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极文化与健身:太极拳美学的身体美学体验

太极文化与健身:太极拳美学的身体美学体验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极拳与美学具有紧密的联系,不仅是由于太极拳本身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太极拳的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太极的姿态美,而且还表现在太极典籍的文化美。(一)身体美学体验太极拳首先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技艺,习练者在锻炼中所获得的独特的愉悦感、充实感其实也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审美体验,理应成为太极拳美学关注的重心。毫无疑问,太极拳美学也可包含这两个方面。

太极文化与健身:太极拳美学的身体美学体验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太极拳与美学具有紧密的联系,不仅是由于太极拳本身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比如,人们在描述太极拳的风格时说“轻如杨柳,坚如金石”、“动如江河,静如山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一片悠闲之情,尽是大雅风规”……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的传统审美思想。

太极拳的美学思想十分重视均匀对称、整齐秩序、节奏和谐、韵律优美且多样的统一。太极拳讲究圆、匀、慢、柔,套路动作左右对称、上下一致、前后协调、动静相依、整体划一充分体现了美学思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太极拳的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太极的姿态美,而且还表现在太极典籍的文化美。如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在描述太极拳的意境时曾说:“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其中一个“写”字,就道出了打拳要心意先行,“从有心到无心”的过程和妙境。又说:“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其中一个“绣”字,就道出打太极拳就像心灵手巧的绣花少女一样,穿针引线,千姿百态、阴阳变幻、随心所欲、美妙无穷。还说:“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其中一个“玩”字,就极尽打拳的欢愉心态和基本要领。

(一)身体美学体验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技艺,习练者在锻炼中所获得的独特的愉悦感、充实感其实也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审美体验,理应成为太极拳美学关注的重心。而且,相对于外家拳和其他对抗性运动项目,太极拳习练者在行拳过程中能更敏锐充分地感受反应,更精微细腻地调控身体,更沉静平和地协调心身,这也很值得去进一步探讨。

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所倡导的“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展示了一个审视太极拳美学价值的新视角,也为理解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审美价值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大学生习练太极拳如何从“身体美学”出发,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培养我们的身体、完善我们的感受,从而成为一门塑造自我的真正的“生活艺术”呢?

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在18世纪命名“美学”,后经康德的“第三批判”、众多哲学家的添砖加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对纷繁的审美现象进行观念上的反思,完全是知识论的一个部分。理论化的“美学”满足的是理论家的思辨需求,而与生活实践没有多大关系,更不对生活实践进行直接指导。与此理论倾向可能内在相关的是:18世纪以来的美学建立于“身体——精神”的二元论基础上,并因强调审美的精神性而强化了这种二元分立。所谓审美,是针对对象的外观或形式进行观照,而非针对物质内容。审美所获得的愉悦,主要是精神性的愉悦,而非肉身的快乐。即肉身的快乐,在美学中是需要被贬抑、被驱逐的。最核心的“审美无利害”一说,就是要将审美愉悦与感官快适、道德满足明确区分开来(康德),并且突显了当时的启蒙理念:不带欲念地进行审美,乃是被“教化”过的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完全不同于对事物本能式的、生理上的直接反应,后者不过是人的动物性的表现。因此,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升华过的经验,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生理反应。

在实用主义美学里,上述问题获得了重新审视。舒斯特曼沿着杜威的理论路径,强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延续性,要求打破现代美学里的诸多“区分”,尤其是打破那种二分所导致的等级制。他特别提议要建立一门“身体美学”,强调身体快乐的重要性,以“使哲学能够更成功地恢复它最初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角色”。他真正的雄心是:“论证更宽泛的哲学观念”。重新激活古代的哲学观念:哲学是身体实践,是生活方式。若如此,身体美学就作为先头部队,将哲学从纯理论的城堡带到广阔的实践生活中去。

