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极拳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

太极拳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极拳具备了极高的美学功能,特别是它的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构建了其独特的美学观。太极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美也源于“气”。(二)太极拳的美学特征之——形态美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通过人体形态的动静变化构成了其运动特点,因而形态美是太极拳美学观中的最基本内容。快慢相见的节奏感是太极拳的独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内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

太极拳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

太极拳具备了极高的美学功能,特别是它的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构建了其独特的美学观。除了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外,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给人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它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极拳的美学观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一)太极之美源于“气”

中华民族美学认为美离不开“气”,“气”是美的本原。太极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美也源于“气”。拳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太极拳谱规定:“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名师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讲:“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拳家们认为练气是达到身心合修的基本条件,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要强身健体,就必须修炼人的生命之基——气。

中华武术注重内修练气,从完善人的这一“小宇宙”进到对宇宙万物的本根和生命的体认和肯定,是与中国古典美学“元气论”一脉相通的。我们的民族美学认为,美离不开气,气是美的本原。天地万物及人都是阴阳二气交感而生的,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无目的而合目的的。因而美在生命中,生命即美。太极拳通过内修练气,达到元气充足,精神旺盛、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从而显示生命力刚健、充实,这本身就是对人的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肯定,就是美。

(二)太极拳的美学特征之——形态美

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通过人体形态的动静变化构成了其运动特点,因而形态美是太极拳美学观中的最基本内容。人体“点、线、面”的变化构成了太极拳运动,每个动作起落都是“点”的表现形式。“点”的移动和旋转构成了“线”,完成了动作的运动轨迹,而“点、线”的空间和时间扩展构成了面,表现为肢体的空间亮相。同时“点、线、面”按动静、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一种具有自由节奏的运动形式,在完成形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功能。

1.对称美

对称美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重要的一种,古代建筑书法、对联等均体现对称美、秩序美。太极图就是一张对称和谐结构图,它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缩影。太极拳,就是这一哲理体育运动中的生动体现。特别是陈式太极拳,以刚柔、开合、轻沉等等一系列对称、平衡、和谐动作为其内容,以顺逆缠丝、动作螺旋为其形式。它不仅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快有慢,而且讲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开中有合,合中寓开。运用到技击上则有化有发,有引有进,而且化即是发,引即是进,化打结合,引进结合等,构成此拳的非凡风格。动作都强调阴阳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发后塌,左发右塌,右发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内有外,内外兼练;身法上要对拉拔长,又要相吸相系,强调对称劲,劲要八面支撑,处处、时时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

2.节奏美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技击精华》中记载:“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张志俊讲:“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马虹先生也多次讲到“练习太极拳要快慢相间,快而不乱,慢而不滞”。太极拳练快了,不能丢掉动作少了细节;练慢了不能显得呆滞。在太极拳技击中“进攻时速度快”是指通过充分准备,最后以最快速动作达到进攻(或防守)目的。进攻(或防守)的决定性动作都要快,这个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条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过攻防节奏变化调动对手,寻找有效时机,以快制胜。戚纪光在《纪效新书》说:“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谚是对技击动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进攻时要快速果断,攻对手措手不及,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但是在技击中速度快慢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水平的对手、不同的攻防动作、不同的攻防时机,动作的运使速度也是千变万化的。快慢相见的节奏感是太极拳的独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内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

3.开合美

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具体讲,不仅整体要有开合,一臂一腿也有开合,一手一足也各有开合。研究太极拳各种形式的运动,有时着眼于肢体的屈伸,有时着眼于内劲(内气)的收放,有时着眼于缠丝劲的顺逆,有时着眼于整体,有时着眼于某一局部。“逢开必合,逢合必开”、“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处处总有一处开合,开时气势饱满,合时精神内敛,浑然一体。太极拳讲求“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由呼吸带动丹田内转配合外形动作,内外统一才能体现出整劲,使力形成完美的传递。内外开合变化练就“形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

