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育:行与思-音乐教育的行与思

音乐教育:行与思-音乐教育的行与思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歌乐文化的缺失会导致“人为信息系统”的局部失语。鸡场坪民族中学的教职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在“传承人—校队—班级—比赛”这一传承体系中,选取在民族歌乐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当地政府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施教主体,用其所长,制定每期的学习目标。

音乐教育:行与思-音乐教育的行与思

一所乡村中学如何会有如此眼光?

首先,就在于其认识到并践行了中学教育的本质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其中“有文化”的“文化”理应包括传统的优秀歌乐文化资源,而并非某一种单一的文化资源。因此,鸡场坪民族中学在建校之初就结合本校实际确定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追求一流,独具特色”的符合校情的办学目标。数十年如一日,不折不扣,扎实地朝着自己的办学目标前进。

其次,在于其看中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文化是人类社会为了支撑其运行与发展而建构起来的一套人为信息系统[1]。民族歌乐文化作为这一整套信息系统中的生命基因,潜藏着众多的民族文化信息。民间歌乐文化的缺失会导致“人为信息系统”的局部失语。正如我们在采访该校万文芳校长时他所说的那样:“在我们彝族历史上,很多历史典故、文化知识、生产技能、天文地理、宗教信仰等都是通过歌舞乐来传承的,歌舞乐这一文化载体的消亡,必然导致许多民族文化的消失。因此,就我们的办学来说,在完成国家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

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民间歌乐文化的价值之后,传承的活动就有了开展的可能。(www.xing528.com)

鸡场坪民族中学的教职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在“传承人—校队—班级—比赛”这一传承体系中,选取在民族歌乐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当地政府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施教主体,用其所长,制定每期的学习目标。挑选不同班级有一定艺术天赋且对民族歌乐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校队,利用课余时间或“第二课堂”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承。经过一定的时间,待校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民间歌舞基础之后,再到各班进行教习。在教习的过程中,这些小老师不但自己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带出了更多的小徒弟,传承人在这一过程中也起到了辅导、提高的作用,最终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在课间操和课余时间,这些班级就把从传承人和“小老师”那里学来的海马舞、跳菜舞、哒体舞、敬酒歌等内容进行巩固、提高。学期末,学校组织相应的班级比赛和校队表演赛,评出优秀的班级和“优秀小传承人”,这一环节不但激励了学生学习民间歌舞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教学评价的作用。

“艺术,尤其是老百姓的艺术,其价值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乡民艺术本来就离不开现场,其意义的生成和表达都离不开实际生活,如果让井塘村的妇女们到舞台上去表演仪式歌舞,那些本来在村落环境中由她们与观演者在文化互动中所生成的意义就无从产生,她们的情感也难以表达。试想,不烧黄表纸,没有了香烟袅袅所营造的神圣氛围,妇女们没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充分交流,她们的歌舞表演如何能够保持韵味?更重要的是,她们的观众就是家人、亲人和本村村民。也就是说,只有在村落场域中她们的表演才是有的放矢的。”[2]因此,民间歌乐的校园传承要想实现“移步不换形”的根性传承,传承人就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这一大环境的熔炉中进行实践。在“校园传承—民间传承—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乡—校园传承”这一传承体系中,该校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民间歌舞乐的这一“乡土性”特点,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民间歌乐带到更为广阔的民间生活中。在寒暑假、节假日,这些小传承人充分利用民间的广阔舞台,一展自己的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在学校学到的歌舞乐得到了乡土的哺育,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影响了四邻八乡的亲邻,扩大了民间乐舞的传承范围,丰富了本区域的民族文化活动内容。同时在当地的节庆活动中,他们也学到了新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实现了由校园传承到民间传承的有机过渡。

当民间歌乐文化在本地形成传承的热潮之后,自然会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以及伴随精神文化消费而来的物质文化消费。盘县属于工业能源型城市,各种厂矿较多,工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更需要一种精神慰藉,这种健康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消费方式对社区的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民间歌舞乐的自然传承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歌舞乐本身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密不可分。正如唐家路博士在论及民间艺术的自然生态观念时所提及的“只有那些对民众的生存生活具有价值利益的自然生态事物和现象,才能在人们的信仰观念中占据一定位置”[3]。当人们看到民族歌舞文化的传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改变的时候,一种自发的出于改变生活质量的本能需求也就被激起,出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的自然过渡。

由于鸡场坪乡的民族歌舞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鸡场坪乡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盘北彝族文化歌舞之乡”称号,这一大环境的营造,使民族歌乐文化的传承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使学校的传承活动有了更为广阔的价值依托。只有将这些民间歌乐“还原到原生态的民众生活和民俗活动情境中的时候才能体现其丰富多样、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受”[4]。学生们在学校学到的民族歌舞在经历了民众生活和民俗活动的哺育之后,才真正实现了一种“移步不换形”的活态传承。学生们回到学校,又可以进行下一期的歌乐传承活动,这时学生感受到的民族歌乐已不再是干瘪的一招一式,而是饱含了民族文化内涵的歌舞神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