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氏家族简介:军民、团结、抗震、胜天四里巷

金氏家族简介:军民、团结、抗震、胜天四里巷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族人金士诚之长媳王怡芬、长孙金松系回族,故此金氏家族由满、汉、回族组成和睦大家庭。开业后金俊庭全面负责店铺的买卖,焦山及雇员负责经营。《金氏家族简介》封面德兴恒杂货铺开业几年后,金俊庭到天津公署当差,几年后又回徐水老家帮助其父亲掌管家业。掌柜焦山因病去世,其掌柜由金辅田续任。德兴恒杂货铺无故被日寇查封,被迫停业数月。

金氏家族简介:军民、团结、抗震、胜天四里巷

本家族谱从金洛德记起,金氏家族祖居河北省徐水县南白塔乡南白塔村(现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大因镇南白塔村),祖先属清皇满族正黄旗,清朝初期“跑马圈地”入关到河北省。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失去了统治民族的地位,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下,为求自保,民国初年由原来的爱新觉罗姓氏更改成金姓(“爱新”,女贞语,意译“金”;“觉罗”,语尾,有宗室的意思),解放初期民族成分登记也随之改为汉族,但家族内满族特定传统称呼,却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族政策的逐步落实,各族人民享有的民族平等权利。为了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下发的《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的精神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1986年9月,河北省开始了核实民族成份工作。在此基础上,本着群众自愿,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严格的取证和审批手续,徐水老家一支的族人就由汉族恢复成原来的满族成分,因天津市没有执行该政策,居住在天津市的族人,仍然为汉族。族人金士诚之长媳王怡芬、长孙金松系回族,故此金氏家族由满、汉、回族组成和睦大家庭。

金辅田,早年经营德兴恒杂货铺

金辅田妻子马秀鸾

金洛德,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卒于1958年11月26日,为人善良、耿直、勤劳、节俭,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的美德,以务农种田为生,兼营染房、烧锅等买卖。春耕秋收是全家的主要生活来源。生有五男三女,一生教育子女“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自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家业不断发展,已有耕田八十余亩,房屋二十四间,大牲畜四头。解放初土地改革时,全家已有耕田一百一十余亩,房屋二十六间,大小场院三处。三十年代初,金家已成为农村典型的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小农经济家庭,并逐步向城市发展。

二十世纪初,金洛德之长子金俊庭从家乡来到天津,在南市杏花旅馆当差。他为人正派,勤于事业,精诚对待兄弟姐妹,将他们逐一带到天津,是长兄为父的榜样。金洛德之次子金洛佩将村里的耕地安排好,由其外甥焦栓子耕种,为了发展家庭事业,他不辞辛苦,远去中国东北挖金矿,将挣得的银两不断寄给长兄。此时兄弟俩已积攒些资金,与其二妹夫焦山合伙,于二十年代初开设了德兴恒杂货铺。开业后金俊庭全面负责店铺的买卖,焦山及雇员负责经营。金洛德之五子金辅田(时年20岁)与其二外甥何庆林(时年14岁)也由徐水老家来津在德兴恒杂货铺学做生意。

德兴恒杂货铺坐落在河北区元纬路四马路64号(仁田西里旁),居住在四马路仁田西里39号。杂货铺铺面房两间,内挎间两间,共约40余平米。当时的大经路(今中山路)金钢桥旁是清末直隶总督衙门的旧址(今金钢花园和第二医院所在),民国初期经过南京政府的直辖市改为河北省辖市,天津公署仍设在直隶总督衙门旧址。中山路是一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街,中山公园觉悟社、李鸿章祠堂、李叔同碑林等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文化遗存均位于这条路的两侧。从清末到抗战前夕,这条城市交通干线曾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街衙署林立工商麇集,文教发达,人气、文气、商气浓郁。中山路厚重的文化积淀曾在海内外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绵延不衰,传承至今。随着大经路的繁荣,其周边的天、地、元、黄、宇、宙、日、月、辰、岗等纬路,二、三、四、五、六等经路也相继建成,青砖瓦房一排排的胡同里巷,也逐渐落成。德兴恒杂货铺南临南洋橡胶厂,北临以教师居住为主的同仁里,铺面前面对着三益里、元善里等里巷。