4.螺旋美

陈式太极拳以易学为基础,以阴阳规律为基本规律,不论是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简单到复杂都是走立体螺旋,即“处处走螺旋”和“无处不螺旋”。陈照奎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陈鑫讲:“拳者,缠法也。”《拳论》中有“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在行拳中讲求“腰不动,手不发”,即使很小的初始动作,也先从腰部运动,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来同样由腰部牵动并且要求走螺旋劲,完成“非圆即弧”运动。螺旋美如波浪、如山峦,起伏跌宕,给人以美的享受,缓解视觉疲劳。

5.线条美

太极拳讲究式正招圆,“招圆”是整个过程的和谐圆润,而圆的曲线运动轨迹无疑是一条重要的美感因素。以“曲”为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审美取向。“曲”深入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曲水流筋”、“曲径通幽”是中国人理想的审美境界。中国的文章语言艺术和绘画艺术都特别讲求“曲”的体现。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一个民族的审美情绪可以说是尽在其中。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漾洞便是死水。依此自然之理去领悟艺术之理,中国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多系接在这个“曲”字上,同样产生于中国这个特定文化底蕴中的太极拳,同样以“曲”为美,是一种圆中求圆的艺术。无论是太极拳“非圆即弧”的外形动作,还是“丹田内转”的内在运化均体现了“曲线美”。

6.姿态美

拳论言:“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灵动。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档、提顶、吊档、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使太极拳具有与其他运动不相同的美。姿态美,即姿势、架势美,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姿势的。太极拳处处呈圆弧,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档松胯、尾闾中正、动静有常、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三)太极拳的美学特征之——神态美

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获得直观、可感、鲜明、逼真的审美效果。若动作徒有其形,缺乏内涵,就显得浅薄直露,动作松散无神。因而太极拳在练到形似以后要逐渐做到神似,以形传神,在动作中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把典雅、清奇、和谐、自然的东方古典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演练太极拳如不能表达主宰形的神,就不能从根本上表现太极拳的神气韵度美。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灵魂。任何缺乏神韵的运动只能让人看成是一个躯体在扭动,却看不到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当演练者把韵律、姿态与神韵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后,使之揉合成为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后,太极拳才具有观赏价值。古言道:“韵者,美之极。”

1.劲力美

劲力即太极拳中的劲法和力度。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把劲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决条件。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刚与柔。刚与柔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属性,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刚柔作为天地万物的基本属性,一直为人们所感知,且自古以来刚柔的观念与阴阳始终紧密联结着,阳者为刚,阴者为柔。刚与柔在太极拳演练中以相融的形式合为一体,刚柔和谐统一,使太极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使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相储并蓄,并相互转化。在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阴柔之美,在动作的落点上表现出阳刚之美。“轻如杨花,坚如金石,威比虎猛,鹰扬比急,行同乎水流,止牟乎山立”,处处体现刚柔相济之美。柔是形体动作的连贯、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气势宏大、意趣沉稳的气态和神色。太极拳表现以柔劲为主有“四两含蓄拨千斤”之妙。太极拳柔和却并非松懈,给人一种含蓄且生动的武术技艺的美感,表现出超现实的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www.xing528.com)

2.虚实美

“虚实”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概念。《孙子兵法·虚实篇》云:“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唐太宗李世民说:“联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用武要言》讲:“虚而实击,实而虚之,避实击虚”,“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杨澄甫认为:太极拳术以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体现出虚实。太极拳谱对虚实也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变转虚实要留意也”。虚实亦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在太极拳中,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其落点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此处处有一虚一实,内劲中正不偏不倚,来达到内含虚实而不露的境界。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何处是虚,何处是实的共同的目标是虚灵,因此富于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虚实是一种独特的美。虚与实的调整首先要认清虚实的正确内涵。演练者既要运用自身的虚实变化迷惑对方,又要努力掌握对方的虚实变化,从而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避实就虚,立于不败之地,动作才有轻灵之感,腾挪之势。

