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和自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和自律能力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不会简单的因为他人的不良评价,就丧失信心而停止行动。他们也建立了内心的自我约束机制,审时度势,做出适应环境的行为,促进社会与自我协调统一。最终,孩子才能从他律逐渐走向自律。一方面引导孩子的内心向着自信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则从培养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角度入手,赋予孩子形成自律的能力与品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和自律能力

本章我们谈谈培养孩子意志品质的问题。随着升入小学,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意志品质的要求逐渐升级。他们希望孩子个个都成为热爱学习、自信阳光、自觉自律、勤奋认真的好学生。带着这样的期待,老师和家长用审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甚至不允许他们出现一点瑕疵。不断被教育的孩子们,在偌大的压力下经历着学习生活,每天都在努力,却仿佛距离成人的要求越来越远。到底如何引导孩子们向着期待的方向成长呢?如何能真正培养他们自信自律的意志品质呢?我们还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去探索。

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创建者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是自卑的。因为自卑,他们感到渺小,谦虚谨慎;因为自卑,他们要学习本领,适应环境;因为自卑,他们要与同伴合作,共同进步。正是这小小的自卑,推动着个体从自我走向社会的发展;也正是这小小的自卑,让一个人拥有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从字面意义看,自卑是自信的对立面,但在心理层面,它又是自信的动力和基础。一个敢于承认自卑又不断超越自卑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

孩子是弱小的,他们的内心本就充满着自卑。他们渴望来自成人世界心与心的连接和鼓励,并且获得强大的能力感,进而冲破束缚,勇敢的追求精彩的人生。这样,那个期待中的自信的孩子就诞生了。反之,不自信的孩子则因为自卑心理,过度受到压制,要么懦弱退缩,要么刻意追求完美。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健康的自卑情结或者错误优越感带来的过度补偿行为。

因此,自信不在于表现得昂首挺胸,也不一定必须在人前展示,它是一种内心的力量,是对自己不完美的接纳和不断学习与试错的勇气。自信的品质是健康人格的一部分,需要家长从“心”开始。

说完自信,我们再说说自律。“自律”与“他律”是相对的,区别在于作用于人的驱力不同。“他律”的驱力来自外部,主要依靠他人的评价、现实的结果等驱使,一旦这些力量消失,个体就失去了行为的动力,做什么都感受不到意义和价值;“自律”的驱力则来自内部,通常不受外界环境和因素的干扰。个体不会简单的因为他人的不良评价,就丧失信心而停止行动。因此,自律的人内心是自信的,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任何事情中都能找到意义感。他们也建立了内心的自我约束机制,审时度势,做出适应环境的行为,促进社会与自我协调统一。(www.xing528.com)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的意志品质呢?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看,越小的孩子越不具有自律的能力。他们从两三岁开始学习遵守家庭、幼儿园的规则,通常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他律”来约束。但持续严格的“他律”却不能保证孩子未来发展出“自律”;反之,如果“他律”的力量过大,家长老师设定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强迫孩子遵守,又忽视他们的自主性,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形成对立情绪,对规则产生逆反心理

自律的形成,除了要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孩子评估、实践、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和方法,才拥有了自律的资本。就好比上战场的新兵,要想未来自己杀敌,就必须获得精锐的武器和作战的头脑。这需要老兵带领着不断练习,并从实战中总结经验。直到有一天,新兵可以脱离老兵独立作战了,训练才算成功。如果新兵从来不被训练,战斗时一直依靠老兵手把手地指教,不仅会失去自主战斗的动力,也根本无法习得独立作战的能力。一旦老兵不在身边,他就无法继续战斗了。

因此,孩子成长的路上离不开他律,但他律的意义在于训练过程而非只在于结果。在“他律”的过程中,老师、家长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自己选择和反思学习的机会,在经历中总结,在错误中反思。也许,很多事情都完成得不够完美,但孩子获得的经验却是通往自律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特别在失败的时候,家长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可和鼓励。最终,孩子才能从他律逐渐走向自律。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5个常见的家庭问题,尝试分析孩子不自信和不自律可能的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帮家长学习到具体有效的方法应对。一方面引导孩子的内心向着自信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则从培养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角度入手,赋予孩子形成自律的能力与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