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合与互动:VR电影沉浸阈的层次及现状

融合与互动:VR电影沉浸阈的层次及现状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VR电影的沉浸阈,是VR技术创造的无形审美空间拟真、维度的程度和层次。传播学表明,VR电影的沉浸阈值有高低之分、层次之别。(二)VR电影的沉浸阈层次VR电影沉浸阈的高低取决于VR电影空间环境优劣、内容精彩程度、画面拟真级别、交互手段强弱。从创作角度入手,结合对审美接受的考量,VR电影审美空间沉浸阈层次的呈现与多种因素有关(见表1)。

融合与互动:VR电影沉浸阈的层次及现状

VR电影的沉浸阈,是VR技术创造的无形审美空间拟真、维度的程度和层次。阈,意即范围、程度。传播学表明,VR电影的沉浸阈值有高低之分、层次之别。

(一)基于交互级别的沉浸模型

广义上而言,所有艺术与受众之间都存在“交互”,而VR电影中的交互更加具象化,包括人机交互与人影交互两个层面。玛格丽特·莫尔斯(Margaret Morse)认为“传统的虚拟现实环境包含虚拟世界中的视角领域”,即在虚拟世界中空间本身就是交互的、有生气的。[5]约斯·德·穆尔认为,VR体验最具创新意义之处是“让用户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interact)”。[6]交互性(Interaction)是VR技术的第二大特性,也是决定VR电影沉浸阈的最主要因素。VR电影的交互主要体现在观众将变被动为主动,由旁观者变成当局者,参与剧情、扮演角色,能在电影空间中自由穿行,或与剧中角色互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故事走向。

图2 观影者沉浸的正常心理

目前关于人机交互方式尚无统一的分类,按照技术的发展,方今普遍处于“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交互阶段”,人机交互工具包括键盘、鼠标、话筒、手柄等,在此称其为“显交互”;下一阶段则为“基于多模态技术集成的自然交互阶段”,主要交互工具如接触反馈设备、神经/肌肉交互设备、意念控制设备等,体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自然交互,[7]在此称其为“隐交互”,是未来的人机交互趋势。根据人机交互方式及所占比重,将VR电影的虚拟空间模型分为三种:网状、絮状、氧状。

图3 VR电影虚拟空间模型

在网状空间中,用户只能观看VR影像,人影之间的交互仅仅为观众对于画面的单向凝视,或在电影空间中自由走动。现阶段多数观赏类VR电影都属于网状空间,如《赫尔维西亚之夜》《山村里的幼儿园》《游牧民族》等。

在絮状空间中,用户既能观看影像,又能操控影像。人沉浸在虚拟空间中,但尚处在可视化界面的显交互,交互点如同絮状物漂浮在空间中,观众与影片之间还有明显边界的干扰。如《深海》《永生花之舞》《灵魂寄生》等VR电影都设置了显交互点供观众互动体验。

在氧状空间中,人机交互界面被彻底隐藏,控制变得自然。观众在VR电影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能够通过语音、表情甚至意念在“不知不觉”中操控影片。目前还没有严格属于此类的VR作品,但随着交互技术的升级,“氧状”会是未来VR电影虚拟空间的趋势。

(二)VR电影的沉浸阈层次

VR电影沉浸阈的高低取决于VR电影空间环境优劣、内容精彩程度、画面拟真级别、交互手段强弱。沉浸阈值决定观者沉浸感的深浅。(www.xing528.com)

VR的沉浸、交互特性为VR电影建构了全新的审美空间。交互使得观众得以身心同时浸入VR电影的疆域中,在艺术与现实之间交织穿梭,兼具产生受众身份主动或被动游弋的潜在可能。VR电影审美空间旨趣的建构与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的游牧美学思想具有些许共通之处。德勒兹提出的条纹空间、光滑空间,模糊地观照了VR电影的本体疆域、审美体验。[8]不仅如此,VR电影彻底打破人影之间“第四面墙”,观众在其中生成的沉浸感构成审美体验的中流砥柱。沉浸与交互,令VR电影的审美空间散发并绵延出全新的灵韵(Aura)。

从创作角度入手,结合对审美接受的考量,VR电影审美空间沉浸阈层次的呈现与多种因素有关(见表1)。需说明的是,每一层次沉浸阈所对应的审美体验并非固定如此,而是在假设观影者“自我约束”变量趋于“心流”时的状态。

表1 VR电影沉浸阈的三层次

(三)VR电影沉浸阈的现状

伴随着VR技术的发展,VR电影沉浸阈等级逐步提高。业内一致认为,全球首部VR电影是2014年美籍华人林诣彬导演创作的Help。随着第一部VR电影的诞生,无论是迪士尼、华纳兄弟这样的大型电影公司,还是Oculus、HTC、Sony三大VR设备巨头或导演个人,都开始积极尝试VR电影制作。从沉浸阈角度看,其间不乏优秀之作,Help即为典范,另有谷歌的VR动画片Pearl,以及Oculus的Henry、Striving for Greatness等。特别是Henry还荣获了第68届艾美奖优秀原创互动节目奖。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将VR技术移入电影。如,2015年由兰亭数字制作出品的《活到最后》,业内称为国内首部VR电影;同年追光动画的《再见,表情》是国内首部VR动画影片。随之兴起的国产VR电影有《极速营救》《人工智能伏羲觉醒》《都市怪谈》《山村里的幼儿园》《幻城VR》等。由曹山宝积寺出品、华容道传媒制作的首部佛教VR纪录片《参见小师父》不仅荣获2016CHINAVR新影像奖,还受邀参加了201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展映。

笔者在对目前国内外VR电影市场的作品进行了考察与鉴赏之后,将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沉浸感强、口碑佳的作品列出(见表2)。

表2 具有高度沉浸感的VR 电影①②

① 数据源自STEAM 网站的“特别好评率”,截至2017 年6 月1 日。其中《哈利路亚》《山村里的幼儿园》《灵魂寄生》未在STEAM 中上架。
② 自2016 年6 月起,该作品全名更为The Night Cafe: AVRTribute to Vincent Van Gogh。

可见,发展初期的VR电影虽然尚处浅层、中层沉浸阈,但不乏能令观众产生高度沉浸感的优秀之作。如艺术体验类VR影片《夜间咖啡馆》,以凡高画作作为灵感来源,既无故事情节、又无过多的交互点,仅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可在其中6自由度行走且不限时长的虚拟艺术空间。这种“有限”的设计手法反而赋予观众静谧的内心世界、无限的想象空间与强烈的沉浸感,与“留白”理念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成功实现了“向凡高致敬”的创作初衷。因此,在VR电影的技术指标与艺术元素中,未来如何构筑良好的深层沉浸阈,既非单一因素决定、又不存在多项元素的简单线性组合规律,而是能够“通过意外的组合与新奇的配置创造出一个情感灌注的全新范畴”。[9]一方面,自由位移、隐交互、精致画面等元素是多数深层沉浸阈VR电影所具备的;另一方面,深层沉浸阈VR电影尚无固定的题材、类型限制,既可遵循传统、又可另辟蹊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