3.动静美

《太极拳论》中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说:“动中求静,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这些都表明了“以静待动”是太极拳技击的指导思想之一。陈鑫在《太极拳权谱》中有“中气贯足,精神百倍,静以待动,坚我壁垒”的论述,强调了“以静待动”是“坚我壁垒”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所谓“静如山岳之”,静就是气沉势稳,浑然一气,做到周身一家。在定势时静态动作姿势中又蕴含着复杂的动态变化之势,劲力运使处在引而未发之际,始终使自己的身体动作能够保持八面之撑劲,在对抗过程中做到圆活连贯,运转自如,时时刻刻保持察觉和顺应对手技击动作的客观变化,在实战过程中使自己始终把握主动,在得机得势时即触可发,制胜对手。“动若江河”就如离弦之箭,脱疆之马,即招法动作在大脑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其动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滚滚、滔滔不绝,不断变换虚实灵动,不断进退攻守。同样,太极推手中要用沉着冷静的听劲来因应知机,并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动静之势,在得机得势时,把握动静之机,见机而作,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4.形神统一之美

形神统一是太极拳的重要特征,“形”是指形体,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精神意志思维活动,就具体的行为而言,形是指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有形的运动形式,神是指心、意等内在的心理品质、精神内容。太极拳运动中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形神统一整体观在太极拳中即是形神兼备,形体和精神要协调平衡,达到形神共养。从形体上表现出动作自然流畅,轻柔沉稳,端庄秀美,舒展大方;从神态上表现出崇高自信,刚毅果敢的神韵,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生态度。太极拳讲究以形传神,在一招一式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神韵。而有形无神的动作必定呆板、乏味、缺少内在的力度。常言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在太极拳演练中的神态蕴涵了大量的感情投入,要目有所视,意有所向,力有所达,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意发神传,心动形随,只有传神才能感人、感心。太极拳要求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既有神的韵味,又有形的格律,展现出形态之美与神态之美。

(四)太极拳的美学特征——哲学美

太极拳是一门哲拳,因而其除了形神之美,太极拳最为特殊的是其所具备的“哲学美”。它蕴含了中国最古老的智慧,让习练者除了修养身心外,更明白了人生哲学,懂得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与自然相处之道。

1.刚柔相济之美

太极拳名家陈鑫说:“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谓也……气形诸外,而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现轻和,柔势也。刚不可无柔,用柔不可无刚。”陈鑫的论述说明:太极拳必须具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完美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相互转化的,与运动形式及气密切相关;刚柔、阴柔虽有偏重,但并非截然两分,而是相互渗透以至于无迹的。要练刚,首先要练柔,柔久刚自在其中。《八字法决》中讲:“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刚与柔是太极拳的精髓,刚与柔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太极拳静态如水,涓涓而流,连绵不断,表现出阴柔之美的神韵;太极拳动若江河汹涌澎湃,体现出阳刚之美的气势。太极拳正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完美统一。阳刚之美是主动的,它与太极拳之中的动态紧密相连,动作有快慢之分,大小之别,大动作,肢体要充分舒展,小动作,肢体要尽量裹缩。另外虚实分明,实则沉实稳定,虚则虚活灵巧,亦显刚柔之别。从空间感来看,太极拳动作在空间层次、方向、位移上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通常是上中下三层错落有致,高如鹰击长空,低似鱼翔浅底,就其劲力而言,刚劲有力,快、猛、狠,发力短促,快速多变。而阴柔美与武术中的静态密切相关。静态指动作与动作之间相对静止的定势美。静态的气势有高低之分,俯仰之别。就其劲力而言,阴柔之美大都指柔劲、化劲、螺旋劲、粘劲、绵劲等。

2.和谐之美

太极拳以“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奉行“体用兼备”、“身心合一”的原则,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具有鲜明和谐理念。它包容了儒、道、释等诸家理论之精华,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和“温柔敦厚”之美,又兼具佛家“大善以慈悲为怀”的高层境界,深得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之风等。又密切与导引吐纳、中医经络学说相配合,强调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太极拳“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说明了太极拳是以阴阳立说所要遵循的自然而不强为的和谐运动规律。在拳法上,太极拳讲求上下相随,虚实相间,快慢相合动静适宜,刚柔相济,内外合一等。技法上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断。演练中,以其圆活连贯、轻灵柔和之“动”,朴实自然、意领神随之“静”,沉着不躁、恬淡不狂之“松”,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之“敛”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太极拳也讲究“与人为善”、“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随曲就伸”等宗旨,并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融会到具体的技法之中,达到了善与美、内与外的高度统一。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促进了人的身心和谐。同时太极拳文化提倡的天人同体之理,即天人和谐的体现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和谐美”。

