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礼教:『生活儒学』研究成果

新礼教:『生活儒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生活本身是爱,故新的礼教规范必须以仁爱为正当性基础才能与人的存在相一致,才不致于以生活之外的概念构想作为生活意义的根源来切割生活。新礼教的制作必须满足这两种情感的要求。旧礼教主导的婚姻制度就是一个显例。所以旧礼教是一种既没能自利,也没能利人,仅有利于宗族、家族的一种伦理规范。因此,新礼教必须在差等之爱和一体之仁之间,在自爱与爱人、自利与利人之间实现平等,使其两不妨碍。

新礼教:『生活儒学』研究成果

由于生活本身是爱,故新的礼教规范必须以仁爱为正当性基础才能与人的存在相一致,才不致于以生活之外的概念构想作为生活意义的根源来切割生活。

根据情义伦理立场,正当的情感有两个面向:差等之爱和一体之仁。差等之爱意味着私人领域,凸显着个体权利维度;一体之仁实指公共领域,凸显公共利益维度。新礼教的制作必须满足这两种情感的要求。不管差等之爱还是一体之仁,作为爱,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爱则利之”。因此,新礼教必须既能满足自利的要求,也能实现利他空间。不能让自利妨碍利他,也不能让利他消除自利。黄玉顺说:“在私的领域,即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时候,这种差等之爱就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孔子绝不会把这种差等之爱运用于公的领域,即决不会因此侵犯他人的权利;相反,在公共领域,包括在建构制度规范时,孔子恰恰要求克服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38]

就旧礼教而言,对差等之爱(即个体权利)的克制是十分明显的。典型者如在聚族而居,大家族里不许个人储蓄私财和包办婚姻。《朱子家礼》说:“凡为子为父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39]更有家礼规定:“子孙倘有私置田业,私积货泉,事迹显然彰著,众得言之家长,家长率众告于祠堂,击鼓声罪而榜之壁,更邀其所与亲朋告与之,所私便即拘纳公堂,有不服者,告官以不孝论。”[40]不仅个体没有财产权,连个体的人身权都是缺乏的。旧礼教主导的婚姻制度就是一个显例。男女婚姻并不是出于当事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出于双方家族利益的考虑。《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白虎通·嫁娶》说:“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41]元代及其以后进一步细化为“嫁女皆由祖父母、父母。父亡随母婚嫁。又嫁女弃妻皆由所由,若不由所由,皆不成婚”[42]。(www.xing528.com)

但是旧礼教对差等之爱的压制,并没有带来一体之仁的单向发展,更多的是以宗族、家族为差等之爱的单位进行利益争斗。这一方面压制了个体的自爱、自利;另一方面却没有很好地在公共领域建立起体现一体之仁的礼教规范。以致论者多有感慨中国人呈一盘散沙状,但在这种感慨中却并不见散沙状的个人。所以旧礼教是一种既没能自利,也没能利人,仅有利于宗族、家族的一种伦理规范。因此,新礼教必须在差等之爱和一体之仁之间,在自爱与爱人、自利与利人之间实现平等,使其两不妨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