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提高认识事物能力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具体地说,要有下列三个原则:1.人人参与这里指的“参与”,是指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这是相对于当“观众”式的参加活动来说的。活动时,由这些骨干学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从作文教学角度看,多数学生因为是“观众”,对活动难以产生感情,缺乏表达兴趣。

小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学生生话,重视活动设计

小学生的生活,有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有两种,一种是学生每天周而复始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及对自然界景物气象变化的认识。一种是学校教师组织的各类有目的的活动,这是有意组织的生活。是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提高认识事物能力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它包括以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弘扬民族文明风尚等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中小队活动;学习雷锋,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集体所做的好人好事活动;为丰富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和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活动;为培养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的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力所能及的农副、手工业实践劳动,等等。

应该根据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要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作文教学目的和各种训练的要求把各种活动,与作文教学的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中,寓知识于活动中,寓作文教学于认识事物的能力活动中。

按理,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对学生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积累多彩的作文材料有切实作用。但是,教学实践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参加了活动,仍然写不好作文;久而久之,学生对活动也持反感情绪,活动成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一个五年级学生放学回家对妈妈说:“明天,老师又要带我们去公园玩了。”妈妈听他口气不对头,就说:“去公园玩还不好吗?”孩子说:“玩了要写作文,我情愿不去玩。”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提出:“搞次活动写篇作文”这个方法是否可取,应该说,班级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深化认识,激发情感。搞了活动写作文,合情合理。问题是如何组织和指导开展活动。要是去游公园前,教师只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带上笔记本圆珠笔,记上所见所闻,回来要写作文的。”那么,学生视活动为上课,当然他们会把活动当成负担了。在这种思想情绪支配下的任何活动,回过头来写作文,自然不可能是理想的。学生写好作文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对所写的对象(或事或人或物要有情感(由“物”到“意”到“情”),情感越真切越丰富,越有兴趣表达;另一个是对所写对象要有具体的描述,情节越丰富,写起来越顺手。

这两个基本条件,实质上是遵循了作文教学的认识规律。我们要以这两个基本条件来组织设计活动、指导活动,就能使活动的教育因素与作文的教学因素统一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激发了他们写作兴趣。这是活动与作文的指导艺术问题。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数是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因而研究这个问题,也是研究小学作文教学与班队工作如何和谐统一的问题。这是颇有意义的。

怎样的活动,才能把活动的教育因素与作文的教学因素统一起来,使作文教学与班队工作和谐统一呢?最主要的是设计活动要具有作文教学意识,要精心设计每次活动,要在设计思路上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力求做到联系学生的环境实际和生活实际,注意活动的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既有一定的教育因素,又有浓厚的情趣,使学生经历过后能久久难忘。不少学生对小学时代的少先队活动,到大学时还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这样的活动,你不叫他写,他也会主动写入作文。因而要在活动设计时,应从作文训练角度为作文考虑。具体地说,要有下列三个原则:

1.人人参与

这里指的“参与”,是指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准备和活动的参与),这是相对于当“观众”式的参加活动来说的。

当前不少教师设计与组织班队活动,缺乏作文教学意识,只依靠班上少数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骨干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完成活动的过程。活动时,由这些骨干学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这类活动,搞一两次还能吸引学生,经常搞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从少先队活动角度来看,也不符合自主自动的原则。从作文教学角度看,多数学生因为是“观众”,对活动难以产生感情,缺乏表达兴趣。就是那些“演员”学生,往往也因频繁的“排练”而产生厌烦心理,也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写作文。同时,多数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录活动过程,没有精彩的情节可写。教师在组织指导这些活动时,花的时间很多且很辛苦,但却不是良好的辅导员工作方法;指导学生作文,又激不起学生写作文的欲望,学生望纸兴叹,无从下笔,对“搞次活动写篇作文”的做法产生厌倦心理。

重视了人人参与的原则,每个学生在活动准备与进行过程中,有自己参与的情节,有活动中的感受。这些,正是活动后作文的内容。正因为人人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了乐趣(成功的愉悦和受挫的沮丧),又有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节,就会有表达的欲望。所谓“不吐不快”,就是这种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语文教学一旦结合小队活动,并结合教材上基础训练的作文练习内容进行活动设计,就会非常活泼。这类主题活动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只求学生都去参与,去回忆,去调查、访问、收集、观察。然后,在主题活动中交流、比赛、参讲,可引导学生相互充实、扩展。活动不要太拘于形式,与上课有区别,力求生动活泼、情绪热烈,以激发学生活动与作文的兴趣。