所谓“身体美学”,舒斯特曼暂时给出的定义是:“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即,身体是审美欣赏的场所,也是人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的场所,身体美学研究身体的作用,研究身体经验世界的方式,也研究改善身体的方法。跟传统美学不同的是,它不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也致力于改善身体的训练,也就是说,致力于“培养身体”。这可能要涉及武术、时尚、美容化妆健美饮食等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要准确地灵敏地感知世界,有赖于身体,“我们的感性认识依赖于身体怎样感觉和运行,依赖于身体的所欲、所为和所受”。历史的简要回顾可说明:古代世界里,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很多哲学家都非常重视身体训练,将身体的健康舒适作为进行哲学思考的基础。现在,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必须是思想者和实践者协力完成的工作。”这其实要求理论思考与身体实践的合一。我们训练身体,才能更精微地认识身体,进而对自我和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对身体的感受和思考,也会促发我们更好地训练它。太极拳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以其对身体和运动的独特理解而为国内外众多习练者所热衷。在当代文化的“身体转向”的背景下,我们可更进一步理解太极拳所带给我们的身体经验,追索太极拳的内涵和可能的美学价值。

按照舒斯特曼的说法,关于身体的训练,以及针对身体的审美,可以区分为外观形式和经验形式。外观形式,主要指身体表面的外观,这包括运动姿势、身体线条等;而经验形式,主要集中在“内在”体验的审美性质上。前者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而言,而后者主要是从习练者本人的体验而言。毫无疑问,太极拳美学也可包含这两个方面。显然,太极拳习练者本人的身体感受也就是内在经验要更为基本,外观形式只是内在经验的一种外显。而且,这种内在经验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贯体现着内家拳的特性。因此本文主要将太极拳习练者的内在体验作为讨论的重点。

与普通运动项目不同,太极拳首先讲求松柔、松沉。郑曼青先生在拳论中追忆杨澄甫先生当年的教导,首先提及的就是杨反复强调:“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几乎所有的太极拳论都提到这点。太极拳所强调的“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肌肉放松,卸去“拙力”;第二,是全身关节松开而有对拔之意,所谓“节节松开”;第三,是心理上放松,精神恬淡虚无、平和沉静。第三点是根本,因为只有精神意识放松了,才有可能真正放松肢体和肌肉。当然,太极拳的放松,不是把肢体完全“懈”掉、“散”掉,而是由意识一线贯穿的松沉。

在这样的松沉的状态里,习练者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身体的结构,气息也会沉下去。而且,行拳时动作自然变轻、变慢,能体会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意涵。看似松松垮垮,实则内有聚敛,追求轻灵缓慢中的“节节贯穿”,追求将周身整合成一体。相应于动作的轻柔、缓慢,呼吸不用刻意控制就会变得绵长、深沉。这样的深长呼吸同瑜伽类似,能增强肺通气和肺部换气,提高机体对氧的摄入和利用;而且,由于脑部得到足够营养,人会变得轻灵与舒畅,并产生愉悦感。可以发现,在缓慢、松柔的太极拳运动之后,习练者身体上得到的并非能量消耗后的疲惫,或者松懈无力的消极感受,反而是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可感受到生命活力在身体里的弥漫与充盈。

禅定、瑜伽偏于静不同,太极拳作为修炼方式,是动静结合的。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通过放松,心里放开纷扰的念头,散去各种欲望和思虑而专注于自身,达到李亦畲所说的“神舒体静”的状态。由于神舒、心静,动作也变得缓慢、沉静、柔和。

解守德先生认为:“要真正静了,才能见到真正的动,那时你无心去观察什么东西,但你又什么都观察到了……心静则气和,气和就能正确体察事理,事理察则心体澄明不动,心明便是良知的主宰。”这非常精辟地点出了内心的静与身体的动之间的关系,点出了静与气息、进而与生理的关系。

实际上,正是在澄明之心的观照下,习练者对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处的变化、相互关系才能有入微的体察,才能体会“节节贯穿”、“一动无有不动”的精妙。在眼神、上肢、躯干、下肢的有机呼应中,在前后照应、上下相随、连绵不绝的舒缓运动中,身体和意识的灵敏度获得更精微细腻的锻炼。

