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议论文写作题型分析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议论文写作题型分析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议论文写作在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5中小学作文、申论作文与教育作文比较(二)题型分析1.命题方式教育写作的命题方式主要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类。结合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占比较大,所以这也是考生备考的重点所在。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议论文写作题型分析

1.【参考范文

不做“教书匠”,愿为“大先生”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教书即教授课业、解除迷惑,育人即传授伦理道德、启迪学生心灵。 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教师不能只做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先生”。

为教以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长期以来,教师以教书育人、勤勉奉献而受到学生的衷心爱戴和全社会的广泛尊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 对于教师而言,即便学术水平再高、教学能力再强,如果师德师风不好,就不能算合格老师。 因此,身为人民教师必须坚守行为底线,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施教以爱。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年龄幼小、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而言,常常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进而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常常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相信自己“一定行”,从而主动学习甚至改变人生轨迹。 反之,老师的一句伤害、一次打击,或者老师在某方面的不检点,则可能给孩子带来深重而长远的负面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告诉我们,要对学生报以真诚的期待才能使期待成为现实。 所以,身为教师要用师爱孕育成长,用爱心启迪心灵。

从教以真。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若要学生求真,教师必须先做“真人”。 在学术上容不得半点假,教师要实事求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 人们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而在如今教师不应满足于“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教师不能安于现状,应当不断反思和终身学习,做到做人真、求学真、谋事真。

总之,我们不能只做“教书匠”,更要做学识广博、师德高尚、爱满天下的“大先生”。 我们会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托起明天的太阳!

2.【参考范文】

家风不可抛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就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是家庭观念的缩影,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语云:“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由此可见,家风不可抛。

我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以,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之于个人和国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 一个家庭能否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其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家风传承的问题。 在家风的传承问题上,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颜之推告知子孙“千经万典,孝悌为先”;曾国藩反复强调“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这些家规、家训反映了一个家庭的风貌,它们在一个家族中长期沉淀、酝酿、发酵,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家风”。 这样的家风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这样的家风,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尽管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但家风建设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出现了一种断层的现象。 这种家风断层现象的严重后果就是:对于一些手握公权之人来说,他们缺失了“勤政为民”的情操与旨趣;对于普普通通的民众来说,他们缺失了“为人处世”的基本规则与操守。 这些年家风的缺失,除了导致个人道德情操出现滑坡,也给社会风气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所以,要想端正社会风气,应自端正家风始。

总之,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整个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也唯有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千千万万个家庭才能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因此,作为家庭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家风切不可抛。

(文章来自网络,有改动)

3.【参考范文】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师表”一词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与“师范”相同,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作出榜样,成为学生以及社会所有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做到“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应加强语言修养。 无论在何种场合,教师用语不仅要准确规范,符合教师身份;同时,也应饱含真挚情感,能打动人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记得“四块糖”的故事吗? 与其说陶行知是用“四块糖”转变了孩子,倒不如说是他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化了孩子,从而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的语言还应有激励性,能鼓舞人心。 当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不时流露出对学生的期许和鼓励,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达到教育最终的目的。

教师要为人师表,其次应规范自身行为。 明代文学李贽说:“动人言者,其感不深;动人行者,其应必速。”因此,作为教师除了要运用语言的力量感召学生,更要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道德表现,教学行为过程,人际关系处理,仪表仪态的展现,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师要为人师表,更应做到言行一致。 卢梭曾经说过:“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于一旦。”所以,教师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更要做到言行一致。 材料中,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教育学生的时候,正是因为做到了言行一致,所以才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取得了教育的成功。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所有教师都能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时,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4.【参考范文】

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位省委书记提出的“三平”精神,是对当地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是该地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三平”精神既是教师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充分体现,也是对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的内在要求。

平凡之中要有伟大追求。 教师,和普天下的从业者一样,服务于一个平凡的岗位。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三尺讲台授课、孤灯伏案教研,难有轰轰烈烈的壮举,难有刀光剑影的辉煌,难有显赫夺目的功勋。 然而,也正是这样平凡的岗位更能彰显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1980 年江西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十九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千米、海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一名深山女教师,这一待就是三十六年。 “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 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 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在给支老师的颁奖词中我们读懂了什么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她苦苦追求的是山区孩子们的笑声朗朗、成人成才,是教育事业郁郁葱葱的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追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书写自己的职业传奇。