另外,根据作文教学需要,设计一些中、小队活动,来丰富班队活动内容,活跃学生生活。这些活动饶有趣味,学生乐于参与,以此来作为作文训练题材,更易激起学生作文兴趣。

2.内容与形式新奇

少年儿童最大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设计组织的活动,只要在内容上或形式上稍有点新意,就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得感受。上海市在风景秀丽、地势起伏、树林茂密的浏河岛上,建立了一个少年儿童浏河营地,以供全市少年儿童进行野外活动。凡去营地活动的少年儿童,都能写出很多生动的作文。这是因为这个野外活动营地,既富有野趣,又有惊险新奇的“抢渡”“索道过河”“荡索过河”“走铁索桥”“夜间军事游戏”“野炊”等十多项野外活动,而且大家食宿在一起,过自我管理的集体生活。这一切,对现今的少年儿童,尤其是久居城市的小学生来说是新奇无比的。在活动中,乐趣足,感受深,加上这些活动都是带有竞技性的军事游戏,新奇刺激,给学生的作文表达创造了条件。紧紧抓住儿童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在活动内容或形式上都追求新奇的效果,不仅吸引学生,而且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更加新颖有趣。

3.积极创造情节

有的活动过程较简单,学生的感受雷同,缺乏个性。这样的活动,写出来的作文既呆板,又千篇一律。教师在设计与组织这类活动时,要为学生创造情节,并为各个小队(小组)设计不同的个性情节,从而使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例如搞野炊活动,一般都是写野炊前准备,野炊经过(挖灶、备饭菜、烧饭菜),野炊结束。要是统一活动,必然写出内容雷同的作文。

教师在野炊活动中,根据各小队实际,为他们设计一些情节,如挖灶、点火、切菜竞赛;以鲜果汁代酒为某个同学祝贺生日,说一句祝贺语或演个小节目;为某两个同学重新和好祝贺;为某个同学某方面的进步祝贺;为某小队所烧炒的菜题上贴切的名字,并以此展开想象,说古道今;或通过野炊所烧的饭菜搞尊师、敬老、爱幼活动;向烧出美味佳肴的老师或同学学艺等。野炊活动时,全班各个小队情节各有不同。

这样,既增加了活动的情趣性,又丰富了活动情节。各小队的活动又有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在小队情节个性中又各有不同的细节表现。活动后,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有具体情节可写。一次野炊活动,反映在学生作文本上,就显得丰富多彩了。就是游览公园,也可指导写出有个性内容的游记。教师在组织学生游览公园或某个风景区前,应事先了解这公园或风景区内各区域的景色特点。然后分成小队(组),要求学生进入公园或风景区后,各小队(组)重点观察一个区域的景色特点。教师可提示各景点的观察要点。

学生进入公园后的一二十分钟,像刚响上课铃声,学生等候教师进教室上课,进入准备状态一样,思维处于最活跃阶段,记忆力最强。这时候的有意观察,不必记在本子上,回忆起来也会历历在目。正如上课开始,需安排20分钟左右“新授”,一个道理,因为这时候学生思维最活跃,最易接受知识。重点景点观察好后,他们就各自选择,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样组织的游公园活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因此活动后写起作文来,详写重点景点区的所见所感,略写其余区域,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其中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自会写出几个区域的景色特点,不必担心这样指导会限制他们。这样的指导方法,能防止学生捧了笔记本到处抄资料,结果记了很多连老师也难理解的古词句,却没有游览后欢愉的感受,当然写不好作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遵循这三个指导和组织活动的原则,学生开展活动时觉得轻松愉快,活动后感到有内容可写,久而久之,孩子们欢迎搞活动,乐意写作文。

(二)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除了丰富学生的活动,扩大学生生活面,开阔视野,增加感受,积累作文材料以外,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目的。(www.xing528.com)

1.善于发现,精于点拨

(1)注意学生的闲聊

学生在没有教师在场的课余时间内的闲聊,相互间毫无顾忌地说笑,经常会发现他们日常生活中最敏感、最有兴趣的事情。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这类谈话中,发现他们生活的亮点,精于点拨、指导。

(2)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

了解学生生活的另一方法,是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每隔一天,写下两天生活中感触较深的所见所闻所想。日记不求长,允许三言两语;可以不拘形式,不讲技巧。教师批阅时,不做批改,只是从这些简短的信息中,寻找有新意处。然后,指导学生将这新意,加以扩展、完善,写成具有特色的作文。组织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以了解学生生活的亮点,从而抓住它,给学生点拨、启发,深化认识,转化成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材料,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获取富有个性特色作文材料的一个好办法。

(3)设计课堂对话评析

对话评析,是教师在课堂上与那些优秀习作的小作者进行对话。学生在教师发现亮点的基础上,经指导写出的作文,都有较深刻的体会。通过这些小作者现身说法谈自己如何发现新意、深化认识的过程和体会,让全班同学从中获得启发,不仅个人能力有提高,而且全班学生的能力也有提高,这也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一个方法。

