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常规失去约束效果甚微教师需负责

教学常规失去约束效果甚微教师需负责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检查结果的反馈不及时,教学常规有章不循,有规不依,形同虚设,教师熟视无睹,教学常规失去应有约束功能导致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耗时费力,收效甚微,对教师不能产生有效的思想震慑或行为约束。学校的检查也流于形式,所有的检查表格都是依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特点所制定的检查内容。激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容貌和精神气象负责,成为名副其实的师者。

教学常规失去约束效果甚微教师需负责

1.教学常规建设上,重强调、轻检查,重制定、轻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对教学常规不了解,对常规内容的了解多来自经验的口头传授,缺少系统的培训与学习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新教师试用期培训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学校要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使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用“学习—实作—考评”的培训模式,加快新教师的成长步伐。

结合学校实际,可以从《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教学常规管理》《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新课程怎样说课、听课和评课》《怎样撰写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文章》《课件制作》《信息化使用》等方面系统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使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新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学习班级管理方法,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课堂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初步掌握教学新方式、新技能、新手段,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能力,缩短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

2.教学常规过程检查安排失当,前松后紧,前紧后松,有时检查缺位,甚至执行上经常出现反复,教师无所适从,怨声载道。

3.教学常规反馈上,检查方法简单化、随意化。检查人员“忙于事务疏于业务”,缺乏专业性,检查过程常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4.教学常规效果上,不严肃,大而化之,不了了之。因检查结果的反馈不及时,教学常规有章不循,有规不依,形同虚设,教师熟视无睹,教学常规失去应有约束功能导致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耗时费力,收效甚微,对教师不能产生有效的思想震慑或行为约束。

5.教案检查,形式停留于表面,检查者难以发现学科专业性问题,从而导致检查流于形式,对教师教学设计没有起到必要的促动和推动。

案 例(www.xing528.com)

针对学校的教案检查制度,教师的教案流于形式,有的课前编写的教案不但不利于教学,反而束缚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教案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从网页上下载,只改动自己的名字,甚至看都不看,更谈不上“学情分析”了;有的教师在抄写教案时,没有思考所抄的内容,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来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的检查。

学校的检查也流于形式,所有的检查表格都是依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特点所制定的检查内容。这些内容的标准倒是不少,条款也多,但是仔细一看,虽然好操作,但是却很少关注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看教案内容是否按规定要求去写,书写工整不工整,内容多不多等,从不考虑教师是否抄袭了别的教案。对教案中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真正关注了学情、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等关注的少。这样的检查,很难发现问题,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帮助也不大。

在检查中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缺乏对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的了解和专业的认识。未考虑学科、教师工作量、教师专业水准等的差异,缺少对教师的激励和引领,只看我们是否好操作,教师是否完成了。

教学检查制度“官味”较重,缺乏人文性,学校的检查更多考虑的是规则的细化,考虑对教师的管理问题,很少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制定细则。有的学校检查教案要求教师写新教案,每次检查后还要盖章,防止用旧教案上课,而事实上,抄写旧教案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何让教学常规检查工作避“虚”就“实”,构建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促进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的形成?

一是变教师被动设计为教师主动设计教学,突出自我设计特色。学校要着力引导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说,要落实到课程实施的预设上,具体就是六年的战略性构想、学期的战役性构想、单元与章节的战斗性构想,学校以此来评价检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期初学校备课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把各个单元的具体备课任务分解到每一个教师,规定他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所负责的编写教案任务,并上传到平台上,供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学习与借鉴,共同修改、充实、完善预案,最后再形成统一的母案。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再依据母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修改成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每个人都获得了新的意义的“学习共同体”,集体备课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是检查教案时,不吹毛求疵,不求全责备,主张不要只是品评教案的精美程度,也不要纠缠于教案的格式是否符合标准,而要看教案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同时,经常性地变换检查方式,如在平台上开展教案评比活动,让教师感觉到自己既是教案的编写者,又是教案的检查者和管理者,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达到检查、督促的作用。激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容貌和精神气象负责,成为名副其实的师者。

因此,对教师教案的评价,更多地应放在注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借鉴经验、预设个性化方案的层面上,那么我们的评价目的就达到了。一句话,教案评价的目的是既促进教师编写出操作性强的教案,又能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