平静之中要有满腔热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以很贴切地形容教师工作的润物无声、静水流深。 这种平静说的是一种心态,不浮夸、不炫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一个教师只有拥有这种心态才可以释放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 这种热情源自对理想的追求、对职业的热爱。 如果只是把教师职业等同于“饭碗”,那么面对复杂的教学劳动怕是难以产生出高昂的激情和热情。 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以理想为驱动力,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孜孜不倦。 这种热情还源自于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们知道你是出自于真心地关爱他们,尊重他们,想与他们做朋友,而不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施予者的位置上。 热爱孩子要做到心中始终有爱,把人的精神和灵魂教育融入点点滴滴的知识教学之中,以爱为动力,燃烧自己的热情,以人格濡养人格,以心灵滋润心灵,以爱呼唤爱。

平常之中要有极强烈的责任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我们必须在平常的岗位上,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的使命是无法单纯用得失来衡量的,我们要始终以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教师职责。

教书育人,任重道远,“三平”精神的弘扬,刻不容缓。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内化“三平”精神,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成为倡导、实践、传播“三平”精神的模范。

5.【参考范文】

适当方能深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是人之常情,这也是父母之爱伟大的地方。 可是当父母不惜化身“虎妈狼爸”,一味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甚至不惜使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小的孩子的时候,便不是真正的为其“计深远”了。

“计之深远”,指的是要为孩子的未来有长远的考虑,即长远教育目标。 但我们准备向着长远目标孜孜前行的前提应该是:对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这是源头,也是根本,离开了它,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走的愈远,离最初的目标也更远。

那么,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成人”教育。 人的发展是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它既包括健康的身体,也包括良好的心理特质。 既要有知识和技能,也包括一双善于发现世界美的眼睛、一双善于创造美好事物的双手、一群能够和平友好相处的朋友、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庭、一份能够享受其中乐趣还能够获得生活所需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等等。 “虎妈狼爸”用近似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逼着孩子过早地面对残酷的竞争。 用简单的“输赢”二元论来进行着奖励和惩罚,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和谐”之美,又怎能培养出与自己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孩子呢?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式的教育。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如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宁愿相信教育不是雕塑而是唤醒。 人生的道理没有人能全部领悟。 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都在学习。 孩子如是、家长亦如是。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路程。 每一个阶段都重要,每一次成长都值得珍惜,没有必要把太多的成长责任都压缩在儿童和少年时代,更没有理由霸道地相信成人世界的绝对权威。家庭使家长和孩子携手成长,家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通达超然的人生态度、有声或无声的指引远比强压的学习任务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真正的教育是耐心和宽容的教育。随着人的成长,不同的阶段社会和家庭会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孩子需要去学习去成长,这是所有的家长和社会都要面对的。 成长中会有挫折、会有抗拒、会有退缩这同样是人之常情,家庭这个时候是给予支持、鼓励、安慰、建议还是批评和惩罚要视情况而定。 在孩子难过的时候、受伤的时候,除了逼他们面对,还可以耐心地等一等,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人常说家是最后的港湾,这份它独有的温暖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真正的教育是不能简单复制的教育。 “人”是复杂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 人一生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一环,但绝不是全部。 一个“虎妈狼爸”或许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绝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这与家庭教育的个性化色彩有关,也与人的成长的复杂性有关。 真正的教育者眼中从来没有批量化的成果,而只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人生是一段旅程,请不要简单地用功利的视角确定的“输”“赢”去衡量它。 正确的认识教育、用自己的人格为孩子去影响孩子、用耐心和宽容与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盲从不独断,才能真正的“为之计深远”。 耐心陪伴,精心呵护,与他共同成长,或许能给他们一个能够更好地同自己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灵魂。

