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音乐教育史:大学教育改革中音乐教师教育的探讨

德国音乐教育史:大学教育改革中音乐教师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教育改革也经历了教师教育的重大变革。随着大学教育改革[39],学校教师培养专业的传统分配也随之而变,文理中学音乐教师只在音乐学院培养,但是小学、主干中学和实科中学的音乐教师在高等师范学院或大学培养。相反,新的大学扩展了他们对音乐教师的培训计划,开始对中学音乐教师进行培养。在高等教育政策改革和转型过程中,高等学术院校与艺术院校代表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正确的”音乐教师培养机构的激烈争论。

德国音乐教育史:大学教育改革中音乐教师教育的探讨

学校教育改革也经历了教师教育的重大变革。战后仍然继续的教育学院(Pädagogischen Institute,PI)或专科学校(Pädagogischen Akademien,PA),在20世纪60年代中升级为“高等教育学院”(Pädagogischen Hochschulen,PH)和从20世纪70年代起作为“学术”高校——大学(Universitäten)得以建立,允许各个州在德国联邦共和国联邦体制的框架下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主要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黑森州建立了高等综合技术院校和改革大学,巴登—符腾堡州为小学、主干中学和实科学校教师培养开办了高等教育学院。在此期间,别处把教育学院,包括教育学高等专科学校(EWH)并入现有的大学或自成为大学。

随着大学教育改革[39],学校教师培养专业的传统分配也随之而变,文理中学音乐教师只在音乐学院培养,但是小学、主干中学和实科中学的音乐教师在高等师范学院或大学培养。其实,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也被个别音乐学院接管,这些学校在这期间也在法律上被认为等同于学术性高等院校。相反,新的大学(主要是由高等教育学院组成的)扩展了他们对音乐教师的培训计划,开始对中学音乐教师进行培养。

在高等教育政策改革和转型过程中,高等学术院校与艺术院校代表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正确的”音乐教师培养机构的激烈争论。逐渐达成的共识是,各机构(艺术学院、大学)提供不同的培训专长,在这里一个标准化模式不是人们乐意看到的。直到今天,一个拥有巨大差异、不统一、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师培养,呈现了一个学术性和艺术性共存的多棱面的专业模式。(www.xing528.com)

通过以科学定向为主的结构改革,音乐课从此以后也被列为文理中学高中阶段的“毕业考试科目”,将其作为享有同等权利的可选择的毕业考试科目。然而依旧保留了洪堡改革时期旧的、主专业和辅修专业相同的科目群,个别科目可代替的原则,即在语言文学领域可以用法语代替英语,在艺术领域中可用视觉艺术代替音乐等。学校科目中一个真正的测量方法,就如泰奥多·威廉在1982年写的关于《学校理论》[40]的附录中所建议的一样,它意味着艺术依赖对其的诠释和总结(音乐、文学、绘画、建筑学),但这却被错误地使用了。

考虑到对具有传统学科结构的结构化学校体系的基本保留,人们有权批判性地提问,是否真正地在联邦共和国中实施了教育改革。哈特穆特·冯·亨蒂希(Hartmut von Hentig)明确否认了这个问题[41],他确定社会结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存在重大变化。“学校的功能已经改变了,它已成为儿童逗留生活的地方。它必须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空间,让你体验到‘紧急情况’,而不是屈从于它。”[42]它已经变得更加开放,没有太多压抑,更充满生机,更光明和更人性化。但真正的教育改革,是一个日益繁荣的社会所想要的,并会一直执行下去的?关于结构计划的深远结构观点,其至少敢于起草一份教学计划,但在教育政策方面并没有在各州之间形成共识。“德国教育理事会”被解散。“他的改革计划并不具有教育的现实意义”[43],有贡献的改革应该讨论当今真正的教育改革,而不仅仅是学校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