太极拳讲“松”,但又要松而不懈,关键就在于“凡此皆有意”,即以神气率领。太极拳的“静”,也不是空无,不是死寂,而伴随着内在神意对于身体的灵活圆通的调控。注重内在神意的锻炼,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外家拳最大的不同。但是,太极拳的神意训练,又不像普通的心理暗示那样只是纯粹的观想、意念,而主要体现在“神”对身体的指挥上,体现在“意”的有效执行上,由此而达至心身协调。借用李仲轩先生对形意拳的说法,太极拳是“用身体思考”的。比如关节放松,要求微微有对拉拔长之意,这不是默想,而需要身体做出相应的姿势来。其他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要求,也都需要身体在意念的调控下有精微到位的表现。

更进一步说,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包含着中国人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许多拳论,在描述太极拳动作和内涵时,经常用自然现象或者生活现象来譬喻。譬喻的大量运用,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人“取象比类”、“观象取意”的思维。像站桩这样的基本功,有人说,站的时候当有青松挺拔、顶天立地之意,也有人说,可以想象一下春天里万木荣发、蛰虫复苏的感觉。再比如,很多养生太极拳的习练,要求行拳时动作犹如烟云飘在空中,毫无滞障,极轻灵、舒缓。看似完全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其实却可以给习练者非常生动、直观的示范。意想着这些自然景象,身体结构随之做出表达,习练者能很容易体会到动作或姿势的内在韵律,行拳才能勃勃而有生机、周行流转。正是这种意涵宇宙的宏大胸怀、神通自然的精微心思,让太极拳“与天地相参”,成为中国人理解身体与自然的一个有效途径,成为探索生命、塑造自身的一门艺术。

总的来说,太极拳的独特在于,它是动静结合、松柔舒缓的全身运动,通过以心使形,练形养气,充神健体,而使神、意、气内调脏腑,外壮筋骨。其过程不是“泄耗性”的,不是通过纯消耗以促身体代谢,而更像是“培育性”的,借松缓运动而助气血运化,激活身体机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太极拳习练者脸颊圆润而有光泽,身体也显得浑圆壮实,这是内气鼓荡、气血充沛的表征。(www.xing528.com)

用“身体美学”的说法,太极拳能切实地“培养身体的愉快”。在运动过程之中和之后,习练者能获得一种生命充盈的体验,体内似有源源不断的精力在生长;而且由于放松和深长呼吸,身体会有舒适、轻快的感觉。这种伴随着舒畅、充盈等感受的美妙体验,是身体内部各个系统协调、平衡并回归良性循环的一个结果。它深化了习练者对于生命的感受,让习练者似乎进入到了生命的更深层次,体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身体反应,体会到生生不息、周流不怠的生命活力。

这种轻松愉悦、清明沉稳、活力充盈的体验,是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审美体验。在传统美学中,审美主要是对艺术品或者自然物一定距离外的“静观”,主要指精神上的愉悦,身体感受被贬斥。而太极拳借助松沉、动静和神意的训练,追求心身协调,习练者于其中体会到从肉身到精神的怡淡而完满的愉悦,这是单纯的审美“静观”所不具备的。正因如此,太极拳被“身体美学”作为理想运动之一来例举。

(二)塑造自我的生活艺术

舒斯特曼希望哲学能从纯理论变成介入实践的“生活艺术”,而太极拳作为以身体为媒介的实践方式,能直接作用于自我,起到塑造自我的作用,更像是真正的“生活艺术”。这主要表现在:它塑造我们的身体,也塑造我们的精神。它不仅改变体质,也如郑曼青说的,能“变化气质”,乃至合理化我们的生活方式。

1.塑造身体

在20世纪,太极拳以其显著的健身效果,从原先习武者走江湖的搏击之技而变为流行的大众运动。通过太极拳的习练,身体形态会逐渐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身形能变得挺拔,身体更浑圆壮实,气色更健康,精力更充沛。20世纪对身体的哲学思考告诉我们:“自我”跟身体感直接相关。我们身体的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对于世界的体验。很难想象,一个病痛的身体,如何能够体验到明朗而有活力的世界,如何有持久而切实的幸福感。而太极拳在塑造身体形态、培养身体愉快、确立良性的人生态度方面,有其明显效果。我们可以在同其他运动项目的对比中,来简要说明太极拳塑造身体的几个特点:

