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初期大学制度研究:起源及发展

民国初期大学制度研究:起源及发展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高等教育”一直在朝代更迭中得以存在和延续,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学、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以及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士制度,构成了封建社会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制度设计要素和内容。民国初期大学制度正是在封建高等教育制度没落腐朽、走向消亡和新式教育的兴起中得以萌芽、发展和确立的。中国近代学制的起源

民国初期大学制度研究:起源及发展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高等教育”一直在朝代更迭中得以存在和延续,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学、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以及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士制度,构成了封建社会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制度设计要素和内容。但是,这种制度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本质区别既体现在其教育思想、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意识形态领域上,也体现在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具体实践中。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和大学制度萌芽于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伴随着西方的野蛮武力入侵、文化的渗透和清末进步官僚阶层的自救及图强实践而生。清朝末期,在与西方被动的碰撞中屡遭惨败的清政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救亡图存、图强,朝廷中的洋务派与维新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新式学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主要移植外生于西学,同时又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现实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实践活动。伴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20世纪初,延续1 300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代表近代教育思想的新学制得以建立,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纷纷向新式教育转型。此时,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在中国大地上创办了数十所主旨为传教的教会大学,这些教会大学将西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移植到中国,培养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急需的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民国初期大学制度正是在封建高等教育制度没落腐朽、走向消亡和新式教育的兴起中得以萌芽、发展和确立的。(www.xing528.com)

中国近代学制的起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