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发村芦笙乐舞:音乐教育的行思与文化叙事

海发村芦笙乐舞:音乐教育的行思与文化叙事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林乡海发村的芦笙乐舞即属于黔西北芦笙文化类型区。因此,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芦笙王”张文友精湛的芦笙技艺,强化本土文化意识,2008年,青林乡海发村全力打造了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芦笙技艺、展现苗族风采、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主旨的“青林苗族芦笙艺术节”,以此来传承和发展芦笙乐舞,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海发村芦笙乐舞:音乐教育的行思与文化叙事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边演奏边伴以下肢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乐舞形式,是苗族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苗族同胞文化传承、族群认同、社会融合、情感沟通的一种文化行为,在节庆、仪式中被广泛使用,与节庆仪式相辅共生。在节庆仪式中芦笙乐舞以其形象的动态充分展示仪式的内涵,而仪式又衬托民俗舞蹈的文化意蕴,进而展示该民族的历史演进、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产生活方式等。

芦笙乐舞按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以及礼仪性五种;按区域类型则可分为黔东南、黔中、黔西北三个文化区。青林乡海发村的芦笙乐舞即属于黔西北芦笙文化类型区。这一区域的芦笙形制较小,由五管组成,音列为“3 5 6 1 2 3”,声音效果较为丰富,悦耳的和音伴以传统的旋律,鸣响在山野林间,加之丰富而高超的舞蹈动作与技巧,闪转腾挪、音声迭起,营造了一种轻盈、激越的艺术图式,不断回响在苗岭之巅。鸭子步、旋转步、摇摆步以及以蹲、转等中下部动作为主的舞步与特定的音响融合在一起,使人瞬间进入到一种仪式的空灵与神秘当中。此刻,芦笙乐舞本身所呈现的娱乐性被不断削弱,仪式感被不断增强,进而通过仪式氛围的营造彰显人类自身与自然力量的私语。

作为文化传统内核的仪式,与乐舞充分融合后所产生的特殊功效使人们在关注艺术本身的审美时更看中其所达到的功利性需求。正如唐家路博士所言:“只有那些对民众的生存生活具有价值利益的自然生态事物和现象,才能在人们的信仰观念中占据一定位置。”[1]芦笙乐舞以其激烈的战斗气氛、浓郁的劳动气息、欢快的生活情趣、浓厚的民族感情以及肃穆的宗教色彩,特别是芦笙所暗含的“生生不息”之意,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构建的系列仪式文化事项,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较为贫乏的农业社会中成为苗族同胞价值追寻的文化依托,其所呈现的祭祀、求爱、生殖、生产等文化功能,在特定的场域中也就得以充分彰显,如图2。

图2 祭祀(李晓艳摄)(www.xing528.com)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本身是相对稳定的,它是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个体互动中不断发展变迁的”[2]。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生存空间和文化意识的改变促使乐舞文化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如果某种文化扩大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中,则如同生物进化的系统发生变化一样,文化通过适应变化而产生多样性,新的文化形态也就从旧的形态中脱颖而出”。[3]“青林苗族芦笙艺术节”就是在局内人的外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后,为了满足其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强化本土文化意识、弘扬芦笙文化艺术而被构建出来的“传统节日”。节庆作为地方文化的独特代表,“是社区身份向外界展示的窗口,尽管节庆是日常生活的短暂插曲,但是节庆体验可能长期影响人们对地方的骄傲感和归属感[4]。因此,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芦笙王”张文友精湛的芦笙技艺,强化本土文化意识,2008年,青林乡海发村全力打造了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芦笙技艺、展现苗族风采、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主旨的“青林苗族芦笙艺术节”,以此来传承和发展芦笙乐舞,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从2008年至今,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都会有周边县乡的苗族同胞自发赶来庆祝自己的节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宣传媒体等持续关注,使得大量游客参与其中,感受苗民风采,进而使原本由本民族自发传承地方文化的节庆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民族旅游中,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与游客的接触往往会唤起少数族群对于自身的认识,还会加强他们对于自身身份及自我表述的关注。”[5]艺术节为了赢得更大范围的认可,内容上除了传统的芦笙乐舞文化传承之外,还加入了芦笙表演、飞歌大赛、金花争霸、“芦笙恋”焰火篝火晚会、民族乐器演奏等节目,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体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使原本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传统节日变成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文化综合体,进而以一种可以与外界共通的文化语言实现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的范式转换,扩大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在这一过程中,仪式与艺术的胶着状态逐渐离析,前者的功能逐渐式微,后者的特质进一步彰显,出现了仪式本身的神圣性逐渐被民间艺术的审美性取代的趋势,进而由仪式而艺术直至成为区域的文化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