(1)与今天某些专练肌肉,甚至专练某块肌肉的“塑身”运动完全不同,太极拳是对身体整体进行锻炼,内外兼修,涉及身体多个官能系统,增进人体的协调性

(2)与那种泄耗性的、剧烈的锻炼方式不同,太极拳是一种节制、讲究协调的运动,追求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3)与短暂而强烈的“高峰体验”不同,更与冒险而带破坏性的“边界体验”(limit-experience)有异,太极拳带给我们的体验是平和、充盈、持久的,身体的愉快与身体的成长、完善相伴随。所以,太极拳作为一种积极而又节制的运动方式,塑造我们的身体,并让我们在充盈活力的生命体验中,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

2.改变气质

太极拳不只对外在形态进行塑造,还深入到习练者的精神深处。这大概跟松缓的运动方式、阔远精微的神意控制有关,也就是说,是外部、内在两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一般来说,经过长期习练的太极拳者,气质上会显得沉静乃至儒雅,为人平和内敛,处事沉稳细致。所谓“功夫要上身”,一层意思指不能把功夫的境界停留在口头上,要能够用身体表达出来;更深的一层意思,是指拳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精神气度要在身体上有所体现,内化为个人的涵养。又因为太极拳是“文化拳”,能吸引习练者不断追索和挖掘其内涵,所以也就同时塑造了习练者的心性。太极拳的很多理论,本身可溯源到道家儒家乃至佛家的思想,再加上有很多文人参与习练,大大充实了其拳理。比如一个“太极”之名,就牵扯出《周易》、道家;一个“立身中正”,就可延伸到儒家很多为人、为学的道理;“虚实”问题,就可以在道家、佛家思想里寻找佐证。这样的回溯和解释,让太极拳的内涵变得极为丰厚;那些真心习练者,总是从太极拳这样一门技艺而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之中。涵泳其中,心性必然受到影响,气质亦随之改变。

所以从太极拳这一“技”,可以进乎文化之“道”。正是在这点上,太极拳将习练者从个人世界里超拔出来,而朝向一个维系个人的精神世界。其练习的群体性和交往性,更加强了这点。可以说,在重新接近传统的群体认同中,自我获得了重新定位

3.掌控生活

太极拳训练神意对于身体的控制,也就是训练身体执行意志的能力,这为实践生活的合理化提供了保障。我们在实践生活中,身体常常限于能力无法实现意愿,以致正当而又美好的前景落了空,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太极拳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我们身体无能的情况,给“躬行”提供基本保证。加上太极拳能让习练者的精神气质变得更为沉稳、平和,就有可能导致他们选择过上更合理的生活。

可以看到,太极拳作为传统技艺之一种,以其直接的身体性,将中国古人强调实践、体验、亲知的思想特点融贯在其习练中,从而达到心身协调乃至心身合一,达到对于自我和生活方式的塑造。从这个角度讲,太极拳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艺术,是真正实践身体美学的一门艺术。

在当代,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从西方到中国,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追求身体美:从美容、整容,到针对身体特定部位的肌肉训练,到各种有氧运动的流行,乃至瑜伽、禅定的风靡,健身运动已经产业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太极拳将如何定位和发展,无疑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身体美学”作为对当代身体现象的一种理论反思,为我们理解太极拳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极好的思路。用它来观照太极拳艺术,绝非简单的理论套用或嫁接,而是更进一步激活与丰富太极拳的内涵。在同其他运动的扼要对比中,我们能发现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内在的身体经验,并预见其作为生活艺术改善自我的潜力。这说明,太极拳除了健身价值,还有审美价值乃至伦理价值。因此,我们说,太极拳在理论上能为当代“身体美学”、“身体哲学”提供进一步的资源,在实践上能为当代人的健康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贡献一份中国式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