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第二章长城地域构成

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第二章长城地域构成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希望由此可以表现长城边疆各个地区间是如何不同,却又如何互相关联。由此,也可以说明长城边疆各民族间的差异及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并表明连续意识在理解历史上的重要性。环境的差异并不是在长城的每一地段都一样地明显,这也和历史上长城线时有变动的事实相符。对中国长城地理的历史研究,需要确切了解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各种不同社会在它们的环境范围中成熟、活动并发展,而且企图控制它的方式。

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第二章长城地域构成

在讨论长城历史的起源以前,我要逐个地说明所要讨论的主要地区:中国内地、蒙古、满洲、新疆和西藏。我要设法说明每一个地区的形势、每一地区发展的社会形态以及人民的生活。我也要说明一些现代社会的古代历史,和每一个社会中的人民现在及将来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我希望由此可以表现长城边疆各个地区间是如何不同,却又如何互相关联。我们的目的是提供几个基点,以便追溯过去,并提供一个视野,观察后来的发展。由此,也可以说明长城边疆各民族间的差异及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并表明连续意识在理解历史上的重要性。

表面上看,中国的长城线是世界的绝对边界之一。在它南边,从西藏到大海,许多河流汇入黄河长江,就连那些不直接流入这些大河的沟渠也属于它们的水系范围。这里所有的水都归入大海。在长城以北的河流则多半是内陆河,它们或在河道中干涸,或流入没有出口的咸水湖沼,这里的水不流入海。[11]在长城以内,有定期的雨水流到河里,气候随着东南亚季风而转移。但是含雨气流从南到北时,这种关系则不明显。[12]草原的边缘雨就下来了,而在蒙古及中亚的内部有一个“独立”的气候,不属于中国或西伯利亚的气候系统。在蒙古及新疆北部比中央沙漠更高的地方有茂盛的草原,在山北还有受西伯利亚湿气影响而生长的森林。

长城以内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长城以外则人口较少,居民稀疏。在某些地点水的供给充足,特别在一些山脉的边缘,不受缺雨的影响,形成类似长城以内那样发达的绿洲农业。但这些绿洲却被沙漠或干旱的草地分隔。[13]有几千英里的范围干脆没有农耕,人们不直接依赖地面的植物生活,而在人与植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特别的关系。游牧生活的秘密是人对动物的管理:羊、骆驼、牛、马和吃植物的野生动物,人们就通过畜牧和猎取野生动物来取得他们的衣食,以羊毛毡为帐篷,以兽粪为燃料

还有一些差异——包括种族、语言宗教政治组织——也可以依长城线来划分。例如,长城以内各地的方言虽然不同,但人们都说汉语。这里虽然还有些非汉族的小民族使用本族语言,但他们的势力很微弱,不能改变社会的结构,顶多影响其表现形式。他们多半是被汉族所同化的古代民族的孑遗,只是还没有汉化,不能与汉族对抗。但是长城以北的满语蒙古语和中亚的突厥语(它们是互相关联的)却不是汉语的“方言”,它们完全属于另外的语系。(www.xing528.com)

在这些差别中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影响:群体生活方式对个人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差异愈广,其种族、语言、宗教、政治及其他的区别也愈显明。事实上,一个在蒙古沙漠中骑骆驼的游牧人的体态、他的语言、他信仰的宗教,都是由他是一个牧人而不是长江流域水田中耕作的农夫的事实而决定的。甚至“种族”(其最原始的差异是无法确定的)都是由饮食及其他日常生活方式来表现其差异。而各种“民族”的特征就更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纯”血统的满族脸型在最近30年已趋汉化,因为满人的小孩现在已经按照汉人的方法去养育。他们在幼时已不再被绑在摇篮里,睡在硬枕头上,造成扁头——过去被认为是满族的“典型”特征。[14]

长城也只是近似于一个绝对边界,它是环境分界线上社会影响的产物。环境的差异并不是在长城的每一地段都一样地明显,这也和历史上长城线时有变动的事实相符。公元前3世纪“建造”长城的秦始皇,只是把以前各国所造的长城连起来而已。因此,我们必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区别天然环境及加到这种环境上的社会作用。对中国长城地理的历史研究,需要确切了解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各种不同社会在它们的环境范围中成熟、活动并发展,而且企图控制它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