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与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

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与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质分组、留级、跳级、特长和课外兴趣小组属于适应智力差异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度、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这一系列的措施,在做法上显然与设计教学法迥异,但在实质上二者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式班级授课制都是一种突破和否定。道尔顿制对改变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缺陷,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对改变机械、被动地学和呆板、划一地教有积极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与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

(一)分组教学制

1.定义

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习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2)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分组教学的另一种分类

按照分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异质分组指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例如,在进行接力跑游戏前,教师把跑得较快和跑得较慢的学生合理地分配在各个小组里,此时形成的小组就是典型的异质分组。又如,在练习某一运动项目时,每个小组中男女生的比例相当,然后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的小组也是异质分组。异质分组不属于适应智力差异的教育组织形式。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水平大致相同,是为适应不同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同质分组、留级、跳级、特长和课外兴趣小组属于适应智力差异的教育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

2.评价

(1)优点:能较好地照顾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2)不足之处:第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不一定科学,却要按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第二,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被分到所谓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被分到所谓慢班或普通班的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第三,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第四,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为了确保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能受到恰当的教育,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

(二)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基尔帕特里克)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从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出发,并在其“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和附随学习的理论所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被动的学习以及孤立的分科教学体制等缺陷。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度、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主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同的流派,在此主要讨论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年,克伯屈发表了题为《设计教学法》的论文,系统地归纳和阐述了设计教学法的理论,赢得了国内外很大声誉,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着重突出学生通过主动操作,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同时,通过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相关性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www.xing528.com)

(三)道尔顿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它们的特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这一制度的主要措施是:

1.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作业室按学科分设,室内陈列各科的参考书、图表及实验仪器等,供学生学习使用;

2.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讲授,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教师辅导学生按“公约”个别自学。把各科教学内容制成分学期、分月、分周的作业大纲,规定每学期、每月、每周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及其进度,由学生根据各科作业大纲自行学习,自行记载成绩表,教师在作业室担任指导者;

3.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具有一定的弹性自由度。这一系列的措施,在做法上显然与设计教学法迥异,但在实质上二者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式班级授课制都是一种突破和否定。道尔顿制对改变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缺陷,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对改变机械、被动地学和呆板、划一地教有积极作用。

(四)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是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即将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则是由学生独立作业,其中部分作业是教师指定的,部分作业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特朗普制既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五)贝尔—兰卡斯特

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并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只给工人以最初级的教育,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六)文纳特卡制

这是美国人华虚朋于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文纳特卡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指导思想和道尔顿制大致相同,做法则完全不一样。它把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学习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