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道德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同时,思想道德又对心理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范畴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新发展。“能为人们的幸福作贡献”则是道德健康的较高层次。尽管几位心理学大师对道德健康的内涵的界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但就心理健康与伦理道德不可分割这一点而言,几位心理学大师取得了惊人的共识。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网络道德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我们试图作以下分析。

(一)从思想道德与心理的关系看

思想,亦称“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观念是人脑思想活动的产物或成果,是人们认识的理性阶段,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科技宗教艺术等方面。道德是一种观念,相对于其他思想观念来说,道德观念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以及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强调自觉履行,这是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明显区别。道德观念反映在个体身上,是指道德品质,也称为品德。思想道德和心理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两者的内涵不同。思想道德属于理性认识,而心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还包括情绪、意志等过程。其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思想道德主要以“观念”形式表现,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心理的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兴趣、性格等,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精神状况,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思想道德和心理都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因此,二者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首先,从思想道德的形成来看,心理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思想道德又是心理发展的升华。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首先获得的是感觉,通过经验积累发展为知觉。感知信息在人头脑中形成印象,保存下来并能在必要时复现出来即是记忆。这些都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感性的认识,还未上升到人的思想。待这些心理材料不断得到丰富、完善,达到一定程度,便进行心理思维的加工,其结果形成人们的思想道德,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这一从感觉到思想道德的转化过程中,还必须有人的感情渗透和意识的参与,否则也无法完成这一转化。可见,心理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也不可能产生思想;思想道德是心理的升华,没有这个升华,心理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从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是思想道德稳定的基础,思想道德又是心理发展调节的中枢。合理的认识结构、良好的情感体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心理因素都是养育正确思想道德的沃土。相反,如果认知是扭曲的、意识薄弱、人格平庸,那么所形成的思想就会随波逐流,理想、信念就会摇摆不定,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厦就要趋于崩溃。同时,思想道德又对心理有支配和调节作用。思想道德必须也一定能够控制认知的活动;驾驭情感的起伏变化程度与方向;调整动机目标的确定和意志的指向。所以,思想道德对于心理来说有着调节中枢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心理脱离了正确思想道德的支配,那就会失去方向而误入歧途。

再次,从心理、思想道德、行动三者的关系来看,思想道德是行动的指导,心理是思想道德转化为行动的桥梁。思想道德离不开心理因素的支持,心理活动也离不开思想道德的主导,在正确思想道德支配下的心理活动,才具有方向性、自觉性和有效性。

(二)从健康的新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看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范畴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新发展。一般认为,道德健康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能为人们的幸福作贡献。”“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我们划出了道德健康的底线——利己不损人。“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是个体道德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主要体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内容。“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主要是从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两个方面来界定个体道德健康的。“能为人们的幸福作贡献”则是道德健康的较高层次。(www.xing528.com)

无论是奥尔波特“成熟的人”的心理健康标准、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心理健康标准,还是罗杰斯“功能充分发挥的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弗洛姆的“创发性的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人首先是一个具有一定伦理道德的人。尽管几位心理学大师对道德健康的内涵的界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但就心理健康与伦理道德不可分割这一点而言,几位心理学大师取得了惊人的共识。

(三)从世界心理健康研究取向和心理疾病发生的道德因素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主要趋势》一书中的概括,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即已经以“生理—心理—社会”为取向。1961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在修改后的新纲领中提出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任务为:“在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最为广泛的方面,使居民的心理健康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这种“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确立,说明心理健康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具体来说,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素质、体质状况、神经类型、生理变化和免疫特征等;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特征、行为习惯、个体生活经验、价值观和信念等;社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教育等。显然,上述心理因素中所包含的认知、人格特征、价值观和信念等与个人的道德有密切的关系,而价值观和信念本身就是个人道德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个人道德是不能分开的。

弗罗姆在探讨人的心理健康时从未将其与伦理道德相分离。在《自为的人》一书中,弗罗姆写道:“心理健康和神经病的问题与伦理学问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每一种神经病都代表着一个道德问题。未能实现整个人格的成熟和完整是人道主义伦理学意义上的缺乏道德。更具体地说,许多神经病是道德问题的表现,神经病症状是未能解决道德冲突的结果。”罗洛·梅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创立者,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考察与分析,认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罗洛·梅把焦虑看作“由于个体的人格及存在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忧虑”,他之后又在《人寻求自我》一书中进一步将焦虑定义为“人类对威胁其存在或威胁使他与其存在相认同的某种价值的基本反应”。在罗洛·梅看来,现代人正是由于丧失了价值观与道德感才患上焦虑性神经症的。

(四)从大学生网络心理现状看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很多网络心理问题都与网络道德心理不良有关,我们将在下节中具体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