德兴恒杂货铺主营副食品、调料烟酒蔬菜、杂货,兼营婴儿胺、头痛片、药膏等小药品。针头线脑等日用百货有上百种小商品。德兴恒杂货铺小本经营,以诚为信,买卖公平合理。商品除供应附近居民外,还供应附近的工厂,如对面辅业铁工厂、和记铁工厂、南洋橡胶厂等厂家的厨房大师傅都在这里进货,大多数是购货记帐,月底结帐,相隔黄纬路的东兴里诗经村的学校、商店都来买东西,买卖一度很兴隆,赚了钱带回徐水县南白塔村老家购置田地等家业。

《金氏家族简介》封面

德兴恒杂货铺开业几年后,金俊庭到天津公署当差,几年后又回徐水老家帮助其父亲掌管家业。掌柜焦山因病去世,其掌柜由金辅田续任。这时雇员有徐水县伍级村刘振明任管帐先生,兼主管业务。四十年代初,何庆林离开德兴恒杂货铺,在河北区元纬路三马路自建售货亭子一座,经营烟酒、干、鲜果品等。后在元纬路三马路口租赁铺面一间开设了德顺永鲜货铺,自营买卖。在掌柜金辅田的主持下,德兴恒杂货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又积蓄了部分资金。三十年代初,金洛德之三子金养泉带着这些资金在其兄金俊庭的帮助下开设了鸿记煤厂。

鸿记煤厂坐落在河北区新大路与东六经路交口处,有经营用房四间(约50平米),储煤库房两开间(约40平米),手工摇煤球的场院约400平米。新大路北起天津北站,南至小树林大街,当时昆纬路至新大路一带刚刚修成马路,东二经路至东七经路居民住房、小工厂、商店等逐渐建成,形成了大经路东面新开发出的一片新居民区。鸿记煤厂以经营民用煤为主业,兼营灰砂、耐火土等炉料。煤球自制自销,主要运输工具是人力拉车,德兴恒杂货铺也是煤球、劈柴、烟煤的销售点。鸿记煤厂生意发展很快,同时在新大路与东六经路交口场院内,又盖了约50平米房屋,准备开设新的生意买卖(后成为新开业的德兴厚杂货铺的经营门脸)。

1936年,金俊庭继续经营鸿记煤厂,金养泉用鸿记煤厂的房屋,德兴恒杂货铺的部分资金与其内弟刘洪柱、徐水县高桥村的张献亭、甄某等人合伙开设了德兴厚杂货铺,金养泉出六股,其余每人一股。以经营副食品、调料、烟酒、日用百货等商品为主,兼营米面等粮食买卖,是当地开设较早的商店之一。经营几年后,由容城县崔德芳全股收回德兴厚杂货铺股金,与其三弟崔德茂、张风祥等继续经营德兴厚杂货铺至1956年公私合营

国民党、日伪统治时期,德兴恒杂货铺、鸿记煤厂也是艰难地维持着,在日伪动乱年代,苛捐杂税繁多,生意难做,民不聊生。德兴恒杂货铺无故被日寇查封,被迫停业数月。金俊庭、金养泉兄弟俩四处托人走动、请客送礼才重新开业。颇有经济头脑的长兄金俊庭为人精明能干,经营有方,善于交友。没有金俊庭兄弟们在天津艰苦创业,就没有德兴恒杂货铺、鸿记煤厂,也就没有金氏家族在津的根基。

德兴恒杂货铺、鸿记煤厂经历了多年创业发展至1949年后公私合营前,全靠金氏兄弟们做生意兢兢业业,不贪不奸,以勤为本,待客如宾,童叟无欺。店铺的发展完全是走的小业主自食其力的中国工商企业发展的道路。全家老少忙忙碌碌,勤俭持家,两个店铺的经营收入是金氏家族在城市的主要经济来源。财产积累虽不富足,却也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平安生活。金门世家城乡互相照应,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发展家业,老哥几个从未分家。

金氏家族人丁兴旺,和睦相处,三十年代后期,全家人曾一度都来天津居住,家长金洛德考虑到祖籍徐水县偌大的家业,百余亩田地没有自家人主管不行。为了不荒废家业,命次子金洛佩回徐水,当时已在东六经路裕善北里安了家的金洛佩,率全家人回祖籍守业。

《金氏家族简介》中的世系表等

以金洛佩为首的一家人,以务农为主,勤恳劳作,待人宽厚,在村中扶贫济贫,人缘好,威望高。八年抗日、三年解放战争中,支前捐粮,腾出房子给八路军、敌后武工队居住,蒸馒头、烙大饼款待八路军进村,并掩护八路军干部躲过敌人的追捕。金养泉之妻金刘氏被誉为“好大娘”,全县远近闻名。