通过对话评析,学生就非常具体地、亲切地感受到怎样来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提高了认识和提炼生活的能力。

2.定向观察,有意训练

小学生观察事物,最大的缺点是观察不细致,主要原因:一是观察目的不明确;二是方法不合理。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是重要一环,所以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教会观察方法,不是靠概念的说教,理论上的认识也是需要的。如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顺序,由外到内,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等。但要知道观察不是观看,必须发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作用,必须多动脑筋,边观察边思考,还必须专注等。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教师要选择一些项目与学生一起观察,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在观察花草时,教师按要点具体指导学生观察方法。观察集市贸易市场时,教师也应事先去观察,抓住一两个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观察人物时,教师也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从人物外貌、语言、举止行动及神态上去观察,判断人物的内心活动。一句话,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领悟,并引导学生从作文训练中反复去实践,去体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有意识的观察训练,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训练。有意观察训练有即时和长期两种。即时观察,即要写什么事物就引导学生去观察这种事物;长期观察训练是一种定向观察训练,教师可在开学初要求学生选定一项常接触的事物为定向观察目标,或人物,或动物,或植物,或景物。坚持观察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每天定点或不定点观察几分钟,记下各次观察时新的发现。

这样的训练,可以增加学生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获取富有特点的典型材料。学生从半个学期的长期定向观察中筛选的材料,就可能写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作文。原因十分简单,因为他花了这么长时间有意地观察,才能了解到人们一般不易发现的事物特点。其材料必然有特点,富有可读性试举三例,分别说明如何定向观察植物、动物、人物,以显示这种引导法对提高小学生作文认识事物能力的作用。

这种长期定向观察训练,对积累个性材料、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很有意义。教师要经常鼓励、督促和指导学生坚持。开始时,学生会感到无内容可记,或开头记了些一般的发现就满足了,结果没有新意。这种训练,学生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了习惯,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事物新的情况和变化,从而深切认识其本质,这是一种难得的、可贵的能力。

3.持续实践,积累感受

所谓持续实践,即连续进行某项劳动,这与长期的定向观察是同一个道理,是认识事物、积累作文材料的一种方法。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坚持从事某项力所能及的实践劳动或公益劳动,或农业、饲养、手工工艺劳动。这种训练,以学生为主体,也可以数人一组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善于运用班队工作优势对学生坚持要求,督促、鼓励他们。对不能坚持、缺乏意志的学生,争取家长配合,组织小队队员予以帮助。从作文教学中认识事物、获取材料的角度看,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体验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的喜悦,受到他人赞扬的欢快,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教会学生善于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这种训练下产生的作文,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具有个性特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

4.提供情景,深化认识

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往往缺乏认识。教师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熟悉的,但认识还不够深的素材综合整理,为学生提供若干情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对有关情景的认识,以选取其中之一,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求得“作文内容来自生活,而表达高于生活”。这种教学手段与一般的扩写训练所提供的写作情景不同。扩写训练形式,所提供的情景只是一个。学生应按此去构思全文,这情景可能是学生生活中发生过的,也可能是未发生过的,全凭学生根据生活现实,合理地想象去构思情节。教师提供情景有两个方法:一个是靠平时的了解和积累,语文教师多数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有较多的了解;另一个是举行有关的主题会活动,让学生交流,从而加以整理分析。

5.顺应心理,激励想象

在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获得具体形象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激励他们展开想象,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发展思维、获得更多作文材料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想象,是儿童利用已知知识所形成的表象,创造出新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作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智力活动,缺乏想象力的作文,必然文思凝滞,语言贫乏;想象力强的学生,其作文必定生动活泼,文笔洒脱。

少年儿童正处于智力蓬勃发展阶段,他们富有幻想。顺应和开发儿童这种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激励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就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他们作文的综合能力。儿童的想象,一般都是意愿性想象。这种想象必须要有生活和情感的基础。所以,在设计、引导儿童展开想象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基础:想象的内容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践和知识基础;引导想象的形式要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兴趣。这样的想象才会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感情丰富。

6.鼓励博览,诱导触发

重视学生从间接生活中获得触发,从而引发联想,扩展作文材料的范围,这也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收听广播,观看电视;鼓励学生多借阅图书或组织班级图书角,向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读物;提倡和发动学生订阅报纸杂志,引导学生及时获取知识信息。教师要运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听、看、读、写,如举办知识信息汇编、电视观感、三言两语等小报活动。以小队为单位,集中一周之内从报刊上获得的知识信息,看电视的感受,汇编成小队报,在班里交流,以此来强化知识信息的作用。实践证明,间接渠道对扩展学生生活面、知识面作用很大,学生从而获取触发,提高了对事物认识的能力,获取了作文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