称的《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经历岁月沧桑,社会动乱,兵燹天灾,残损严重,历代许多人进行了编校修订,版本甚多,章节文字,差异甚大。(www.xing528.com)

(一)战国中晚期的写本。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村一号楚墓发掘出的竹简804枚,其中字简730枚,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墨迹是楚系篆书。竹简按字体可分为五类。一类是《老子》甲组、乙组、丙组和《太一水生》《语丛四》(《说之道》);二类为《五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和《穷达以时》……。其中,《老子》竹简抄写本计有2046字,约为今传本的五分之二,内容分别见于今传本一至三十一章。有的章文字较全,有的章文字只有今传本相同章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不分《德经》与《道经》,章次也与今传本不相对应。该墓下葬时问约在战国中期偏晚。

(二)秦代末年写本。公元前202年,刘邦汉军与项羽楚军最后决战,楚军大败。项羽被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城南韦集镇单圩老庄胡村),兵少粮尽,陷入重围。项羽见大势已去,饮酒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知垂危在即,乃在帐前舞剑歌别。其词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舞罢自刎而死。项羽仓皇出走,在向北的途中,筑墓将虞姬安葬,并将虞姬心爱之物《孝经》和《老子》葬入墓中。墓址在今灵壁县东15华里。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574),盗墓者从虞姬墓中发掘出《古本孝经》《老子》各一册。这种《老子》写本,人们称为“项羽妾冢本”。“项羽妾冢本”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的时问相当。许多资料介绍说“彭城人盗项羽妾冢发掘出《古本孝经》和《老子》”。实际上,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古为彭国,秦为彭县,项羽为西楚霸王,定彭城为国都。灵壁县地在彭城西南,距彭城不远,一直为彭城属地,直至隋朝,仍然为彭城郡辖县。

(三)秦末汉初写本。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两种帛书《老子》抄写本,称甲本和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问,不避刘邦名讳,可能是刘邦称帝之前的抄写本。乙本用隶书写成,避刘邦的名讳,不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可能是刘邦称帝之后,刘恒称帝之前的抄写本。甲本、乙本距今都已两千多年了,现已印制公之于世。都是现存较早的古本。与今通行的各种版本,在编排和字句上存在较多的差异。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帛书《老子》不分章,今通行本《老子》全文分八十一章;帛书《老子》和今通行本《老子》在编排次序和文句方面有多处不同。

(四)还有假托西汉文帝时人河上公编注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本。该本将《老子》全文始分成八十一章,又将八十一章编成四卷。第一卷包括第一至第十六章,第二卷包括第十七章至第三十七章,第三卷包括第三十八章至第五十九章,第四卷包括第六十章至第八十一章。每一章都加上一个标题。如第一章为《道体第一》,第二章为《养身第二》,第三章为《安民第三》。如此直至第八十一章为《显质第八十一》。每句原文后边又加上注文。这对读者理解原文有帮助。例如:第一章《道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问,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之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又如第八十一章,即《显质第八十一》:信言不美(信者,如其实也。不美者,朴且质也),美言不信(美言者,滋美之华辞。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善者不辩(善者,以道修身,不彩文也),辩者不善(辩者,谓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辩口多言,亡其身)。后来的写本和今传本将《老子》分成八十一章,大约皆据此本。

(五)东汉时期写本。东汉人严遵(前86—前10),四川郫县唐昌镇君平乡人,字君平,撰有《道德真经指归》,又名《老子指归》。将《老子》全文,按《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次序,编成上经、下经两个部分。他把“章”改称“篇”,上经七卷四十篇,下经六卷三十二篇。上经解释《德经》,卷之一,包括上德不德篇、得一篇、上士闻道篇;卷之二,包括道生一篇、至柔篇、名声孰亲篇、大成若缺篇、天下有道篇、不出户篇;卷之三,包括为学日益篇、圣人无常心篇、出生入死篇、道生篇、天下有始篇、行于大道篇、善建篇;卷之四,包括含德之厚篇、知者不言篇、以正治国篇、方而不割篇、治大国篇、大国篇;卷之五,包括万物之奥篇、为无为篇、其安易持篇、善为道者篇、江海篇、天下谓我篇;卷之六,包括用兵篇、言甚易知篇、知不知篇、民不畏威篇、勇敢篇、民不畏死篇;卷之七,包括人之畏饥篇、生也柔弱篇、天之道篇、柔弱于水篇、小国寡民篇、信言不美篇。每一篇原文之后,以“指归”为题,对原文主旨进行长篇解说。下经《道经》三十二篇,宋代以后佚失了。

(六)三国时期写本。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魏山阳郡(今山东金乡)人,经学家、玄学家。他的《老子道德经注》,与严遵的《指归》相反,《道经》在前,《德经》在后。《道经》一至三十七章,《德经》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每一章在原文文句之后,加上注释和解说。这一点类似严遵的老子《道德真经指归》。但他的分章,又与《河上公章句》是一致的。

(七)唐代写本。傅奕(555—639),唐初学者,唐高祖武德年问任太史令。他以《老子》项羽妾冢本为据,参照九家注解,整理成《道德经古本篇》,计5556字,文字与帛书《老子》有许多相同之处。傅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字、古语,有许多优点;但参照多种注解,存在一些讹文、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道德经古本篇》,人称傅奕本。

唐玄宗道士司马承贞以篆、隶、楷三种书体抄写成5380字的《三体道德经》,为宋、元、明、清人所依从。

(八)民国时期。王重民(1903—1975),北京大学教授、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1956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主任。他于1927年,收录敦煌《老子》写本、道冠碑本和历代木刻本,编著成《老子考》。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书局刊印了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还刊印了当代学者马叙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朱之谦的《老子校释》、容肇祖的《王安石老子注辑本》、蒋锡冒的《老子校诂》、张舜徽的《老子疏正》等。1990年,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了《白话老子》。2006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饶尚宽译注的《老子》一书。

《老子》一书,传本甚多,有同有异,阅读此书,以参阅不同版本为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