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舞蹈教学方法实践成果

民间舞蹈教学方法实践成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启发式”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树立和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想,关键在于树立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应用教学方法,需要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的指导思想。

民间舞蹈教学方法实践成果

选择确定了教学方法,并设计出教学方案后,到了实际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实施应用的问题。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注意贯彻以下原则。

首先,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启发”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是相对于“注入”而言的。“注入式”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口袋”。“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活动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

“启发式”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树立和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想,关键在于树立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正确、辩证地认识和理解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自我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使人格个性得以完善。然而,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启发性质,又有注入性质,是否是“双刃剑”,全仰仗教师的运用。比如讲授法,一味枯燥地讲,就是“注入式”;而以适当问题和实例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配以形象、风趣的讲解,就是“启发式”。又如问题解决法,问题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得恰到好处,能适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其学习动机,就成为“启发式”;若问题提得过难或过易,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生厌,就成了“注入式”。因此,应用教学方法,需要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的指导思想。

其次,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教学方法的运用,一要考虑充分发挥由教师、学生和课程构成的教学的整体功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功能;二要注意发挥出不同教学方法构成的整体功能,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活动性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它们各具特点,各自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等。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运用,各种方法有机配合、融会贯通,避免机械地、割裂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一堂复习课中,教师不能只用练习法,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运用描述法,用以启发和增强情感性;还可运用民间编排法,变换队形、音乐、动作等,调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优秀的教师在对各种教学方法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的,组合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其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

再次,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渗透教育机智。不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使用、使用中的时间长短以及使用中学生的反应等,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它内在的规律可循;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千篇一律。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方法运用上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在备课时教师尽量估计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准备应变办法。上课时,还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进程,根据课堂教学中不同方法使用出现的特殊课堂气氛和突发的因素,巧妙地因势利导,采用一些新颖的方法,从而收到良好效果。(www.xing528.com)

最后,追求教学方法的发展创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都必须以发展和创新的眼光认识和对待。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创新、观念创新,现代化教育技术层出不穷的巨大变革时代,教师必须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精神、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等实际情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此外,要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师的素养、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多方面的,教学手段、媒体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决定了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应综合使用各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坚持综合化,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方法组合。

总而言之,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或有所侧重地使用,或进行优化组合,不可盲目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注释】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44—2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