金洛佩带领全家人自耕自收,农忙时有外甥等亲友帮忙,家中农具俱全,有两处场院打场,磨房一间,水井一口,碾子、牲畜、大车等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农具曾无偿借给乡亲们使用,并安分守己,按时按量交公粮。1948年进行了土地改革,金养泉带领侄女金淑珍回乡几年并参加了土改运动,按政策每位家庭成员都核定了土地亩数,当时被评为富农成分。1965年“四清”运动核查成分,因从未剥削过人,全家自食其力,被改为上中农成分。

公社化后,家乡的土地全部入社,家人成为社员参加了生产队组织的劳动,以挣取工分和家庭人口数分得粮食、棉花、蔬菜维持生活。

金洛佩之长子金士凯为人热情,善于交友,德高望重。乡亲们谁家有了难事,邻里间有矛盾或家庭分家他都愿意帮忙调解。特别是半个村的红白喜事,都愿意请他料理。村里的公益事情,他每次都是积极参加,并组建了河北梆子剧团,他任导演,坚持数十年,为本村和邻村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也弘扬了传统文化,深受大家的爱戴和尊重。

金士凯之妻赵丽娟,贤惠孝顺,温柔体贴。家中的几位老人都是她照顾,妯娌之间互敬互爱,和街坊邻居和睦相处,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人。一生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只疼爱别人,不善待自己,受到全家及四邻的夸奖好评。

改革开放后,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金氏家族后人捷足先登,率先跨入发家致富的行列,在所经营的行业中,凸显出巨大成就,后人也继承金家美德,逐步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施展才华。

1949年后公私合营前,在天津的德兴恒杂货铺、鸿记煤厂仍为私营自主经营。1951年春,金辅田与其外甥何庆林共出资900万元(旧人民币),在黄纬路元和里高家煤厂院内开设了林记织布厂,由何庆林之弟何风林全面主持工厂的经营业务。共有厂房两大间,织布机三台,主要生产花格床单布,由百货公司包销。

1951年至1952年是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开展了“三反”、(反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五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中,反对资产阶级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材、偷工减料、盗窃国家情报),刚刚开业的林记织布厂停业整顿。当时工厂有6位职工,每人发点生活费,维持了三个月后,1953年成立初级生产合作社,引导个体劳动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织布厂由黄纬路元和里搬到岗纬路17号教堂内恢复生产。其性质为半社会主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维持生产时间不长,因运动再度停止生产,林记织布厂入合作组的资金所剩已寥寥无几,织布机作价抵了工人工资,林记织布厂自动破产,其职工部分安置在初级合作社,有两人另谋职业。业主何风林没有被初级合作社吸收为社员,也自谋职业到天津市第六棉织生产合作社当了工人。(www.xing528.com)

解放初期,德兴恒杂货铺买卖萧条,生意不畅,管帐先生刘振明离职到天津广播器材厂工作。期间徐水县崔庄的何四福也由农村来津到德兴恒杂货铺当店员。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的到来,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1月18日德兴恒杂货铺合营。以两间铺面和两间内挎间及其货架子、存货等财产投资合营,所投资年利息40余元,德兴恒杂货铺成为河北区副食品公司的店铺之一。

公私合营初期,店内人员继续经营德兴恒杂货铺,有私方代表金辅田、从业人员金士诚、金养泉、何四福等人。河北区副食品公司逐步改造合营后的企业,金辅田调到副食品基地庄子酱菜厂工作,金士诚调公司基层管理店(公司中层机构)任总会计,金养泉继续留在该店工作,月薪25元,何四福调到其他副食店工作。从此德兴恒杂货铺也结束了30多年的私营企业性质走上了国有化道路。

金辅田之长子金士诚自幼热爱学习,善于收藏书法。小学在坐落于元纬路上的卢木斋先生创办的木斋学校读书,该校纪律严明,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是当时有名的优秀学校,金士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在父亲的店内帮工。天津解放后,又到位于东马路中部的天津青年会会计补习班参加培训,由于基础扎实,很快掌握了记账技能,结业后接管了德兴恒账务管理工作。

金士诚性格稳重,善于思考,办事认真,工作上精益求精,账目管理的井井有条。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他调到河北区副食品公司基层管理店(公司中层科级机构)任总会计师,分管几个基层店的财务管理工作。他经常到基层店里帮助年轻会计讲解业务知识,待人热情,乐于助人,与周围的企业、学校、幼儿园负责人都相处的非常和睦,促进了本公司的经营效益。

