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自律守身,慎独自强

中学生自律守身,慎独自强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律,不仅仅是自我约束,更是尊重伦理。无论国家间意识形态有何差异,自律却是人类社会的共通准则。实践表明,不善自律的人是难得真正自由的。道德行为靠的是自律。与他律的强制性相比,自律更多的是强调人的自觉意识,强调内因的主导作用。严于自律的人,内心信念坚定,是非善恶分明,乐于自己约束自己,从而享有源于集体安全的真正自由。

中学生自律守身,慎独自强

道德的实践)

★控制自己的欲望,认识自己的无知,做自己的主人吧。  ——【古希腊苏格拉底

★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  ——【德】歌德

★缺乏对他人的需要或绝望情绪的感受,就谈不上关怀。我们今天的时代所要求的道德观念,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这两者:自制与同情。  ——【美】丹尼尔·戈尔曼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世界里,讲道德对人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起着关键作用。力求道德完善,不仅是我们成长的主要课题,也是每一个人终身的使命。

“讲道德”,不是进行道德说教,更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我们“讲”道德,就是思想上信仰道德,生活中践行道德,通过自律约束自己,遵循道德规范,修炼道德品质,磨砺道德意志,升华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能力。这一讲,我们讨论与“自律”有关的几个问题。

自律与自由

第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自律——自己约束自己呢?

“自由”的字面含义似乎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但实际上正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时不处在枷锁之中。”这枷锁指什么?就是客观的规律与必然,它们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为转移的。违背自然规律要付出沉重代价,这点不言自明;违背社会法则,人同样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这个道理并不深奥。既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的自由就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你的自由也就没有保障。这就是说,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必须与社会自由共存,与自我约束相伴。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限制中方能显出身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驾驭。

自律,不仅仅是自我约束,更是尊重伦理。无论国家间意识形态有何差异,自律却是人类社会的共通准则。2011年,美国遭受“9·11” 恐怖袭击,当时被困在世贸大楼里的人,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楼梯迅速撤离。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谁先一秒钟逃离,谁就多一分活的希望。但是没有人为了逃生而争先恐后,而是按照顺序,排着队往下走,秩序井然。试想,如果当时有人惊慌失措,抢道逃生,势必造成秩序混乱而把楼梯堵住,许多人不仅逃生无望,而且会被踩死,死亡人数必然会大幅上升。

实践表明,不善自律的人是难得真正自由的。恶行必然时刻受到外界的干涉和阻碍,而善行只要克服了内在的阻力便可实施。在这个意义上,行善比作恶更自由,自律比不自律更自由。意志自律性强的人,“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由度更大。

诚然,自律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自虐,自律只是反对自我放纵,反对私欲膨胀,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私利。这种自控既是文明社会的起码要求,也是个体获得社会认可,从而融入社会生存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保障。

自律与良心

第二个问题: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自律?

人们自律的基本标准是道德底线,即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人们不管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不能违反的规则、不可逾越的界限。作为社会成员,只要你不想被盗、被抢、被骗、被伤害,你也就不能对别人做那些事,这契合人们对公共生活公平、安全和体面的需求。道德底线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之为人的义务,比方说不伤害和侮辱生命,不欺诈他人,这是最基本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与制度、法律密切相关的公民义务;第三个层次是各种行业的职责或特殊行为领域内的道德,比如职业道德环境伦理等。总之,只要你希望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你就不能越过道德底线,否则,再美好的“自我设计”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一个人的道德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即追求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拒绝什么,这是行为的基本准则。二是行为模式,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冲突。三是情感态度,包括基本的情感情绪和表达状态等。这三者紧密相关,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统一。进行自律需要道德能力,首先是判断是非、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这是做人的依据。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就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当今社会充满竞争,能不能耐受压力和挫折,也体现其道德能力。第三是自己与外界进行联系的活动能力,当和他人发生冲突时,能否理解、包容和忍让,尽量用非暴力的方式妥善解决矛盾,从表面上看是处理事务,其根本上也是一种道德能力。

青少年来说,把道德规范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信念,又在生活实践中将品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养成遵从规则的习惯,并获得切身体验、形成直觉洞察力,本身就是一种自律。只要真正实现了这两个转化,道德“良心”也就逐渐形成了。良心是人在心底对是非、善恶的判定。这个道德的卫士会随时伴你自律,让你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判,使你的灵魂在良心不安或自我谴责中得以净化,人格得以提升。

自律与他律

第三个问题:人该如何来实现自律呢?(www.xing528.com)

自律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它要靠社会伦理的教化;“德行须从民主来修养”,更要靠法制的强力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这便产生了他律问题。他律,是由个体自身以外的力量强制约束,这诚然有利于人们自我约束遵从道德规范。在法治社会里,在相对稳定的社区中,人一旦突破道德底线,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而蒙受羞耻;一旦违法乱纪被告发,就会受到法纪的惩罚而失去自由,这就容不得你不严格自律了。

