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极文化的道家思想与健身效果

太极文化的道家思想与健身效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家思想融入到太极拳中,形成了太极拳独特的战略战术思想。(一)道家养身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道家重贵生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太极拳的养生理论及方法。

太极文化的道家思想与健身效果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部分,要研究太极拳就离不开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极其复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交融其他形式的文化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中国武术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武术形式和不同的武术文化内涵。其中太极拳可称是道家文化与武术的完美结合。太极拳蕴含了丰富的道家思想,太极拳从道家思想中引申出“动静”、“刚柔”、“进退”、“虚实”、“攻防”等对立统一的多种运动形式。太极拳是一种柔和、文雅、用意不用力的运动项目,它强调中庸,提倡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在攻防中则强调“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讲究后发制人,不以力胜,讲究巧取。道家思想融入到太极拳中,形成了太极拳独特的战略战术思想。

(一)道家养身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同时还阐发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道德经》中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与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形神兼养”等主张,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家重贵生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太极拳的养生理论及方法。

1.重养气

“气”,是中国哲学范畴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而生”。道家认定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气”。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另外,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还具有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属性。阴阳二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气具有阴阳两个属性,气处于永不停止的运动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注重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外,太极拳更为注重的是“中气”,其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其中既蕴含着生命本源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心结合,在不断的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顺势扬气,至此把人的生理、心理、人生哲学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

2.贵自然

太极拳受道家哲学影响较深,它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和行拳的根本,谓之“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宏观的太极拳论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太极拳中的虚实、闭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使人与天有浑然相通之妙。

3.重贵柔

贵柔,即返璞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的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璞归真”。

4.求虚静

《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见太极拳是比较强调动静关系的。而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庄子说:“抱神以静,必静必清。”后来的道教内丹学说主张“守静去燥,忘形静寂”,从而达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这些道家的观点无论是从思维方式上还是从养生实践上都注重以静养德,以静养身心。“虚静”的哲学内涵是“无”,有无相生之“无”;就人生论来说,“虚静”指主体摆脱外在异己力量的羁绊,回归自然的本真,达到心明如镜的安适心境的心理过程。太极拳将道家主虚静的理念应用于拳理之中,形成了以养为特色的运动形式。练拳时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使人的身心处于极宁静、极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心静用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通过这种求静的方法达到虚静的境界。虚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讲则是安静闲适,虚融澹泊,是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来使练习者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段。

(二)道家思想对太极拳审美的影响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即为美,美的本质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符合事物的规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

1.“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自然美(www.xing528.com)

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太极拳审美注重“天人合一”的境界。无论什么动作,作为审美主体的“我”都会将它与自然界中的有关物象相联系,与有关情感相沟通。“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即物化为我,我化为物,万物与我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太极拳的拳法和拳术理论中,发展并逐步得到完善。

2.“阴阳相长、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

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的运动风格给人以自然轻松、舒畅愉悦的感觉,这正体现了它的和谐完整之美,从而使太极拳成为真正的充满丰富创造力的审美活动,使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谐是蕴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理念,它在太极拳中具体表现为动静和、刚柔和、阴阳和、虚实和、形神和,这种协调统一的关系成为“一首优美的旋律”。以“白鹤亮翅”为例,从动作方法上看,它的虚实、动静、刚柔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而又融为一体,使动作在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动静相间,体现出圆滑连贯自如的动作特征以及动作的和谐之美。另外,这种和谐还包括了练习者与景色宜人的环境、舒缓优美的音乐、心旷神怡的心境融为一体、协调统一。

3.太极拳的真善美

在现代体育以“力量,速度,追求极限的刺激之美”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太极拳以其返璞归真、独具特色的东方之美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太极拳这种独特的对美的追求,也为太极拳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太极拳与道家思想的结合,还体现在太极拳“真善美”之中,使得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武术拳种。善养浩然之气,至刚至柔,修得清净之身,无极之体太极拳是礼仪拳,谦虚礼让,舍己从人,于人无争,与世无求,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功力取信于人是我中华礼仪之邦的智慧结晶。

(三)道家思想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影响

太极拳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技击特点。道家思想被认为是太极拳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哲学家认为,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而且是逐步地向其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的。这是自然法则,亦是老子人观“法自然”的哲学回应。“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认为,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根据这一转化规律,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反”,事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自然就会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老子认为,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这种守柔处雌、崇弱尚下的观念对太极拳拳理与技击理论的影响是极大的,由此,它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技击特点。

1.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十八章》)由此可见,老子的思想是尚柔的,他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因此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世间所有事物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变化。因此一定的时期内,柔弱的东西总会变得刚强,而刚强的事物则会变得柔弱。

2.后发制人、崇下尚退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何以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一种谦虚的说法,不为天下先体现的是一种不争的态度。太极拳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技击意义上的关系的复杂性,即后发制人,崇下尚退。后相对于先而言,是一种相对的观点,也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太极拳既是武术的一种,就应表现出武术技击的特点。在武术中,往往强调占得先机,只有占得先机才能处于不败。这种“先”的观点,在老子看来,是一种不仁的表现,人相对于世界都是独立存在的,虽然人和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不同的人也具有各自的独立性,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的意识所左右。“先”在这个意义上讲,往往有“侵”的意思。所谓侵人者必被人所侵,不被人侵,则不欺人也。这是老子从思想层面崇下尚退的原因。从实践层面上讲,太极拳崇尚后的原因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拳语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3.以静制动、动静自如

虚静是道家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道”在人体的体现。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就非常强调虚、静。虚静者,即实中求虚、动中求静之谓也。初练时,势势揆其用意,是从实处练也。今当并此形迹而泯之,故谓之实中求虚。太极拳开式时,由静而动,收式时,由动而静。今则势势之中,处处皆当作由动而静想,务使一切姿势,皆有动即是静、静即是动之意,固谓之动中求静。太极拳强调虚、静,是因为静方能志专,才能排除杂念,使精神完全集中,用意识引导动作,领悟技法真谛,动作才能从容自如、势正招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