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台古城堡-建宁县古城,历史风貌保存完好

闽台古城堡-建宁县古城,历史风貌保存完好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宁县地处闽西北边陲,与江西省接壤,境内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南唐中兴元年,升永安场为建宁县,迁治于今濉城镇。然而,城内仍然多事故。建宁县城图清顺治三年,东城楼复毁,署县孙志儒重建。随后,知县袁植重建。建宁县朝阳门建宁县东、南、北三面城外大溪环绕,城中地高。后县长因此被弹劾免职。建宁城址现保存沿溪城墙700余米、朝阳门城楼及残缺的迎薰门。关隘地势险要,有“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之说。

闽台古城堡-建宁县古城,历史风貌保存完好

建宁县地处闽西北边陲,与江西省接壤,境内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武夷山脉中段绵亘全境,千米以上高峰有35座,县境东南部金铙山主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与江西交界处有关隘26处。吴永安三年(260),析建安郡校乡西偏地置绥安县,县治在今建宁城南约1.5公里处。南唐中兴元年(958),升永安场为建宁县,迁治于今濉城镇。

(一)县城

县城濉城镇地处县境中心偏东,位于凤山之东、濉江之北,海拔310米。置县以后多年未建城。宋咸淳二年(1266),知县宋秉孙倡修城墙。城墙以石为基,上面砌砖,周长580丈,高2.4丈,宽1.2丈,共辟4个城门:东称朝天门,南称迎薰门,西称庆丰门,北称拱辰门。又在东门左右辟两个小门,称小南门、小北门,俗称为水弄。各门上均建有城楼。此后,城墙时坍时修。咸淳四年(1268),被水冲毁。咸淳六年(1270),宋秉孙以余监钱重修;又以税钱万余缗置田,备缮修费。元至正四年(1344),城被水冲毁,仅存迎蕉门。

弘治六年(1493),知县马昇按旧址扩建县城,西倚凤山,三面临溪。新筑的城墙高2丈,宽7尺,长793丈,雉垛2540余个。改东门为朝阳门,小北门为顺济门,小南门为通津门,并在各城楼上设置牌匾。正德十二年(1517),知县周必复修缮城,加高3尺,徙迎薰门于学宫右边。嘉靖二十一年(1542),拱辰门毁,嘉靖二十二年(1543),朝阳门毁。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县何孟伦、丞金玠重建,改朝阳门为朝天门。嘉靖二十四年(1545),复筑拱辰门。嘉靖三十四年(1555),朝天门又毁。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县孙大学再建。嘉靖四十年(1561),知县吴金重修。隆庆四年(1570),因认为自改南门后,五十余年间城内多火灾,登科者仅二人,风水不利。署县同知包柽又改南门于青山之麓。城外山直冲射,建关帝庙以阻挡。然而,城内仍然多事故。万历六年(1578),知县梁应球改建迎薰门于长吉寺前,居民乃安。崇祯三年(1630),东城楼毁,知县郑汝说重建。