然而,他律对人的行为并不直接起作用,因为人有理性和自由意志。道德行为靠的是自律。与他律的强制性相比,自律更多的是强调人的自觉意识,强调内因的主导作用。自律是一种信仰,虽出于人对自己的关爱,但更出于关爱社会的良心。严于自律的人,内心信念坚定,是非善恶分明,乐于自己约束自己,从而享有源于集体安全的真正自由。自律是一种觉悟,虽有“敬畏”的成分,但更经常靠的是对“理性规范”的价值认同。也就是说,自律者有一种“内心的秩序”,随时谨防自我放纵,这样才不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律更是一种素质。人真正的“对手”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严于自律的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定那些与社会或群体分离或对立的利益,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其素质也确实非同一般。

应当指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其道德运行最深层的基础还是自律,“他律”应尽可能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才有利于推行。事实上,再完善的约束体系,再严明的法纪,也不能解决个体认识上的盲点,如果不以良好的人格因素和道德品质作基础,没有个人的自我约束,也是无济于事的。

“道德完善就是出于义务而履行义务。”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是出自内心的,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求心安。真正的德性,即使身处困厄、名遭诋毁,仍会志其所行,行其所志。当然,道德实践也使人臻于自我完善,同样有利于道德主体。一个人如果缺乏自爱,就必然导致缺乏自律;而缺乏自律,也就难以践行真正的道德。

自律与慎独

第四个问题:怎样使自律成为一种常态?

基本的途径是以慎独精神自律。所谓慎独,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与道德修养所追求的崇高境界。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其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慎独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要求个人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依然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操守。作为道德修养的境界,慎独表现为“诚其意”——不自欺、不欺人,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德性,达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觉、自由状态。

慎独是针对无人监督之境人们容易放松自我要求这一事实提出的。在大庭广众之中,人们可依靠“羞耻心”防止作恶,而在独处、独知时,则主要依赖“良心自觉”来坚持原则,恪守道德。可见,慎独精神的核心和要旨是一种道德的严格自律。

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实践,“慎独”以自省为起点和基础,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慎隐”和“慎微”上下功夫。“慎隐”,就是在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严格按照道德原则办事;强调在社会公利和个人私利的对抗中要自设防线,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始终保持“慎独”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慎微”,就是从小节抓起,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因事小而放纵自己。事情的变化,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问题都是从点滴处酿成的。修身养性,要防微杜渐

需要强调,在现代网络世界中,个人拥有极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因此,许多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公共场所。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也十分危险。实际上,网络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与现实是互动的,网络发展的趋势是真实。所以,传统“慎独”精神正好契合了现代网络伦理的内在要求。对网民来说,要做到“慎独”,就要注意慎视、慎听、慎言、慎动。“慎视”指不查看、不传播不良信息,不制作、不观看不健康的网络视频;“慎听” 指不制作、不听取不健康的音频信息;“慎言”指要注意文明用语,不使用污言恶语攻击他人,更不信口雌黄欺骗他人;“慎动”指要正确使用网络计算机,不用它来伤害别人,包括不制作和传播网络病毒,不入侵他人主机窃取机密,不盗取他人信用卡、账号等。

严于自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让反省成为自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约束自己。在这方面,通过日记反省不啻是一种好办法。曾被当世及后人称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曾国藩,就是一个终生置身炼狱,对自身要求近乎苛刻的人。他每天都记日记,其中记载了不少的个人自责。例如,自省“焦虑过多”“名心太切,俗见太重”,鞭策自己“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需看得淡”。有一次,他看人下棋,忍不住从旁指点了几招,事后在日记中独自悔责“好表现,简直不是人”。这种时时处处、一言一行都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人生态度,凸显他始终把“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尽管曾国藩作为封建官僚,其行为带有时代局限性,但他从严自省、去恶向善的精神品质同样难能可贵,值得借鉴。

严于自律,既要有“慎独”的修养,还要有“慎众”的意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具体地说,就是见到高尚的人或高尚的行为,有主动向其看齐的意识并付诸行动;看到别人有不良行为,就应反思一下自己有无同样错误的苗头,并从中吸取教训,及早防范;如果身处歪风邪气暂时占上风的环境,那就更要把握住自己,保持理性,坚持操守,抵制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决不同流合污。

慎独自律既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也反映他的人生智慧和意志品质。自律精神体现着人的价值与尊严,通过内修外炼而达致“慎独” 境界,就能真诚地面对自己,不懈地追求自我完善,从而拥有充实又有意义的生活和安宁而快乐的心境。这正如曾国藩所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格言警语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古希腊】柏拉图

★人格恰如一种魔力,从人格出来的行动,自然使人受着强大的感化。同是一句话,因说话者人格的不同,效力也往往不同。  ——夏丏尊

★不能让自己的光芒伤害到别人!特别是在别人不如意的时候。  ——【德】台奥多尔·冯达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