6.【参考范文】

不诚信,无以立

诚信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诚指的是真实、实在,也就是做人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信指的是信义信用,也就是做事要信守承诺,一诺千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普遍认同,热情讴歌。 可是,是什么赋予了诚信这样的魅力,让诚信超越时空的界限,一再成为热议的话题? 因为,诚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诚信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代名词,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张名片,更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西汉时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说的是一个叫季布的人,为人行侠仗义、信守承诺,因而受人尊敬,结交了许多朋友。 后来,在他身处险境之时,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救季布于危难之中。 生活中,有像季布这样诚实守信的人,当然也有不讲诚信,满口谎言的人。 可曾记得,《狼来了》故事中的放牛娃欺骗他人取乐,最终他的羊葬身狼口? 得道者多助,季布一诺千金,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失道者寡助,放牛娃满口谎言,终致其自食恶果。 由此可见,诚可以立身。

业无信不兴。 诚信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以诚信为先。 北京同仁堂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诚信经营,树立了国药第一品牌;杭州胡庆余堂本着“戒欺”的宗旨,质优价实,成为了业内翘楚。 他们用事实证明,诚信是企业的金字招牌,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总有一些企业片面追求效益,忽视产品质量,缺乏诚信的事情屡见不鲜。 无论是“天价虾”使城市形象蒙上阴影,还是“排放门”让德国大众遭受重创,都让我们看到诚信经营则企业兴,失信而为则企业败。

国无信则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出有关诚信与立国的论断,他说:“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也就是说,若想安邦定国必要取信于民,立国的根本在于对百姓讲信义。 如果领导者能以诚信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法则,国家便能够顺利运转;如果领导者欺骗百姓,则“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晋文公信守诺言退避三舍,终成春秋霸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臣民以致亡国。 他们证明了诚信于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诚信为本方得“修身”之要,以诚信为本方得“齐家”之术,以诚信为本方得“治国”之道。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诚信、践行诚信。 对个人而言,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诚信意识;对企业而言,加强自我建设,打造诚信“名片”;对国家而言,完善信用机制,树立诚信风尚。 构建诚信社会,我们需要携手同行。

7.【参考范文】

和谐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包容与信任

当前,许多少儿节目不断深挖内涵,以镜头聚焦中国家庭教育现实,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提出些许启发。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少儿频道2019 年精心打造的重点节目《小鬼当家》,节目对于家庭教育的呈现不只是停留在镜头后的“旁观”与记录,更是以实践探索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新方向,“换位当家”的模式既符合了综艺的可看性,又为家庭教育实际提供了可推广的模式,让孩子更理解父母、更感恩父母。 总之,和谐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包容与信任。

家庭教育类综艺节目关注了家庭环境的新变化,“二孩”政策的出现改变了当下的家庭构成,在《我们长大了》《二胎时代》等少儿综艺中,家庭教育还涉及父母如何权衡对两个孩子的关注与爱,家庭关系面临的问题更加立体复杂;只有当每个孩子受到平等的对待,才能打消他们被遗忘、被冷落的恐惧。 由此可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的号召,家庭教育需要引入更多的有效模式,审视更多现实问题,完善顺畅的沟通机制,坚定孩子内心的信任。

家庭教育需要给孩子一个可以“说话”的平台,给父母一个听孩子心里话的机会。 《小鬼当家》其中一集便是聚焦苗族少年潘发清和母亲之间因为手机而引发的矛盾,二人的沟通以母亲“都是为你好”的急躁批评和儿子的沉默无回应为模式。 母亲禁止孩子玩手机,孩子费尽周折用手机卖出了家中余粮、赚到第一笔钱,向母亲证明了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母子之间才在哽咽和泪水中有了第一次有效交流。 节目讲述的并不是个例,折射出更多中国家庭的教育现状,弥合代际鸿沟、走出自身视角局限,是节目为亲子沟通拓展出的一片新空间,可以让观众产生共情并引发他们思考如何改进家庭沟通效果。 湖南卫视《少年说》节目给了孩子们一个站到台上将平时不曾表达的喜悦委屈说出来的机会,父母亲人在台下聆听时,亲子之间的心才有了贴近彼此的机会。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父母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子女的期待,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从《小鬼当家》等一系列电视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当家庭沟通环境借助节目设计由不顺畅变得顺畅时,父母的严格要求里有了包容,孩子们的笑容里有了“家”的信任与认同。 由此可见,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够让孩子们自由表达、放心依赖,让“家”成为可以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字眼,让家庭教育能够给予孩子们面对外部世界的底气与底色。