建宁县城图

清顺治三年(1646),东城楼复毁,署县孙志儒重建。顺治四年(1647),大水冲毁北城墙。顺治六年(1649),知县傅元弼奉檄修葺,周围加高3尺,增置女墙510垛,各砌阶数尺,以便守望。又作窝铺510间。不数年,西南一带窝铺为镇兵毁废。顺治十七年(1660),防兵叛,毁各门城楼。随后,知县袁植重建。康熙五年(1666),知县袁植同防守李得胜奉檄在城西南建筑敌台3所,又增建敌楼4所,以便守望。康熙十年(1671),东、南、北三面城墙尽圮于水,知县陈于逵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洪水冲塌东南城墙数十丈,知县檀光熿修。康熙三十二年(1693),拱辰门毁。康熙三十八年(1699),署县延平通判曾植捐俸重建。康熙四十三年(1704),东南城墙又被水冲毁。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康兆元修。乾隆八年(1743),东南城墙圮于水有数十丈,西门崩塌十数丈。乾隆十年(1745),知县王文昭领帑银修葺。乾隆十三年(1748),东北城墙崩塌数十丈,知县黎芝劝修,未竣。乾隆十六年(1751),南门一带圮于水,共38丈。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王定国劝民捐修。嘉庆五年(1800),大水冲城门。绅士徐光翔、王笏捐修东二门、北二门,杨揖古捐修南门,刘垂凤捐修西门,城复完固。嘉庆九年(1804),督宪亲临劝谕富绅修筑,至嘉庆十年(1805)竣工。嘉庆十四年(1809),猝遭洪水,冲坏东南北三门城墙垛口、城楼。咸丰二年(1852),知县李含苞、马炳章先后劝谕重修。邑绅何懋龙独修495丈,建造东西城楼二座,东、西、南、北城门四阁;徐惇勋独修20丈,建造北门城楼一座;谢姓建造南门城楼一座。

光绪二年(1876)、光绪三年(1877),迭遭水患,南门一带城墙垛口复圮,知县刘珏劝谕富绅捐资修复四门城楼。光绪十四年(1888)洪水,北门城根地裂数十丈。光绪十九年(1893)五月十三日,东门火灾,城楼毁。是年十二月,北门大街火灾,城楼毁。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县李九盛修北门城,重建东北城楼,修西南城楼。

建宁县朝阳门(www.xing528.com)

建宁县东、南、北三面城外大溪环绕,城中地高。城内沿城有沟,水源在西门外凤山,暗流入西门过北门,曲折而经东门至南门,汇入大溪,俗称北水朝南。历年既久,暗沟淤塞,水至北门即从城洞流出。堪舆家认为这是文风衰歇,人民因此穷困。数十年来屡有人建议开沟,皆以无款中止。1915年,城内士商佥请县知事筹款开工,修复故道。1943年,改建东门楼,用红条石凿刻“中正门”3字,楼上设图书馆;又将古北门迁靠河畔,改名“中山门”,门上增建城楼,以县长的别号起名为“镜宙楼”。后县长因此被弹劾免职。1949年后,因县城规划建设需要,旧城墙陆续被拆。

建宁城址现保存沿溪城墙700余米、朝阳门城楼及残缺的迎薰门。朝阳门楼位于濉城镇民主居委会,始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历代修整。门楼南北长12米,东西宽7米,高11米,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迎薰门位于濉城镇复兴居委会,始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门拱形,砖构,高2.4米,宽2.9米,深2米。门内两侧各有浮雕石狮一只。

(二)关隘

境内关隘31处,东乡有叶竹隘、曾家隘、茶庵隘、南山隘、邱家隘、寨头隘、分水隘、云山隘、五百隘(通黎川、泰宁);南乡有松根隘、长岭隘、岭门隘(通归化)、三都隘(通宁化);西乡有马鞭隘、邱坊隘(通宁化);北乡有黄家隘(通新城)、百丈隘、青山隘、朝凤隘、狐狸隘、菜窠隘、松子隘、甘家隘(通南丰)、百结隘、射弓隘、木瓜隘、老虎隘、船顶隘、湖沙隘、茱萸隘、卷亭隘(通广昌)。关隘地势险要,有“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之说。

(三)兵寨

清初,县内有12处兵寨,即东山寨(在东山)、乌龟寨(在俞家潭上)、罗汉寨(在县城北门)、将屯寨(在将屯,五代镇将谢望曾屯兵于此)、楚王寨(在楚上保)、青龙寨(在赤下保今隆下村)、饭罗寨(在饶村保今水西村)、军口寨(在均口)、西安寨(在里心保)、永平寨(在新城保)、龚家寨(在大南保)、巢隔寨。其中青龙、饭罗二寨易守难攻,每逢战乱,多有百姓避战其中。清朝虽有兵寨,但驻军多在城内占据民房为兵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