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三大技巧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三大技巧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这既体现了中小学教育的进步,也揭示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处境表示关切,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孤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增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三大技巧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这既体现了中小学教育的进步,也揭示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当掌握哪些重要的技巧呢?

一、掌握倾听技巧

倾听是一门艺术,在心理辅导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倾听与我们日常的听有着本质上的或者说层次上的区别。一般意义上的听比较随意,可以一心二用,可以有所选择,可以随时中断。但是,倾听则不同,必须全神贯注,必须全程凝神静听,而且不宜随意中断。究其原因,在学生进行倾诉时,正是教师深刻了解学生、全面认识学生的最佳时机。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当然要适当予以回应,但关键还是要不加选择地听。这一步工作做好了,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其他措施才具有针对性。至于倾听的具体技巧,可以注意身心两个方面。

从身的角度看,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倾诉时,一定要高度专注,身体稍微前倾,眼光不能游离,给学生一种极为重视的感觉。在整个倾听过程中,如果学生开始就沉默,或者中途冷场,教师应当适时表达,避免尴尬。除此之外,只要学生处于说话状态,教师就要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话。教师不要有过多的肢体语言,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切忌双手抱胸或者跷二郎腿,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从心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必须听其言、观其行、思其心。所谓听其言,就是上面所强调的倾听。所谓观其行,这里主要是指注意观察学生的肢体动作,通过对这些非语言信息的判断、分析,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所谓思其心,则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这是学生一切言行的根源,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时候,学生有可能口是心非。这时候,教师关键是要把握其真正的想法,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掌握接纳技巧

大多数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感,至少会有一些顾虑。为此,教师要面带微笑,给予学生一种亲和的感觉。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自己不应当有什么顾虑。只有将自己的困难、烦恼真实地告知教师,才能得到教师实际、具体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当在谈话之初,就明确告诉学生:“尽管大胆地说,不要有什么顾虑。即使说错了话,老师也不会计较。至于关键的事情或信息,老师一定会为你保密。”(www.xing528.com)

只有教师接纳了学生,才能引发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在双方互相接纳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将自己的情况和盘托出,教师也才能了解到学生真正的烦恼。很多时候,一些教师与学生的谈话都浮于表面。教师说些永远正确却又大而无用的话,对学生的情况毫不了解。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说真话,因而也得不到教师的有力帮助。相反,在互相接纳的情况下,师生的谈话就非常具有实效性,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师对学生的接纳,首先表现在谈话之初。这是创造交流环境的重要条件。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谈话之中和谈话之后的接纳问题,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在实际交谈中,学生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会告诉教师一些具体的事情和具体的想法。如果教师对于这些信息表现出反感、鄙夷甚至恼怒的神情,学生就会后悔自己的口不择言,重新关上开启的心灵之门。至于谈话之后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公开等做法,更会伤害学生的心灵,进而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必须是真诚的,而不是事前一套、事后一套;教师对学生的接纳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而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所有言行的认可,也不意味着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观点。

三、掌握同感技巧

所谓同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同理心。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时,要放下自己所有的成见,不能先入为主地假设学生的言行类别。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处境表示关切,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孤岛。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了解学生出现相关言行的具体原因。也就是说,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教师切忌在谈话刚开始,就以自己的言行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言行。

对于学生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缺乏他人的理解而感到孤独,有话无处倾诉。这些学生与父母关系不太好,也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此,教师要认真倾听他们诉说,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心理治愈效果。但是,必须承认,还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这样。这些学生并不需要教师的同情,甚至也不需要安慰,因为他们的哭闹主要源于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教师就应当将谈话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对策上来。

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增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有些教师满足于学生对自己的依赖,甚至为此沾沾自喜。其实,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来看,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摆脱对他人(包括对父母、朋友,当然也包括对教师)的依赖,这样的学生才能逐步具备独立的人格。一些小学女教师感情比较丰富,一旦听到学生的悲惨倾诉,就很容易泪流满面。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实属失控行为。这类教师需要更加理智地对待学生,以此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