包容与信任是家庭教育的主题。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特性,每个家庭能利用的资源也千差万别,只要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节奏和方式,只要在子女人格品行教育上尽心尽力,即便吸引不了媒体的注意和大众的眼球,也是为孩子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内容来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8.【参考范文】

教师减负的关键是保障教学自主权

2019 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 对于教育系统来说,让教师从沉重的、不合理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教师,把宁静还给校园,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办事,无疑是最给力的“减负”。 中小学教师负担不断加重的根源何在? 事实上,既不是源于教学的任务,也不是由于家长的压力,而主要是来自于多个行政部门不断增加的行政负担。

解决教师负担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当事人有当事权。 对于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理应最有发言权和自主决定权。 就好像医院接收到一个病人后,如何治疗应由接诊的主治大夫决定,而不是依照文件的安排去开药方。 让教师决定教学事务,既是对他们的尊重,又是对教学质量的保障。 相反,发文要求教师不能布置作业等等,实际上就是限制教师的自主权,造成责权分离,反而会让教师陷入被动。

增加并确保教师的自主权,就应包括让他们有权决定不做什么事。 对于非专业的、与教育教学不直接相关的事情,教师有权拒绝执行。 比如,曾经有一线教师反映:学校为了迎接评比,连课程表都要让老师作假,他内心实在纠结,忙不过来,还会让学生帮忙造假。这就是典型的反教育案例,是强制指令对教育宗旨和原则的异化。 当然,要保障教师说“不”的权利,就必须有切实的制度安排。 比如,建立起相应的教师投诉机制,在教师遇到不当要求时,可以有正常的渠道进行投诉。 由专业、权威、公正的评定程序确定该不该做,阻止一股脑要求强制执行的通道。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教师负担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任何具体事务、行政指令都不能凌驾于这一目标之上。 教师与学校工作的第一依据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真实具体需求。 在以往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一些学校会把红头文件而非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首要依据,这样就使得学校思路逐渐走偏,而学校思路走偏了,教育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好。 学生、教师的负担,也会被不必要地加重。

教师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倡导尊师重教风尚,进一步营造理解教育工作、关心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让老师们轻装上阵,让成长的翅膀轻盈飞翔。(www.xing528.com)

(部分内容来自新华网,有改动)

9.【参考范文】

强化风险治理,护航教育改革

风险在现代社会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复杂性,但也是可以治理的。 风险治理直接关涉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实,我们不必惧怕风险,但也不应罔顾风险。 加强风险治理,强化政府治理能力,降低新时代教育改革风险,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有四个基本的着力点。

贯彻积极风险观念是基础。 意识和态度决定行为,积极风险观念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地、理性地、乐观地认知和应对风险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背后所彰显的是一种决策部门的公共责任伦理,是我们有效开展风险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而对风险所持的盲目、悲观或被动态度,是决策者和改革者公共责任意识缺失的表征。 因此,首先,教育改革决策者和实施者需要树立风险意识,要承认风险在改革中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权责利一致原则仍是教育改革决策者和实施者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能够保障其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应对风险。 若决策者和实施者因对风险认识不清导致重大决策失误,则应承担相应责任。

构建评估预警机制是保障。 风险评估重点在于对改革的风险代价——改革收益比、风险发生概率、风险是否可控等进行研判,风险预警重点在于对即将极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向教育改革相关者进行预警提示。 首先,前置风险评估程序,健全教育改革决策机制,从“事前”切入。 其次,实行风险评估预警全程化。 将风险评估作为教育改革是否实施的前置条件,并不意味着改革推进过程中不再需要风险评估,而应当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对改革风险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警,以帮助改革者及时进行风险干预。

强化风险识别能力是关键。 要使风险评估预警发挥最大价值,使风险干预精准全面,风险识别与衡量能力必须得到强化。 风险识别是对某项改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内容、风险损失大小、风险因素等进行判断和鉴定。 教育改革的复杂性,“风险”作为“可能性”所表达的未来时态性,均预示了教育改革风险识别过程的复杂性。

