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乐舞:宫廷祭祀的佾舞和民间舞蹈多样化

清代乐舞:宫廷祭祀的佾舞和民间舞蹈多样化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宫廷雅乐清代的宫廷祭祀乐舞是佾舞。清代推行理学和封建礼教,除了祭神的佾舞,前代的祭孔乐舞也得以传袭。清代汉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宗教祭祀性舞蹈两大类。总体来说,清代戏曲舞蹈的高度发展在中国舞蹈史上的意义重大。西周宫廷雅乐、汉代俗乐与唐代燕乐构成了中国古代乐舞史上的三座高峰;魏晋清商乐、宋元杂剧、明清戏曲舞蹈又为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清代乐舞:宫廷祭祀的佾舞和民间舞蹈多样化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的封建王朝。这一时期民族压迫和民族融合同步并行,这使得清代的宫廷舞蹈充满浓郁的满族色彩;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戏曲舞蹈逐渐走向成熟,地位更加突出。

宫廷雅乐

清代的宫廷祭祀乐舞是佾舞。佾舞在周代就已初具规模,到了清代,用于祭神的佾舞承袭旧制,有文舞、武舞之分,道具和前代基本保持一致。文舞中的《文德之舞》,在祭祀的中间和结束时表演;武舞中的《武功之舞》,在祭祀开始时表演。在清代,祭孔乐舞也是重要的祭祀乐舞。清代推行理学和封建礼教,除了祭神的佾舞,前代的祭孔乐舞也得以传袭。清代每年祭孔四次,国祭两次,分别在二月和八月;家祭两次,分别在五月和十一月。国祭一般在夜间子时开始,礼乐共有六章: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献、送神。舞用六佾,共三十六人,乐阵三面,沿袭至今。

民间舞蹈

清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整个社会保守、压抑,这对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民间舞蹈却得到了发展,高度的自娱性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清代汉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宗教祭祀性舞蹈两大类。汉族民间歌舞活动通常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连,其中最为热闹的要属春节和元宵节。在此期间,各地多举办大型的走会和灯会。走会是指在灯节或迎神赛会上以游行的方式进行综合性歌舞表演。清代走会场面庞大,节目花样繁多,有“秧歌”“竹马”“太平鼓”“龙灯”“打花棍”等表演形式。宗教祭祀性舞蹈也是清代民间舞蹈的重要内容,如具有驱鬼逐疫功能的“乡傩”。乡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戏曲艺术的影响,吸收民间传说、小说等内容,逐渐成熟完善起来,进一步走向娱人的世俗化和表演的戏剧化。(www.xing528.com)

戏曲舞蹈

清代的戏曲艺术尤为繁盛。作为独立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戏曲大量吸收了民间舞蹈的元素,其中许多地方戏剧目中的音乐及身段都直接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清代发展起来的京剧剧目中,有些剧目完全是从民间歌舞中移植过来的,如《小放牛》《打花鼓》等。以其他方式吸收民间歌舞的例子则更是举不胜举,如《秧歌》《花鼓灯》等。这些舞蹈都有十分丰富的动态,戏曲中的旦角通常用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心理。

舞蹈融入戏曲之中,并非意味着舞蹈的消失。舞蹈在戏曲中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首先,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通过发展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生活,因此进入戏曲中的舞蹈在功能上被大大强化和丰富了;其次,体现在戏曲舞蹈的程式化发展上,其手眼身法步都有一定的规律,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复杂的思想情感通过相应的舞蹈形式展现出来;再次,体现在戏曲舞蹈的舞台艺术化发展趋势上,这种艺术化趋势集中表现在辩证的舞台时空观的形成、戏曲舞蹈审美意识的提升以及戏曲舞蹈高度的技术化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清代戏曲舞蹈的高度发展在中国舞蹈史上的意义重大。因此,戏曲舞台艺术的不断成熟也孕育着舞蹈舞台艺术的成熟。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门种类繁多的形体艺术。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萌芽状态的原始舞蹈开始,中国舞蹈历经先秦、汉唐、宋元及明清几大时期,每一时期的舞蹈都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光彩。西周宫廷雅乐、汉代俗乐与唐代燕乐构成了中国古代乐舞史上的三座高峰;魏晋清商乐、宋元杂剧、明清戏曲舞蹈又为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这些舞蹈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古代舞蹈的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有了古代舞蹈发展的厚重历程,才使得后世舞蹈的发展有了可追寻的根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