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其作用也不是注定不能改变的。例如,胆汁质的大学生容易发生冲动性、激惹性方面的心理障碍,而抑郁质的大学生则容易发生孤独、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相对而言,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概率更低。消极情绪长期郁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等,都与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

1.生理因素

(1)遗传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遗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先天生理素质。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心理异常的学生中,家族中存在癔症、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病史情况的比例明显更大。国内的资料表明,诸如重性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遗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其作用也不是注定不能改变的。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关键还看后天环境的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止和纠正。

(2)脑损伤或躯体疾病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物质、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生理疾病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是可变的,随着疾病的消除或加重,心理症状会随之消失或加剧。

(3)神经活动类型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基本特征的不同组合构成四大神经类型: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弱型。四种神经类型又对应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虽然气质类型并不会直接导致心理障碍,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患某种心理疾病的概率不同。例如,胆汁质的大学生容易发生冲动性、激惹性方面的心理障碍,而抑郁质的大学生则容易发生孤独、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4)性别和年龄

男性和女性由于在生理结构和社会角色上的不同,他们在心理能力上也表现出多样的两性差异,女性知觉速度快,更敏感,情绪活动的稳定性相对男性更低,她们患功能性精神病、神经质、异常心理、心身失调症、暂时性精神失调、焦虑症、抑郁症的概率,甚至自杀的概率等,都明显高于男性。(www.xing528.com)

在年龄方面,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存在差异,大一新生面临适应问题,更容易出现适应心理障碍,而大四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更容易产生迷茫和无助感。相对而言,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概率更低。

2.心理因素

一个乐观外向的大学生在遇到学业挫折时,他可能会经历短暂的情绪低点,随后积极分析受挫原因,努力去改变现状。而一个悲观消极的大学生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事件可能会促发他本就消极的自我概念,导致他一蹶不振,情绪长期低迷,最终出现心理问题。可见,个体自身的心理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1)认知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决定人的态度和情绪感受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对事件的认知。不同的家庭出身,所受的学校教育与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待同一事物时,根据自己惯有的认知模式,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和归因方式,进而产生不一样的情绪体验,引发个体与之对应的特有的应对方式。久而久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比较固定的认知图式,在应对外部事件时该图式自动发生作用,如果这些认知图式里存在非理性的认知方式,那么个体在应对外部事件时就会不自觉地体验到不合理的负面情绪。消极情绪长期郁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2)性格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而性格特征又有优劣之分,良好的性格特征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等,都与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研究还表明,依赖性强、循规蹈矩、保守退缩、急躁、骄傲、嫉妒、内向、孤僻、压抑、多疑、固执、偏激等性格特征对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反之,外向、豁达、谦虚、情绪稳定等个性特征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3)心理冲突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期,在这一过程中,整合心理发展中的各种冲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开放性与闭锁性的矛盾、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他们经常处在情感波涛中。长期的内心矛盾或者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心理与生理上的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