注重后期风险跟踪是长效。 后期风险跟踪的主要价值在于,在改革完成后通过对风险因素等的继续追踪防止风险重新或再次滋生,保障改革效果长久有效。 目前的教育改革存在一个特征,即改革者的关注视野集中在“改革前”和“改革中”,而忽略了“改革后”。因此,某些改革在结束后的某个时间点,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和风险滋生出来,直接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基于此,我们应当秉承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加强改革后的风险跟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险治理是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护卫舰”,教育作为一项紧贴民生的、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产品,必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内容来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0.【参考范文】

缓解父母焦虑,让幸福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当下的中国,父母焦虑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焦虑是构成儿童压力的重要因素,对孩子心智的成长、性格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影响重大。 贯通幸福教育,缓解父母焦虑。 幸福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孩子心智成长为目的的教育,通过幸福教育理念的日常渗透,让孩子更加幸福快乐地健康成长。

幸福教育需要父母陪伴。 现阶段,大多数年轻家长缺乏养育孩子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更缺少长时间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解决这些问题,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尤为重要。 最重要的部分是在父母陪伴过程中,塑造儿童自信乐观、社交沟通、情商发展、性格及价值观,这一部分的培养是奠定孩子一生幸福成长的更重要元素。

幸福教育需要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让孩子在玩中探索与感受,对儿童大有裨益。 孩子游戏时,目的不在于使他从中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孩子天性的发挥、兴趣的启蒙、欲望的探索,让孩子在深度参与的游戏过程中促使他们思考、掌握规则、学习秩序。 在玩儿中作乐,亦在玩儿中学习,使孩子在数字、社交、身体发展、情绪表达、性格养成等方面得到有效锻炼,从看似简单的游戏中,使他们产生乐趣,收获快乐,获得成长。

幸福教育需要创新智能教育。 科学定制方案,一对一示范,明确孩子成长心智与能力发展关键期。 除了因材施教,还要结合早期育儿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儿童营养学等逐渐智能化、数据化。 教学理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服务模式的创新、智能科技的创新旨在将幸福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带入中国每一个家庭。 教育的意义是尊重生命的价值,服务儿童,就是在服务生命。 每位孩子从出生起,都是具备能力和潜力的学习者,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化成长,给孩子提供健全快乐的成长环境、创造像家一样温暖的空间。

成长从来不是一条“单向道”,教育最根本的不是“教人成材”,而是“教人成人”。 以培养人格健全为目的的幸福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拥有日后应对步入社会面对种种挑战的能力。

(部分内容来自人民网,有改动)

11.【参考范文】

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四位一体”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里所谓的劳动,是广义上的劳动,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统称,系统建构多元化劳育体系强调“四位一体”。

“课程劳育”,专门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 大、中、小学劳育应是一部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三部曲。 学生在爱劳动、会劳动的同时,还应懂劳动,“明劳动之理”。 因此,学校应有专门的劳育类通识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各门劳动科学基础知识。 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2019 年,台湾70 所公私立高校中有59 所开设了各种劳育通识课程,达到164门,涉及劳动意识、劳动人权、劳动伦理、劳动关系、职场安全卫生、劳动法令等十余项内容。

“专业劳育”,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 要在专业课程中强化本专业劳动伦理和劳动发展趋势教育,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育价值体系;要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知识和技能训练,劳动权利和责任教育,劳动情感和态度培养,全面培育劳动精神;要在课程建设上挖掘本专业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特色资源,开展劳育特色专业课程。

“思政劳育”,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要特别强调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形成德育、劳育协同效应。 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强化劳动经典解读,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加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问题重要论述的阐释;在“形势与政策”中加入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发展展望。

“实践劳育”,把劳育融入广阔的第二课堂活动。 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产教融合及校园文化的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锻炼,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引导他们懂得并由衷认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劳动之所以成就了人类,造就了文化,形成了传统,正是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的显现。从远古社会用歌咏唱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到近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信条,再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劳模,劳动从古至今备受讴歌和尊敬,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充满创造空间和诗意空间的综合体。

