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育的行与思-文化论

音乐教育的行与思-文化论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申著从云南的历史、地理、政治谈起,继而进入文化的主题。同时,在对云南民族歌乐舞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作者更是始终牢牢把握戏台空间与民间歌乐传承相互关系这根主线,用大量田野的案例求证了“空间问题其实就是文化问题”这一结论,具有深刻的思辨性。第三章为《遥远时空的寻觅》。作者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着重对云南戏台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论述。

音乐教育的行与思-文化论

在云南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的众多古戏台,它们不单是文化记忆和歌乐传承的物理空间,更与产生它的文化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观点就决定了项目的完成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古戏台背后的文化生成关系,才能推进选题设定的学术目标。而申著通过旁征博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古代云南文化变迁的图景,勾勒出古戏台在云南出现并传播这一文化轨迹,是云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交融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为《历史足迹——彩云南现见云南》,申著用诗一般的笔触描述了云南那一串多姿多彩而又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记忆。申著从云南的历史、地理政治谈起,继而进入文化的主题。就云南历史上发生的三大文化高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字里行间不时述及各历史时期产生的各式歌乐现象并进行点睛式的评鉴,通过以戏台为核心的历史线索的梳理,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又一幅鲜活的云南民族歌舞图式。

作者在论述古滇青铜文化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战国船纹铜鼓和立牛曲管铜葫芦笙,意在说明云南“本土性”音乐生活的源远流长;在论述南诏文化时,则着重论述了南诏国与周边文化圈交流的盛况,特别是对与戏台有关遗迹的考证。作者以实物、文献相结合,论述翔实可靠,意在说明:一种文化现象的生成,绝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由多种文化养育的结果。在论述元明清时期汉移民大批涌入云南带来大量汉文化并居住于特定的地理区位时,作者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得出古戏台的主要分布区位与汉文化迁徙和定居的路径基本吻合的结论,考证了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共存的许多历史事件。

纵观著述的谋篇布局,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云南民间音乐的论述中,既有对纵向历史回声的寻觅,更有对现实横向歌乐的探访,表现出作者对云南民族音乐当下生存境况的关注。同时,在对云南民族歌乐舞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作者更是始终牢牢把握戏台空间与民间歌乐传承相互关系这根主线,用大量田野的案例求证了“空间问题其实就是文化问题”这一结论,具有深刻的思辨性。这一观点的价值之于“非遗”保护实践中许多消解民俗、只求形式表达的歌舞展演的所谓“传承”,无疑具有强烈的启发性。

第三章为《遥远时空的寻觅》。作者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着重对云南戏台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论述。这种以民间广泛存在的具体文化物象为阐述对象的研究,决定了著述前期田野调查工作积累的重要性,也成为研究成果能够构成重大理论突破的焦点。古语云,做学问时应“无一字无出处”,用此一语来形容申著中折射出的云南古戏台蕴涵的众多文化信息,我想并不为过。(www.xing528.com)

在这一章里,作者对云南古戏台从建台动因、使用功能、生存现状等方面进行分类时,对每一类戏台都进行了饱含人文关怀的描述,并附有实地拍摄的大量照片与之相对应,这不只为读者展示了普通民众精神依托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在感受作者的娓娓描述时,那一幅幅带有些许历史沧桑感的图片,让我们漂浮的思绪被那远古戏台上飘来的乐音带入到了一种历史时空的文化隧道

作为读者,我在阅读申著时产生的“视觉通感”,主要源于作者大量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当下“物质发达,真趣消失”的浮躁社会里,学术的精神价值正遭遇消解,却有这样的团队面向乡村,关注主流之外陌生的文化生态,的确令人感动。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为了完成项目的考察,他们“历时三年,行程万余里,作为仪式的参与者,对云南的近百座古戏台进行了实地考察……积累了更多‘近经验’的体会。”正是这种亲力亲为,才为其后续研究学术思路的铺展提供了丰厚的情感基础和丰富的个案记录。

作为读者,我在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一定对民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一定对劳苦大众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关注,因为那才是一切文化的源头、是艺术的母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