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建学生自己的课堂,在新课程中提升德育效果

创建学生自己的课堂,在新课程中提升德育效果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科学至上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不带感情的理性的控制。(卢梭语)德育课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把德育课堂还给学生。“把德育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课堂不再是充斥着“你们不准……”、“你们应该……”德育课堂将通过交流,让大家的感受、体验和思想相互碰撞,产生出更多的思想和体验,大家共同分享、相互借鉴,从而建构起各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来。

创建学生自己的课堂,在新课程中提升德育效果

科学至上的今天,人类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不带感情的理性的控制。对于关涉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德育课,人们可能有这样一种理解,德育就是训育,训育就是训导,训导就是老师对学生说教——你们的言行举止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如此冰冷的、生硬的说教,又何以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所说:“当今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依靠冷酷的理性,好似人们除此之外别无可信了……实际上,单靠理性绝难产生积极作用,有时理性仅能抑制人们的活动,在更少的时候理性虽能刺激人们的行动,但是理性从未完成任何伟大的任务。”

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而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卢梭语)德育课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把德育课堂还给学生。(www.xing528.com)

“把德育课堂还给学生”,首先就意味着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说教行为,也意味着学生并不是被动的“输入”与“输出”的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并非任随德育捏造成什么样子的橡皮泥,而是生机勃勃的,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力、有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是追求知、性、意、行和谐发展的精神生命体。“把德育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课堂不再是充斥着“你们不准……”、“你们应该……”的训导。德育课堂将通过交流,让大家的感受、体验和思想相互碰撞,产生出更多的思想和体验,大家共同分享、相互借鉴,从而建构起各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来。

基于上述理念,在本次开展以《人生成功的基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书为读本的读书活动中,笔者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德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