(部分内容来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12.【参考范文】

依法治理“校闹”,守护校园安宁

一段时间以来,因学校安全事故等引发的“校闹”事件时有发生,个别人把“闹”当作了与学校讨价还价、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 针对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需要构建从加强预防到依法惩治,再到多部门合作、形成共治格局的完整治理体系。

杜绝“校闹”,要注重抓校园安全的源头预防。 由于实践中“校闹”的主要诱因是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做好安全风险防控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努力做到不出事故或减少事故,从源头上消除“校闹”行为,这也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关心爱护。 因此,加强学校安全事故预防,要求各有关部门、各级学校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各项制度、机制。 这不仅意味着要压实学校的安全责任,加强对学校校舍、场地、消防、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等事项的监管,而且在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健全学校安全隐患投诉机制等方面也须同步着力。

面对个别家长的过激行为,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十分关键。 现实中,一些学校处置应对不专业、不到位,受伤害方与学校易产生对立情绪,往往难以达成一致。 同时,由于诉讼途径费时长、程序多、成本高,许多受伤害方不愿意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进而给“校闹”埋下了隐患。 因此,要求以保险机制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学校则应积极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化解纠纷,确有责任的要依法、及时进行伤害赔偿,消除“校闹”的潜在诱因。

除了“疏”也要“堵”,治理“校闹”必须坚守法治底线。 无原则的“花钱消灾”往往为“校闹”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此次《意见》明确禁止不顾法律原则的“花钱买平安”行为。 例如,规定在相关责任明确前,学校不得赔钱息事;为避免个别人出于息事宁人的考虑片面加重学校责任,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纠纷处理。 同时,对于“校闹”中实施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坚决依法予以惩处,对其实现有力震慑。 依法办事,才能为学校安心办学、静心育人筑起法治的防护墙。

通过依法治理还学校一片净土,是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的应有之义。 学校要客观理性认识安全风险,做好风险防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消除学校后顾之忧。 在校园营造安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才能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部分内容来自人民网,有改动)

13.【参考范文】

关注社会生态,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素养

在西方发达国家,幼儿园教师职业认知的发展普遍经历了替代母亲、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三个阶段。 在当下中国,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三种认知处于并存状态。 作为“替代母亲”的认知依然存在,作为“专业人员”的认知成为主流,作为“研究者”的认知开始兴起。

近年来,大多数园长认为幼儿园教师是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员”。 园长们认为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卫生学构成了幼儿园工作的知识基础,对教师的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在实践中,多数园长承认传统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强调的“弹唱跳画”是教师的基本功,但一部分园长认为这些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前教育的需要了。 这些园长表示,教师的技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班级的管理、游戏的设计和组织,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因此必须要群策群力提升幼师队伍核心素养。

发展学前教育以政府作为主导和责任主体。 政府应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明确界定幼儿教育机构核心专业人员的准入资质并提升专业人士占比。 一些地区也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发布了相应的政策,例如广东省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2 年教师学历明显提升,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

幼儿园教师培养更需要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职前职后课程改革。 强调基于工作场所的专业实习;需要想办法把已有的教师存量变成有效的增量,例如通过在职进修提升“存量”教师的核心素养,尤其是需要考虑如何把每年72 学时变成学分,并和学历提升、资格证获取以及岗位晋升等建立立交桥,推动整体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 这里所谓的核心素养,必须是知、情、行、意的统一体。 专业教师需要在儿童的整体发展、儿童的不同学习策略、家园合作和社区参与、教师团队合作、多元文化等多个关键领域开展有效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积极展现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创新的教育实践。

核心素养是知识、实践与专业价值观的统一体。 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生态,才能最终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师资队伍。 这样一支师资队伍,才能支持“活在当下的儿童、预见未来的教育”。

