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市中心城市外引型旅游业发展研究

青岛市中心城市外引型旅游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岛市旅游业发展对以城带乡的促进作用第一,带动青岛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青岛市当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80.04亿元,约占全国的3.69%,按此简单计算,青岛市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约为40万人,约占当年青岛市全市单位从业人员的15%[5],若再考虑旅游间接就业,这一比例要在40%以上。由于青岛市“十一五”期间以及之前旅游业的发展是围绕主城和环湾地区展开,因此,青岛市创造的旅游全部就业中大部分应来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青岛市中心城市外引型旅游业发展研究

1. 含义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区位、要素等方面的差异,大的区域当中一般会出现一个或多于一个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一般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发深层次的城市旅游产品,可以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数量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心城市的异地转移,即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中心城市。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农民的异地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民进城务工而已,而是农民身份的转变,也就是说,中心城市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不仅为农民提供工作岗位,而且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市民待遇,通过政府、社会以及行业内部提供的各种资源,使他们由农民变为市民,使其拥有在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2. 青岛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以城带乡的促进

(1)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下选取2000~2011年青岛旅游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加以说明(见表5-1)。

表5-1 2000~2011年青岛市旅游接待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2000~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由表5-1所示,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岛市旅游业增长强劲,除2003年受到非典重创,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外,其余各年旅游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2011年底,青岛市旅游业实现总收入681.29亿元,约为2000年7倍,国内游客人数约为2000年的4倍,海外游客人数约为2000年的6倍。自2009年以来,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到10%,且稳步增长,已成为青岛市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截至2010年底,全市旅游单位已达872家。其中,星级饭店160家,包括五星级6家、四星级30家;旅游景区188家,包括5A景区1家、4A景区15家、3A景区24家;旅行社354家,其中出境组团社达到21家。全市导游人数达到1万多人。

(2)青岛市旅游业发展对以城带乡的促进作用

第一,带动青岛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至2011年底,青岛市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的10.3%,占第三产业的21.57%,如果考虑到旅游业对青岛市交通运输业、商业零售业、金融服务业、邮电通讯业、文化娱乐业、住宿业、餐饮业、商务会展业等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则其对第三产业及全市产业结构的贡献更大。青岛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也由2010年的4.9:48.7:46.4调整为2011年的4.6:47.6:47.8,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对青岛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自不待言。

第二,解决了大量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1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旅游直接就业1100万人。而青岛市当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80.04亿元,约占全国的3.69%,按此简单计算,青岛市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约为40万人,约占当年青岛市全市单位从业人员的15%[5],若再考虑旅游间接就业,这一比例要在40%以上。2012年青岛市GDP达到7302.11亿元,按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统计,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大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上限。加拿大学者S.Smith在其系统理论模型中指出,在发达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业收入,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根据《青岛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青岛市旅游收入将达到1160亿元以上。若按照人民币与美元8:1的汇率,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计算,2011~2015年期间,旅游业将为青岛市增加旅游直接就业24万人以上,旅游间接就业60万人以上。由于青岛市“十一五”期间以及之前旅游业的发展是围绕主城和环湾地区展开,因此,青岛市创造的旅游全部就业中大部分应来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第三,旅游业的发展还加速了青岛市城乡之间的人、物、信息、文化等的流动,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对城郊、农村等广大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 “依托主城,拓展两翼;海陆互动,辐射纵深”的空间战略,青岛市旅游业发展将以主城和环湾地区为核心,拓展东西两翼休闲度假空间,海陆优势互补,辐射拉动内陆纵深区域。按照此战略,青岛市除大力推进主城旅游集群建设外,还根据地域相近、功能配套与产品组合的原则打造崂山旅游集群、即墨旅游集群、胶州湾西岸旅游集群、胶南旅游集群、胶州湾北部旅游集群、胶州旅游集群、平度旅游集群和莱西旅游集群,这八个旅游集群的建设不仅直接推动青岛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将促进部分产业向城郊及农村转移,促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城郊和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3. 青岛市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1)实施大项目战略和品牌营销战略,城市旅游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青岛借助奥运契机,建成旅游大项目119个,总投资299亿元,奥帆中心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滨海旅游休闲示范区”;先后引进美国洲际、喜达屋、凯悦,德国凯宾斯基,法国雅高,港中旅等30多家国内外旅游名牌企业;以“奥帆之都、多彩青岛”为主题,先后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100多场旅游促销活动;成功举办奥运与旅游国际论坛、第二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海峡两岸联谊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性、地区性会议和活动;邀请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记者和旅行商近百批、1000余人次,来青考察旅游产品;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旅游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青啤集团、日本全日空、山东航空等大企业,CNN、凤凰卫视、《中国旅游报》等海内外媒体,以及济南、烟台、威海等省内城市,联合进行旅游宣传促销;赴西北、东北、西南、华中长三角等五大市场100余座城市,进行专题推介;开展了“观世博、游青岛”等主题促销活动;青岛国际啤酒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之首;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城市”、“最具动感休闲城市”等称号;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唯一副省级城市。

(2)“一城两翼”的旅游空间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青岛市整体城市规划,青岛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提出了“依托主城,拓展两翼;海陆互动,辐射纵深”的环湾型城市旅游发展格局。胶州湾跨海大桥、胶州湾隧道的开通及接线工程的进展,城市地铁建设推进,青荣、青连、海青铁路项目的启动,进一步优化扩展了青岛的城市发展空间,也明显增强了青岛作为山东旅游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龙头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在青岛大旅游的辐射带动下,主城区以东至即墨的东翼沿海旅游带和薛家岛到胶南的西翼沿海旅游带逐渐与主城区融合,胶州、平度、莱西等北部腹地的旅游也已开发并开始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山东省整体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来看,青岛市旅游中程可辐射到日照、烟台、威海、潍坊等城市,远程辐射到曲阜泰安、济南等城市,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山东省城乡统筹的发展。

(3)突出城乡统筹和产业融合,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青岛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按照城乡统筹和产业融合的思路,注重规划和开发拉动力强、主导作用明显、具有新兴战略意义、综合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和相关产品,在学习借鉴西班牙马略卡岛、美国迈阿密、德国慕尼黑,国内的北京、桂林、无锡等城市发展海洋旅游、文化旅游、节会旅游、休闲旅游、生态乡村旅游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已形成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旅游、国际邮轮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八大互补性旅游产品体系,游客停留时间达到3.6天,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和体现。

(4)统筹发展产业要素,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产业要素完备与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为打造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青岛市统筹规划配置城市的基础设施,整合城市的旅游、交通、信息、商业、服务业功能,重点规划旅游集散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旅游导示系统、旅游交通系统和海上旅游设施;切实推进旅游服务“一五一工程”:建设“一个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完善“五个网络”,推进“一个提示”;支持有条件的旅游度假区、景区(点)进行产权改革,理顺经营管理体制;支持各类旅游企业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集聚效应的旅游企业和集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