3.意境之美

“意境”也就是主体和客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讲,是“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对象来讲是“形”与“神”的统一。正是“情”与“理”、“形”与“神”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渗透与配合,才构成了审美和艺术的不同境界。太极拳的意境是指它的“神韵”,即把崇高的精神、情操、意志融入到每个动作之中表达于外。陈鑫云:“一片神行之谓景”、“其开合、收放、委婉曲折种种如画是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怎样才能打出好景致?始则尊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

意境美是太极拳演练中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意境的表现凝结着节奏以及和谐、统一的结构,自我欣赏和被欣赏的价值,从而使太极拳艺术本质及价值不仅仅是显示技术上的熟练,而且身心总是处在一种新的体验之中。形美感目,意美感心。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表演,虽并不是表现什么性格、情节、感情,但从招式之中,眉宇之间,动作的滕挪跌宕的变幻中,却在创造坚韧、机警勇敢、顽强的形象,再现一种力之美,同时创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感染他人,连贯人们的感觉,虽然在这方面太极拳侧重于心灵的“自我”的表现,但恰恰是“意发神传,心动形随”,尽得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意境之奥妙。太极拳的意境美不仅体现在实际的演练过程中,而且体现在其动作的命名上。古代民间拳师在长期的行拳实践中,采用客观世界诸物态或社会历史中的人物典故入谱,使拳技功法产生美感,练拳者边持械练武,边品享其意境神韵。如苍鹰捕食、大鹏展翅,给人一种威猛雄健的感觉,体现了雄鹰气吞千里、力负千钧的雄伟气魄和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白猿献果、猕猴攀枝则体现闪展腾挪和工妙轻灵,轻松活泼的乐趣;又如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白鹤亮翅,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潇洒的情态,给人一种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

4.道德美

武德是武术家道德美的集中体现。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拳术,其功能不外乎搏人(攻击)、御敌(防守)和健身三个方面,特别是有些拳种主要以攻击制敌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为原则,出手必狠,甚至一着得手即置人于死地。而太极拳集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哉”和儒家的“仁义”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拳”。太极拳以“中庸”为体,以“无为”为用,讲究“舍己从人”、“随曲就伸”。它不仅仅把武德表现在口头或是书面上,同时还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之中。即使技击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武德的最高境界是拳道合一、拳心合一。是天人合一在武学上的体现。拳论中讲:“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非,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陈鑫在《学拳须知》中讲:“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太极拳传之必得其人,如为非作歹,或缺乏武德之徒,秘而不可传也。”学拳一定要谦虚,戒骄戒躁,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只有保持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太极拳才能学到手,练得精,运用自如。古谚语“习武先修德”,可见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修身养性。“拳虽小道,太极之大道存焉”,只有领悟“太极大道”才能真正的练好太极拳。

(五)太极拳的美学特征——技击美

太极拳除了有修身养性强健身体的功能外,技击作用也尽量在每一招之中,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等战术原理,虚实开合,攻手进退等一系列技法,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美感。拳家们通过修炼,精心揣摩,深刻领悟太极拳之神韵,技击之奥妙,留下许多精华之作。如《全体大用决》中:“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是说用低身势捞对方来腿,跟着变白鹤亮翅挑打对方软肋。先防后攻,动作迅速,姿态优美。再如“上步七星架手势,退步跨虎闪正中”。上步七星的用法是为了防御,七星是指肩、肘、膝、头、手、足等七处出击点,在使用上除了头不可以乱用外,手可以打、肘可以顶,膝可以撞、足可以击、肩胯可以靠出,架手势是对方和自己接受交架时必须要用的以上七点。作为攻击和防御最重要的部分,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具有它的技击用法和浓重的攻防含义,把这一对阴阳矛盾柔和融洽在拳路之中。

在《十八在诀》中“捧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列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精辟地讲出了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以及攻防技击方面的要决,道出了技击的真谛,深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技巧美、神韵美,在技击中表现出人的智慧、力量、灵敏、坚强,给观赏者以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美的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