解放初鸿记煤厂经理金俊庭就在电话大黄页上做广告,宣传企业形象,他善于经营,做买卖方式灵活。既有现钱交易,也可赊销,使鸿记煤厂得到巩固发展,参加煤业商会,广交同行业朋友。金俊庭于1952年秋因病在津去世,鸿记煤厂经理由其次子金士谋担任。金士谋为人谦和,诚实厚道,由于他的明礼诚信,正直仁厚,生意异常火爆。他淳朴的性格和人性化的管理,无论是在生意场上,还是在家庭和睦相处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经常和工人老王等一起干活摇煤球,送煤入户。终日忙忙碌碌,十分辛苦,勤勤恳恳,艰苦守业。到1956年,鸿记煤厂公私合营。金士谋由煤业公司分配到天津医疗器械厂工作,直到退休。公私合营是国家对鸿记煤厂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除留有自住房屋外,其余房屋、厂房、场院、库存等资产全部投资,年利息30余元,并厂后的鸿记煤厂原址改为它用。

金俊庭之长子金士谊,土改前在家乡的西小营村小学教书,他广学博才,为人热情。除掌握全面的教学经验外,还写有一笔好字,每年过春节都写春联送给乡亲邻里。西小营村当时就一个教学班,六十多名学生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几个到十几个学生,语文、算数、历史、地理他都教。安排完高年级的语文,又安排低年级的算数……,在村口大街上常常传来他带学生朗朗读书声,为普及解放初期的儿童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50年,为了照顾在天津年迈的父亲来到天津,没有参加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毅然考取了天津消防警察。在队里他受到严格的军训,不怕苦,不怕危险,经常受到队里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在消防一线工作十几年后,于1963年转业到人民公园负责行政工作,工作中也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到退休。

1949年后商店、鸿记煤厂公私合营,各小家庭都是以工资为生活来源,过着简朴、平常的百姓生活,勤俭持家,教育子女发奋图强,爱国爱家,努力求学。他们有的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有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有的在科研单位开发项目,有的当上了经理、厂长、科长、技术人员。他们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把智慧和才干凝聚到自己的开发、承包的事业上,无论是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经商、务工,都是把工作魄力融于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到待人诚实忠厚、互谦互让、遵纪守法、勤奋工作,这无疑都继承着金门世家的优良传统和家风。

为了弘扬祖业,在国家改革开放,发展个体经济的形势下,金士诚之三子金双路筹集资金,于2003年5月开办了德兴恒塑料制品厂,相继又创建微信官方网公众平台“德兴恒”公众号,以传播佛教文化、书画交流、古玩欣赏、旅游交友为宗旨,竭诚为大家服务。金士诚之长孙金松,学得一手好的烹饪技艺,于2012年1月开设“德兴恒饭店”,主营清真餐饮,烹饪技术娴熟,诚信经营,深受顾客好评。

德兴恒塑料制品厂、德兴恒公众平台、德兴恒饭店的创办,使祖业“德兴恒”的商号再现津门,祝“德兴恒”商号世代延续,辉煌金门。金门世家风雨百年,家业生辉,英才辈出。

望:

桃李花开百业香 春满乾坤耀金门

顾问:金士谊、金士凯、何风林

撰稿:金淑珍

核稿:金双龙

编辑整理:金双瑞

二〇一四年三月

后记 金门家族人口众多,和睦相处。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生日,都登门拜访,聚会祝贺。晚辈们想了解金家的过去是如何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总结家史迫在眉睫。金淑珍于2004年初着手搜集资料,撰写简介。金士谊、金士诚、金士凯、何风林经过回忆,为撰写家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004年7月整理完第一版,2014年7月修改更新了第二版。

金氏家族简介的撰写以金家城乡两地的经济发展为两条线。在农村以家中房屋、耕田、牲畜等农资变化情况为主线叙述自晚清、民国、解放土改前后农村家中的情况;在城市以围绕“德兴恒”、“鸿记煤厂”创建、发展的创业史为主线,叙述了自民国、日伪统治、1949年后公私合营、由私营转为国营的历程。

因年代久远,先辈们先后去世,所了解的情况有限,只对家史作了简单、概括的描写,望族人们回顾过去,激励现在,展望未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继承先辈们的精神,续写金门世家光辉业绩。

金淑珍

二〇一四年七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