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秧歌:中国民间舞蹈之俏花,家族达30种,鲁西鲁北胶东最盛

山东秧歌:中国民间舞蹈之俏花,家族达30种,鲁西鲁北胶东最盛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俏花。“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来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其种类相当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秧歌家族成员达30种。其中最主要的有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三种。三种流派的表现方式证明了山东鼓子秧歌的丰富表现性。后来人们将山东胶州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

山东秧歌:中国民间舞蹈之俏花,家族达30种,鲁西鲁北胶东最盛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俏花。

山东地处太行山以东,西周时期曾是鲁国和齐国所在地。山东的东半部位于黄海和渤海之间,泰山位于鲁中部山区,黄河、运河纵贯境内,境内分三块:平原、丘陵和山区。山东歌舞发源也极早,黄帝时期的乐舞“清角”就流传于这里。

“清角”是一种图腾舞蹈。“商羊舞”“雩舞”“傩舞”是山东古代著名的祭祀舞蹈。其舞蹈类型大体有秧歌舞、假形舞、祭祀舞、灯舞、鼓舞等。舞蹈风格既有齐鲁特色,又不失古代宋、陈、魏、燕等国家与地区的舞蹈遗风。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来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其种类相当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秧歌家族成员达30种。其中最主要的有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三种。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显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韵之美。

(一)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打鼓子秧歌”“跑秧歌”等。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以商河、惠民两县为代表,风格较为剽悍粗犷。每逢春节,各村农民都要组织起来跳鼓子秧歌,并且各村之间还要相互交流演出,甲村的秧歌队到乙村演出时,乙村群众都要去村头迎接,以示欢迎。有时许多村子的秧歌队还集中在一起演出,通过这种民间形式的会演,也促进并发展了鼓子秧歌的表演技艺。它的演唱部分主要是“哈尔虎”,又名“摇葫芦”,为一种说唱性歌曲形式,由头腔、尾腔、中段叙述性部分组成。所唱曲目,大都幽默诙谐风趣,其中有《大观灯》《大实话》《鸳鸯嫁老雕》等,有领有和。舞蹈分文武两种场子,角色有伞、鼓、拉花、丑等。伞又分“花伞”和“丑伞”两种,“花伞”负责指挥伴奏乐队,掌握舞蹈的节奏;“丑伞”指挥秧歌队的队形变化,他们都是左手持伞而舞。

“鼓子”是左手举一扁圆形小鼓,右手拿鼓槌,边舞边敲。“棒”是舞者两手各握一木棒,边舞边击。“花”是舞者扮作少女,左手拿一长手帕,右手持一彩绸扎成的花(也有拿扇、花枝、花瓶等道具的)。秧歌队一般是32人(伞、鼓、棒、花各8人),也可以减少或增加,但四种角色人数要相等,鼓子秧歌队中除上述四种角色外,还有跑“杂角”(丑角)的,丑角穿插在秧歌队中间插科打诨或表演小场节目,队形有“黄瓜架”“八条街”“东四门”等。在山东,鼓子秧歌流传非常广。但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艺人性格和艺术修养程度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不同的表现流派。

鼓子秧歌一般分东派、西派和北派三种,东派秧歌线条粗犷,风格刚硬;北派秧歌节奏舒缓,动作柔韧圆润;西派秧歌动作线条棱角分明,节奏具有敦促感。三种流派的表现方式证明了山东鼓子秧歌的丰富表现性。

(二)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有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别称。后来人们将山东胶州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胶东秧歌的扭步、舞扇都有独特风格,为山东秧歌中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强调人的动力在腰、胯的扭拧之下,脚向下踩力,与此同时身体随之继续扭拧。注重肩、胸部动作带动手臂,在舞者手臂向外推的同时,持续增强力度,延伸动作形成一个抻劲。再在拧、推、抻的交错力作用之下舒展肢体,使动作大气舒展、饱满优美。

胶州秧歌这种动律特色的形成关键在于舞者对节奏和呼吸的把握,节奏变化体现在慢做快收,强调吐气平稳,吸气快捷,这种呼吸方式和慢做快收的节奏方式塑造了柔美的女性性格。胶州秧歌在长年的发展中,被艺人形象地总结为“抬轻、落重、走飘”“前仰后合两边弯”“站着好像一炉香,扭起来恰似风摆柳”,等等。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1~2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5人的教练,负责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www.xing528.com)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嫂”“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小嫂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邀请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三)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

海阳秧歌结构严谨,秧歌队由指挥、演员、乐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指挥名为“乐大夫”,集体表演者为“花鼓”“小嫂”,双人表演为“货郎”与“翠花”、“丑婆”与“傻小”、“老头”与“老婆”。指挥乐大夫左手抱伞,右手拿“甩子”,抱伞之意为祈求风调雨顺,手执甩子是为消病去邪。指挥者的动作寓于舞蹈动作中。演员分男女演员两种,人数多则几十人。男演员叫“花鼓”,一般由16~24名男青年组成,戏剧武生扮相,排在秧歌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打场,单手击鼓,与乡间姑娘扮相的小嫂做结对表演,后来逐渐演变为小嫂也可以脱离花鼓独立表演。货郎与翠花是表现乡间小商人走街串巷、村姑娘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丑婆则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是顽皮孩童扮相,两人在秧歌表演中不受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扮老头、老婆的表演者随秧歌队跑场,并指挥乐大夫点报表演节目。

海阳秧歌的演出步骤有: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拜进”与“拜出”主要是用于秧歌队与接受单位的联系和告别;而显示秧歌队阵容、技艺和进入表演场地开辟表演区域、拉大场的表演叫“串街”“走大阵”;“耍小场”和“跑阵式”为秧歌队中几种角色的重复表演和各种图案变换的默契配合,犹如众星捧月;“演场”则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煞板收势”。

秧歌队按逆时针方向走大圆场,指挥乐大夫舞至中间点报节目,各种秧歌小戏舞蹈节目依次亮相表演,其他演员蹲地小憩。海阳秧歌的动作,要求全身都要“活泛”,要“浑身会说话”。动作非常讲究内在力量的扩张,而扩张要靠呼吸带动,呼吸聚散着内在力量,作用到胸部、胯部,扩展到全身,控制着动作的力度和幅度,可谓“以气带动,以内制外”。男演员讲求“铺身刹架”“脚底生根”、刚柔相济,给人一种沉重、稳健之感觉。女演员讲求心态的表露,追求舒展飘逸,特别强调腰部的灵活性,从而形成海阳秧歌男“提沉”、女“抻拉”的特有韵律和丰富内涵。

海阳秧歌还注重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丰富的舞蹈语汇,从不同角度,用逼真动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汇抨击邪恶、赞颂真善美。鲜明的民族特征,突出的地域个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奠定了山东民间舞蹈的丰厚基础及独有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山东秧歌已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总之,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均有不同的表现特征,鼓子秧歌粗犷豪放,胶州秧歌婀娜多姿,海阳秧歌风火热烈。山东三大秧歌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齐鲁百姓的性格特征及风尚习俗和独有的审美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