(部分内容来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14.【参考范文】

学习不再围着考试转,教育才能回归本质

无“纲”时代的到来旨在充分发挥国家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是全面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益,进一步消解应试教育倾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回归初心,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依法保障学生应有的受教育权益。 制定考试大纲的本意,是为了便于学校、教师、学生准备复习考试,但由于受极端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考试大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服务升学考试环节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它不仅指挥着中小学的考试升学准备,甚至直接取代了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事实上的“指挥棒”。 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教育宗旨和教育意志,体现的是国家提供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 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益,让每个学生享受国家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

摒弃“以考为本”的片面教学观,从应试导向回归育人本位。 过去,考试大纲往往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范围、知识点,规定了各学科知识点的考试权重,规定了各个知识点的考试题型,其“标准”明确、具体、直观,对教师教学的导向极其强烈。 一方面,它缩小了国家课程标准关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范围,教师各科教学中必然有意或无意地弱化甚至放弃许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规定了各学科知识点在考试中的权重,各个知识点考试题型越具体、固定,教师的学科教学活动“做题化”“训练化”倾向就越严重。 在考试大纲的这种强大的导向下,教学过程几乎“窄化”“异化”成了考试训练过程,让学生沦为了做题的机器,让教育教学活动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无力自拔。 取消考试大纲,以课程标准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将教学标准和考试标准合二为一,彻底改变各地放弃课程标准、直接用考试大纲指挥教师教学的局面,将促使广大教师逐步放弃“以考为本”的片面教学观,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学观,实现“育分”和“育人”的统一。

不必担忧“全是重点”,考试内容“保底”难度“限高”将真正实现。 用课程标准指挥考试有两点不同:一是国家正在加快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将对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即每个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将会进行分级,并给出具体的行为描述,也就是说,对达到某级学业质量水平学生能做什么事,会有清晰的规定和描述。 二是国家对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会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些核心素养如何达成,评价应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进行。 前者为防止出现考试超纲划下了红线,后者为命题涉及的具体情境指明了方向。 这说明,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考试,不但不是没有考试范围了,而且考试的范围和要求比过去的考试大纲更加明确了。 这里,既在学生考试内容的范围上做到了“保底”,又在考试内容的难度上通过对考试试题情境和学业质量等级的规定做到了“限高”。

纸上做实验,岸上考游泳,这种评价方式必须改。 “德智体美劳都要考,不考就意味着不重要”,这样的呼声缺乏必要的理性,事实上考试不能承载这么多的功能。 学习不再围着考试转,教育才能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

(内容来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5.【参考范文】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出发,多次就师德师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时代内涵和建设路径。 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用制度的力量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化。

思想铸魂的引领机制。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前提。 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推进理论学习系统化、经常化,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确保广大教师学懂弄通,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的功能,不断引导广大教师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以制度的力量涵养初心、坚定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内外结合的激励机制。 科学的内部激励和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 从外部环境来看,政策导向和舆论激励机制是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制定政策时,要做到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相统一,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良性发展,形成学风端正、校风良好、学术行为规范的教学氛围和制度环境。 构建舆论导向机制,综合运用授予荣誉、事迹报告、媒体宣传、创作文艺作品等手段,充分发挥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从内部环境来看,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 严把教师入口关,规范教师资格申请认定,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制度,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核,建立科学完备的标准、程序。 严格对入职教师的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在教师聘用、职称评审、人才推荐、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干部选任等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 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和问题导向,结合新时代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出台新举措、新办法,不断完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程序,有效实现考核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

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强化教师的团队意识,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 以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 有效运用网上网下宣传形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大力宣传新时代广大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新形象。 三是重视模范引领。 适时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选和师德师风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把师德师风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

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 建立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中的作用,预防、调控和制约教师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行为。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规劝,督促当事者端正认识,及时纠正。 不断加强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监督,探索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定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评议,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与措施。 探索构建由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六位一体”师德监督体系,并在制度设计、工作机制和信息渠道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将违反师德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何况是育人者——教师,高尚的师德是成就好老师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 为师者的头等信条就必须是“师无德不立”,育人者必须立德为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立教。 师德重在自我涵养,修德贵在自觉。 德养不同于法治,前者在于内心的文化积淀和思想认识对自己的行为形成约束及规范,而后者是通过外界的力量和影响,以法律和规定对人们产生强制和威慑作用,所以教师修德全在自身。

(部分内容来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